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透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託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孃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布依族婚禮風俗
布依族是祖國大西南歷史悠久的一個少數民族。一般認為布依族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與壯族同源。有人還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日布依族可能有淵源關係。歷史上布依族常被稱為“夷”、“苗”、“仲苗”、“仲家”、“仲蠻”等。1953年根據本民族意願,才統一叫布依族。布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過去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文,1956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布依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
“趕表”是布依男女青年流行的公開社交活動,對未婚青年來說是尋找戀愛物件,對已婚青年,如果他們對父母包辦婚事是滿意的,那是為炫耀自己的唱歌才能,否則就是表示自己對封建婚姻的控訴和反抗。這種以對歌為主要形式的趕表活動,男方叫“浪哨”,女方叫“估場”(玩耍之意),趕表中,除唱情歌外,還有唱苦歌,告狀歌和逃婚調等。時間一般在傳統節日或散集後,青年人留下來,戴頭帕的姑娘和小夥子分別站兩旁,互相物色意中人,中間的媒介人叫“銀雀”,某小夥子相中了一個姑娘,他的“銀雀”就帶著禮物“飛”到女方身旁,唱起“浪哨歌”。 如果姑娘同意,便回眸一顧,在其它小夥子的一片“呵呵”聲中和大家的目送下,男女雙方走出人群,上山對歌,有的還吹木葉,男吹女唱十分和諧。雙方瞭解感情後,徵得父母同意,便可舉行婚禮。
布依人結婚只是一個形式,並不“坐家”(男女雙方不同居)。新娘接來後整天忙碌操持家務,晚上織麻紡紗、直到深夜,從不主動進洞房,若有小姑者新娘就賴著和小姑睡,沒有小姑的便擠著和婆母睡。這時,婆母和妯娌便強將新娘推推拉拉地送進洞房。不論新娘對丈夫是否滿意,大都如此,新娘三、五天後又重回孃家。這種戲劇性的生活,直到新娘身懷有孕才告終。這時新娘才在丈夫家住下,稱為“坐家”。於是新娘便戴上“假殼”表示少女戀愛時期結束,少婦當家理業時期開始。 布依村寨多在平壩、河谷或依山傍水處,四周環抱著古老的“風水樹”和茂密的竹林。一般每個村寨住著幾十戶以至幾百戶人家,房屋有石板房,樓房和半邊,樓,主要建築材料是木材,大多用石板蓋頂,別有特色。堂屋內、一般都有神龕,左右兩邊隔成灶房、臥室、客屋等,設有火塘,主要作取暖之用。寨中或寨邊修有土地廟,過去以敬山神菩薩,也是聚會議事的地方。
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透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託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孃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布依族婚禮風俗
布依族是祖國大西南歷史悠久的一個少數民族。一般認為布依族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與壯族同源。有人還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日布依族可能有淵源關係。歷史上布依族常被稱為“夷”、“苗”、“仲苗”、“仲家”、“仲蠻”等。1953年根據本民族意願,才統一叫布依族。布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過去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文,1956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布依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
“趕表”是布依男女青年流行的公開社交活動,對未婚青年來說是尋找戀愛物件,對已婚青年,如果他們對父母包辦婚事是滿意的,那是為炫耀自己的唱歌才能,否則就是表示自己對封建婚姻的控訴和反抗。這種以對歌為主要形式的趕表活動,男方叫“浪哨”,女方叫“估場”(玩耍之意),趕表中,除唱情歌外,還有唱苦歌,告狀歌和逃婚調等。時間一般在傳統節日或散集後,青年人留下來,戴頭帕的姑娘和小夥子分別站兩旁,互相物色意中人,中間的媒介人叫“銀雀”,某小夥子相中了一個姑娘,他的“銀雀”就帶著禮物“飛”到女方身旁,唱起“浪哨歌”。 如果姑娘同意,便回眸一顧,在其它小夥子的一片“呵呵”聲中和大家的目送下,男女雙方走出人群,上山對歌,有的還吹木葉,男吹女唱十分和諧。雙方瞭解感情後,徵得父母同意,便可舉行婚禮。
布依人結婚只是一個形式,並不“坐家”(男女雙方不同居)。新娘接來後整天忙碌操持家務,晚上織麻紡紗、直到深夜,從不主動進洞房,若有小姑者新娘就賴著和小姑睡,沒有小姑的便擠著和婆母睡。這時,婆母和妯娌便強將新娘推推拉拉地送進洞房。不論新娘對丈夫是否滿意,大都如此,新娘三、五天後又重回孃家。這種戲劇性的生活,直到新娘身懷有孕才告終。這時新娘才在丈夫家住下,稱為“坐家”。於是新娘便戴上“假殼”表示少女戀愛時期結束,少婦當家理業時期開始。 布依村寨多在平壩、河谷或依山傍水處,四周環抱著古老的“風水樹”和茂密的竹林。一般每個村寨住著幾十戶以至幾百戶人家,房屋有石板房,樓房和半邊,樓,主要建築材料是木材,大多用石板蓋頂,別有特色。堂屋內、一般都有神龕,左右兩邊隔成灶房、臥室、客屋等,設有火塘,主要作取暖之用。寨中或寨邊修有土地廟,過去以敬山神菩薩,也是聚會議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