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伍仟島看門老頭
-
2 # Always533
要說共同點,那就應該從本質上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規模不大,成功率低,等表面的東西”,我覺得主要的共同點有這幾個。第一,起義的原因,幾乎都是因為自然災害導致民不聊生然而政府苛捐雜稅又嚴重。第二,起義軍內部組織不純潔,什麼人都有,這是導致農民起義容易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三,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幾乎都會藉助神學,透過宗教鼓吹人心。第四,普遍沒有遠見,而且自身容易變質,推翻舊朝代的目的也就是建立一個完全一模一樣的新朝代,幾乎沒有任何創新,換了和姓而已,而且大部分農民起義到最後性質都變了,很多農民起義還沒成功就開始瓜分成果,農民起義完全就變成了地主起義。
-
3 # 187591627
從周到清,農民起義軍共同點,一:發生時間主要是自然災害,糧食減少,政府賑災不利時候。二:主要成員是廣大吃不上飯的農民,振臂一呼的領導者其實沒有多少能力,也沒有什麼胸懷,更沒有長遠規劃。但是起義軍領導者煽動性大,並且他們自己能吃上飯。三:對社會影響巨大,破壞性大,燒殺搶掠。
-
4 # 歷史的天空history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農民起義。
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然後相繼出現的各路起義勢力,最後劉邦建立漢朝。
西漢末年,王莽新朝初立,綠林赤眉起義,最後成功的是劉邦的後代,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
東漢末年的張角的黃巾起義,被剿滅後,軍閥混戰,形成三國鼎立。
隋末知世郎王薄率先起義,然後十八路反王混戰,最後關隴貴族代表李淵建立唐朝。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最後還是藩鎮軍閥割據,朱溫建立後梁。
北宋末年的明教方臘起義和梁山起義,最後卻是金國滅北宋。
元末的韓山童和劉福通率先開始的紅巾軍起義,最後朱元璋建立明朝。
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打進北京,滅亡明朝,最後卻是清朝取得中國的統治。
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最終被剿滅。
OK,大部分的重要農民起義都介紹完了,我們來分析一下共同點。第一,大部分的農民起義的領導人都不是真正的農民。劉邦是秦朝亭長,也算個小官吏,黃巢和洪秀全都是落第秀才。
第二,成功取得最後勝利的大部分都不是原來起義的人,都是為別人做嫁衣。
第三,很多不是純粹的農民起義,都帶走宗教氛圍,黃巾之亂,方臘,紅巾軍,太平天國都是宗教起義。
第四,說是起義,但大部分都是挾裹農民,死人無數,造成的危害性很大。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造成無數的人死亡,農田焚燬,社會秩序被摧毀?
-
5 # 五味子123456
共同點:1、起義的盲目性,只有微乎其微的義軍能“勝不驕,敗不餒”;2、缺乏足夠的統一性,義軍開始時基本能服從統一領導,壯大後基本難逃分裂的魔咒;3、首義必敗,每朝第一個農民起義,基本結果是被滅掉;4、二十四史裡的義軍,基本有一個統一的名字“賊”或“亂賊”;
-
6 # 燕北林叢
這道題,是我在悟空問答見過的,更像是一道考試題。從周到清貫穿了整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演變,及封建社會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歷次農民起義的共同點,可能不同的人,說法也不同。但意思也都差不多,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說過的那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從周厲王時的“華人暴動”到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再到綠林赤眉起義、張角的黃巾軍起義,隋末的王薄起義、瓦崗起義,唐末的王仙芝、黃巢起義……
哪一次起義,不是人被逼得沒有了活路,才揭竿而起!一個最樸素不過的道理,如果有好日子過,誰還肯冒著殺頭的危險去造反?
但是,農民起義又都有一共同的缺點:短視、盲目和不堅定,從而導致起義最終失敗。最典型的就是明末的李自成和晚清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都是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導致了起義軍內部分化,最終轟轟烈烈的起義走向了失敗和滅亡。
這大約就是黃炎培老先生講的那個歷史週期論: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鐘相、楊麼起義有一個口號,叫“等貴賤、均貧富”:“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
這句口號,大約說出了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的誘因和訴求。這個口號的進步意義,就在於,它不僅提出了在經濟上平均的觀點,同時也在政治上提出了平等的思想。
蓋“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宋朝趙普讀懂了的話,在他的前朝和後世,有幾個真正懂了孔子這話的含義?所以,歷史在黃老先生那個歷史週期律下,週而復始——“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唐朝人杜牧的話,大約也說出了歷代王朝興衰的一個共性。所以,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對於身處盛世的人來說,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7 # 伍仟島看門老頭
共同特點:1、大部分不是農民;2、大部分不知義為何物;3、大部分稱不上軍隊。
封建社會、帝國社會,皇權不下縣,小政府大社會,相對來說社會管理執行成本低。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社會太平比較脆弱,可能一場大雨就會造成區域性地區的社會動亂。
農民天然的反對動亂,對有地的自耕農來說,春種秋收,經營模式是以年為週期計算的,如果開挖水渠等投入,則需要幾年或十幾年才能收回成本,地主也一樣希望太平。
所以,這些週期性的動亂,始作俑者就是無業遊民,對社會進步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物質財富更多的是破壞,劫掠。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的輝煌,根本原因就是在當時極低成本的政府經濟組織模式,經濟管理的效率非常高。一個縣幾十萬人,只需要供養一個縣太爺團隊。
-
8 # Always533
要說共同點,那就應該從本質上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規模不大,成功率低,等表面的東西”,我覺得主要的共同點有這幾個。第一,起義的原因,幾乎都是因為自然災害導致民不聊生然而政府苛捐雜稅又嚴重。第二,起義軍內部組織不純潔,什麼人都有,這是導致農民起義容易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三,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幾乎都會藉助神學,透過宗教鼓吹人心。第四,普遍沒有遠見,而且自身容易變質,推翻舊朝代的目的也就是建立一個完全一模一樣的新朝代,幾乎沒有任何創新,換了和姓而已,而且大部分農民起義到最後性質都變了,很多農民起義還沒成功就開始瓜分成果,農民起義完全就變成了地主起義。
-
9 # 187591627
從周到清,農民起義軍共同點,一:發生時間主要是自然災害,糧食減少,政府賑災不利時候。二:主要成員是廣大吃不上飯的農民,振臂一呼的領導者其實沒有多少能力,也沒有什麼胸懷,更沒有長遠規劃。但是起義軍領導者煽動性大,並且他們自己能吃上飯。三:對社會影響巨大,破壞性大,燒殺搶掠。
-
10 # 歷史的天空history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農民起義。
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然後相繼出現的各路起義勢力,最後劉邦建立漢朝。
西漢末年,王莽新朝初立,綠林赤眉起義,最後成功的是劉邦的後代,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
東漢末年的張角的黃巾起義,被剿滅後,軍閥混戰,形成三國鼎立。
隋末知世郎王薄率先起義,然後十八路反王混戰,最後關隴貴族代表李淵建立唐朝。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最後還是藩鎮軍閥割據,朱溫建立後梁。
北宋末年的明教方臘起義和梁山起義,最後卻是金國滅北宋。
元末的韓山童和劉福通率先開始的紅巾軍起義,最後朱元璋建立明朝。
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打進北京,滅亡明朝,最後卻是清朝取得中國的統治。
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最終被剿滅。
OK,大部分的重要農民起義都介紹完了,我們來分析一下共同點。第一,大部分的農民起義的領導人都不是真正的農民。劉邦是秦朝亭長,也算個小官吏,黃巢和洪秀全都是落第秀才。
第二,成功取得最後勝利的大部分都不是原來起義的人,都是為別人做嫁衣。
第三,很多不是純粹的農民起義,都帶走宗教氛圍,黃巾之亂,方臘,紅巾軍,太平天國都是宗教起義。
第四,說是起義,但大部分都是挾裹農民,死人無數,造成的危害性很大。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造成無數的人死亡,農田焚燬,社會秩序被摧毀?
-
11 # 五味子123456
共同點:1、起義的盲目性,只有微乎其微的義軍能“勝不驕,敗不餒”;2、缺乏足夠的統一性,義軍開始時基本能服從統一領導,壯大後基本難逃分裂的魔咒;3、首義必敗,每朝第一個農民起義,基本結果是被滅掉;4、二十四史裡的義軍,基本有一個統一的名字“賊”或“亂賊”;
-
12 # 燕北林叢
這道題,是我在悟空問答見過的,更像是一道考試題。從周到清貫穿了整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演變,及封建社會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歷次農民起義的共同點,可能不同的人,說法也不同。但意思也都差不多,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說過的那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從周厲王時的“華人暴動”到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再到綠林赤眉起義、張角的黃巾軍起義,隋末的王薄起義、瓦崗起義,唐末的王仙芝、黃巢起義……
哪一次起義,不是人被逼得沒有了活路,才揭竿而起!一個最樸素不過的道理,如果有好日子過,誰還肯冒著殺頭的危險去造反?
但是,農民起義又都有一共同的缺點:短視、盲目和不堅定,從而導致起義最終失敗。最典型的就是明末的李自成和晚清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都是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導致了起義軍內部分化,最終轟轟烈烈的起義走向了失敗和滅亡。
這大約就是黃炎培老先生講的那個歷史週期論: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鐘相、楊麼起義有一個口號,叫“等貴賤、均貧富”:“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
這句口號,大約說出了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的誘因和訴求。這個口號的進步意義,就在於,它不僅提出了在經濟上平均的觀點,同時也在政治上提出了平等的思想。
蓋“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宋朝趙普讀懂了的話,在他的前朝和後世,有幾個真正懂了孔子這話的含義?所以,歷史在黃老先生那個歷史週期律下,週而復始——“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唐朝人杜牧的話,大約也說出了歷代王朝興衰的一個共性。所以,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對於身處盛世的人來說,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回覆列表
共同特點:1、大部分不是農民;2、大部分不知義為何物;3、大部分稱不上軍隊。
封建社會、帝國社會,皇權不下縣,小政府大社會,相對來說社會管理執行成本低。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社會太平比較脆弱,可能一場大雨就會造成區域性地區的社會動亂。
農民天然的反對動亂,對有地的自耕農來說,春種秋收,經營模式是以年為週期計算的,如果開挖水渠等投入,則需要幾年或十幾年才能收回成本,地主也一樣希望太平。
所以,這些週期性的動亂,始作俑者就是無業遊民,對社會進步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物質財富更多的是破壞,劫掠。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的輝煌,根本原因就是在當時極低成本的政府經濟組織模式,經濟管理的效率非常高。一個縣幾十萬人,只需要供養一個縣太爺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