-
1 # 呆橘萌
-
2 # 水流芳2019
豐富多彩,別具特色
《朝花夕拾》的含義是:是“回憶的記事”〔《三閒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
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這部作品跟魯迅一直以來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文風截然不同。
一、文化價值
《朝花夕拾》的文化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它幾乎包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且不說它在思想、教育、文學、藝術、民風民俗、禮儀制度、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明顯反映和折射,就是政治、軍事、技術,也程度不同的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說,《朝花夕拾》具有中國近代文化百科全書的風格。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後記》,無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尖銳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這種批判主要表現在——對野蠻的封建倫理,愚弱的國民精神,陳舊的教育模式,荒唐的陋規惡習,騙人的庸醫醫道等方面。
魯迅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國民性的改造劣根性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魯迅對國民性問題的思考時代,而他對國民性最初的感性積累卻在童年。
《朝花夕拾》還對力的批判。魯迅是十分重視風俗習慣改革的。 魯迅在肯定、學習、借鑑西方先進文化時,與同時代人中某些人所持的盲目崇拜、全盤照搬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他有獨特的見解,堅定的原則,這就是有名的“拿來主義”。
在《朝花夕拾》裡,還表現了魯迅對健康清新的民間文化的肯定和讚揚。
《朝花夕拾》的文化價值還表現在:在不足五萬字的篇幅裡,形象生動地記錄了魯迅文化思想發展的軌跡。
《瑣記》中的“去尋為S城人所垢病的人們”,標誌著魯迅對傳統文化的否定。
南京求學的”結果還是一無所能……”
《藤野先生》中“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標誌著魯迅對“實業救國”的否定。
《範愛農》中範愛農“淹死”“水裡”和《後記》中對“徐大總統哲學”的嘲諷,標誌著魯迅對辛亥革命的否定。
《小引》中象徵、暗示手法表達的思想內涵,標誌著魯迅對蔣氏政權的否定。
第二、文獻價值
魯迅說,《朝花夕拾》是“回憶的記事”,這雖然不能理解為它就是自傳,但是它畢竟為後人提供了有關魯迅生平的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它是魯迅惟一的一部以自我經歷為內容的回憶性散文。
魯迅作為新文化的歷史巨人,童年——少年的影響是深遠的,有些影響,乃至貫穿到他的終身。其中最典型的是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對邪惡事物勇於“復仇”的品格。
從某種意義上說,《朝花夕拾》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是魯迅研究的“源”。 《朝花夕拾》又不同於一般作家“回憶的記事”。它有個最大的特點,是將作家對童年、青少年生後的記憶和創作時對現實的社會批評錯綜交融在一起。
第三、審美價值
關於這方面的價值,除了人們已經注意到的創造性的藝術手法以外,我們認為有四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其一,是魯迅的文體自覺精神。
十篇文章有十種形式,自成格局,多彩多姿。即使是正文前後的《小引》和《後記》也表現出不同的形式來。
其二,是書名選擇的藝術。
原書名《舊事重提》,到編訂成書時才改成現在的名稱。改變書名的做法,在魯迅的創作史上恐怕是獨一無二的了。
其三,是它的插圖。
其四,是它豐富的知識。
李振坤《文化、文獻、審美——〈朝花夕拾〉價值論》(1998年) 認為,《朝花夕拾》藝術上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呢?
雜文色彩只能說是其中一部分篇章的特徵,還不足構成整個《朝花夕拾》的基本特徵。此外,有的論著注意到此書的將敘事、抒情和議論結合。
在“五四”時期的許多散文作品中這種敘事抒情和議論結合的寫法是屢見不鮮的。研究《朝花夕拾》的藝術特徵,一定要從總體出發,把握它給人最突出的特殊的藝術感受,尋求形成這種美感的基本藝術風格。
我們以為主要有如下三點:
一是雍容。
讀《朝花夕拾》,首先一個感覺是作者很放得開,收得攏,本來是在敘說已往生活經歷,思路卻驅使一支筆縱橫馳騁,如天馬行空,時而沉緬(湎)回憶,時而感慨迸發,時而勾勒一幅景緻,時而揣摩某種心理,時而考核故實,時而旁敲側擊,……真正做到了作者所主張的“任意而說”,“無所顧忌”。然而細細琢磨,一篇仍有一篇的中心,各篇還都不脫離全書的基本線索。
充滿幽默的情趣,這也可以說是其風格特徵之二。
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用這種多少有點開玩笑的方式去回敬論敵,這笑就像鞭子,給論敵以苦辣的抽打,叫論敵捱了打卻有苦難言,這正顯現了幽默的力量。 《朝花夕拾》中還有另外一種幽默,一種平靜和善的幽默。
冼練和簡單味,也是《朝花夕拾》比較顯著的風格。
回覆列表
《朝花夕拾》的文化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它幾乎包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且不說它在思想、教育、文學、藝術、民風民俗、禮儀制度、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明顯反映和折射,就是政治、軍事、技術,也程度不同的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說,《朝花夕拾》具有中國近代文化百科全書的風格。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還有它的《小引》和《後記》,無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尖銳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這種批判主要表現在——對野蠻的封建倫理,愚弱的國民精神,陳舊的教育模式,荒唐的陋規惡習,騙人的庸醫醫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