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帶傳奇色彩、擺脫懸浮氣息,真實事件“催生”涉案劇
事實上,“真實事件”歷來是影視作品創作素材和靈感的來源,而由於人物塑造、劇情節奏、戲劇張力等改編層面的訴求,能夠被影視化的“真實事件”,尤其特指那些產生較大社會影響、引起廣泛關注和共鳴的事件。也因此,“據真實事件改編”七個字總代表著額外的情感重量和社會責任籲求。
《插翅難逃》劇照
在中國產劇集領域,真實事件改編作品是涉案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2004年的中國涉案劇黃金年代中,曾誕生大量基於大案、要案改編而來的作品。
如1995年的《西安大追捕》,還原了西安“道北”老大魏振海跌宕起伏的黑道人生;1999年的《驚天大劫案》再現了建國以來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武裝劫鈔案“12·22番禺搶劫運鈔車案”;2002年的《插翅難逃》以曾策劃綁架了李嘉誠之子李澤鉅的世紀罪犯張子強為原型;2003年的《大江東去》取材自震驚全國的瀋陽“慕馬”貪腐案;2006年的《極限追捕》主角原型為犯下武漢“1·10”、烏魯木齊“6·20”等六起大案的馬漢慶;2008年管虎執導的《第二面》重現了中國十大悍匪之一雷國民的抓捕故事……
在筆者看來,真實大案、要案成為涉案劇的“搖籃”,離不開以下幾方面原因:其一是刑事案件自帶傳奇色彩和噱頭,能引發觀眾興趣;其二是“真實”基調往往要求真實場景和“去明星化”,意味著較低的拍攝成本;其三是真實事件已經為影視化改編設立了大體框架,作品脫離了“懸浮感”,不易造成口碑崩盤;其四是圍繞善惡是非展開的劇情有足夠的戲劇張力,更易聚攏觀眾……先天加後天的優勢下,涉案劇風靡一時。
《湄公河大案》劇照
2004年,就在涉案劇在當代題材中佔比明顯提振時,廣電總局釋出了《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涉案劇“安排在每晚23:00以後播放,同時要刪減、弱化和調整劇中血腥、暴力、兇殺、恐怖的場景和畫面”,涉案劇創作熱潮由此出現大面積的降溫。
沉寂十年後,2014年播出的《湄公河大案》再次開啟涉案劇“局面”,《破冰行動》的編劇陳育新就曾擔任《湄公河大案》的編劇。該劇聚焦了震驚中外的“湄公河慘案”,登陸中央一套黃金檔後一度取得破3的收視佳績。
前有《湄公河大案》,後有上月底收官、大部分角色都對應原型人物、劇中案件大多真實發生過的《鐵探》及正在熱播的《破冰行動》,多部“口碑佳作”加持之下,涉案劇重回“創作主場”似乎指日可待。
與此同時,一個問題也愈加不容忽視——“真實事件”這座富礦,在劇集領域並未得到充分開發。
從涉案劇黃金年代至今,中國產劇集對“真實事件”的開發極為單一,始終囿於警匪犯罪題材、涉案劇的桎梏中,雖有不少作品取得口碑收視雙豐收,但一方面由於這些作品幾乎都是以“破案”為主線層層推進,極易陷入重複和套路中;另一方面,由於素材集中於大案、要案,突出的是犯罪分子個體的黑暗面和警察群體的光輝形象,在直擊現實痛點、揭開社會問題和瘡疤的層面仍顯“勁道”不足。
而相較於劇集領域,“真實事件”在電影領域的改編不僅在題材上拓展,有了“百花齊放”的趨勢,還凸顯了更深層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位列2018年電影票房總榜第三、累計票房31億的《我不是藥神》便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原型陸勇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被稱為“藥俠”、“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為幫助國內白血病病友購買印度仿製藥,陸勇險些被判刑入獄。這部電影用一顆仿製抗癌藥撕開國內藥品監管政策和醫療改革的“口子”,引起了社會性的大討論。
分別斬獲了2017年、2018年票房冠軍的《戰狼Ⅱ》和《紅海行動》,前者由2011年利比亞撤僑真實事件改編,後者據2015年葉門撤僑真實事件改編,同為軍事題材主旋律大片,兩部電影將個人和國家緊密聯絡在一起,流淌在影片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更是讓觀眾熱血沸騰。
同時,一批進口片也展示了“真實事件”投射社會現實的廣度與深度。《摔跤吧!爸爸》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的真實故事改編,對長期地位低下的印度女性來說,“女摔跤冠軍”無疑是一種顛覆和激勵;《綠皮書》則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嚴重的種族歧視,故事原型託尼的兒子尼克·維勒歐嘉參與了編劇工作;近期上映的《何以為家》,更是由故事原型本色出演,“紀實”性地還原了中東難民惡劣的生存環境。
在電影改編領域,“以藝術名義反映現實、審視現實”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改編方向,從影片票房成績來看,觀眾普遍願意為這個方向“買單”,這也從側面說明,就“社會價值”而言,“真實事件”在劇集領域的改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自帶傳奇色彩、擺脫懸浮氣息,真實事件“催生”涉案劇
事實上,“真實事件”歷來是影視作品創作素材和靈感的來源,而由於人物塑造、劇情節奏、戲劇張力等改編層面的訴求,能夠被影視化的“真實事件”,尤其特指那些產生較大社會影響、引起廣泛關注和共鳴的事件。也因此,“據真實事件改編”七個字總代表著額外的情感重量和社會責任籲求。
《插翅難逃》劇照
在中國產劇集領域,真實事件改編作品是涉案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2004年的中國涉案劇黃金年代中,曾誕生大量基於大案、要案改編而來的作品。
如1995年的《西安大追捕》,還原了西安“道北”老大魏振海跌宕起伏的黑道人生;1999年的《驚天大劫案》再現了建國以來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武裝劫鈔案“12·22番禺搶劫運鈔車案”;2002年的《插翅難逃》以曾策劃綁架了李嘉誠之子李澤鉅的世紀罪犯張子強為原型;2003年的《大江東去》取材自震驚全國的瀋陽“慕馬”貪腐案;2006年的《極限追捕》主角原型為犯下武漢“1·10”、烏魯木齊“6·20”等六起大案的馬漢慶;2008年管虎執導的《第二面》重現了中國十大悍匪之一雷國民的抓捕故事……
在筆者看來,真實大案、要案成為涉案劇的“搖籃”,離不開以下幾方面原因:其一是刑事案件自帶傳奇色彩和噱頭,能引發觀眾興趣;其二是“真實”基調往往要求真實場景和“去明星化”,意味著較低的拍攝成本;其三是真實事件已經為影視化改編設立了大體框架,作品脫離了“懸浮感”,不易造成口碑崩盤;其四是圍繞善惡是非展開的劇情有足夠的戲劇張力,更易聚攏觀眾……先天加後天的優勢下,涉案劇風靡一時。
《湄公河大案》劇照
2004年,就在涉案劇在當代題材中佔比明顯提振時,廣電總局釋出了《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涉案劇“安排在每晚23:00以後播放,同時要刪減、弱化和調整劇中血腥、暴力、兇殺、恐怖的場景和畫面”,涉案劇創作熱潮由此出現大面積的降溫。
沉寂十年後,2014年播出的《湄公河大案》再次開啟涉案劇“局面”,《破冰行動》的編劇陳育新就曾擔任《湄公河大案》的編劇。該劇聚焦了震驚中外的“湄公河慘案”,登陸中央一套黃金檔後一度取得破3的收視佳績。
前有《湄公河大案》,後有上月底收官、大部分角色都對應原型人物、劇中案件大多真實發生過的《鐵探》及正在熱播的《破冰行動》,多部“口碑佳作”加持之下,涉案劇重回“創作主場”似乎指日可待。
直擊現實痛點 揭開社會瘡疤,影視改編需更注重“社會價值”
與此同時,一個問題也愈加不容忽視——“真實事件”這座富礦,在劇集領域並未得到充分開發。
從涉案劇黃金年代至今,中國產劇集對“真實事件”的開發極為單一,始終囿於警匪犯罪題材、涉案劇的桎梏中,雖有不少作品取得口碑收視雙豐收,但一方面由於這些作品幾乎都是以“破案”為主線層層推進,極易陷入重複和套路中;另一方面,由於素材集中於大案、要案,突出的是犯罪分子個體的黑暗面和警察群體的光輝形象,在直擊現實痛點、揭開社會問題和瘡疤的層面仍顯“勁道”不足。
而相較於劇集領域,“真實事件”在電影領域的改編不僅在題材上拓展,有了“百花齊放”的趨勢,還凸顯了更深層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位列2018年電影票房總榜第三、累計票房31億的《我不是藥神》便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原型陸勇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被稱為“藥俠”、“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為幫助國內白血病病友購買印度仿製藥,陸勇險些被判刑入獄。這部電影用一顆仿製抗癌藥撕開國內藥品監管政策和醫療改革的“口子”,引起了社會性的大討論。
分別斬獲了2017年、2018年票房冠軍的《戰狼Ⅱ》和《紅海行動》,前者由2011年利比亞撤僑真實事件改編,後者據2015年葉門撤僑真實事件改編,同為軍事題材主旋律大片,兩部電影將個人和國家緊密聯絡在一起,流淌在影片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更是讓觀眾熱血沸騰。
同時,一批進口片也展示了“真實事件”投射社會現實的廣度與深度。《摔跤吧!爸爸》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的真實故事改編,對長期地位低下的印度女性來說,“女摔跤冠軍”無疑是一種顛覆和激勵;《綠皮書》則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嚴重的種族歧視,故事原型託尼的兒子尼克·維勒歐嘉參與了編劇工作;近期上映的《何以為家》,更是由故事原型本色出演,“紀實”性地還原了中東難民惡劣的生存環境。
在電影改編領域,“以藝術名義反映現實、審視現實”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改編方向,從影片票房成績來看,觀眾普遍願意為這個方向“買單”,這也從側面說明,就“社會價值”而言,“真實事件”在劇集領域的改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