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夷陵之戰期間,魏國朝堂之上曾經有過一番關於魏國如何應對的爭論,當時魏國的意見主要分成三派:

    一派以司空王朗為首,主張坐山觀虎鬥;

    王朗的意見很明確,理由也很充分:讓蜀、吳兩國鬥個你死我活,魏國再出手干預。當初曹操在世時,劉備與孫權在湘水對峙,雙方劍拔弩張,差一點就打起來,結果曹操因為搶先一步去征服漢中張魯,劉備與孫權馬上就罷兵議和,如果現在魏國干涉,很可能蜀、吳兩國打不起來。

    一派以侍中劉曄為首,主張聯合蜀國攻打吳國;

    劉曄的意見也很明確,理由也很充分:劉備因為荊州丟了,關羽被殺,劉備攻打東吳的念頭非常強烈,要不是顧及魏國,劉備早就動手了,就算是魏國動手,恐怕劉備都不會罷兵,而吳國攻打蜀漢的意願不強,孫權的意思最多也就是保護江東,不會主動攻擊蜀漢,聯吳攻蜀不現實。

    另外關於魏國的軍事部署,都是以東吳為防範重心,重兵主要在與吳國交界的合肥及荊州、襄陽一線,與蜀漢交界的關中地區,魏國軍事力量不強,而且蜀道難行,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攻打蜀漢不現實,需要大規模調動部隊到與蜀漢交界的前線,而且孫權攻蜀的意願不強,弄不好白忙一場。

    一派以魏文帝曹丕為首,主張聯合吳國攻打蜀國。

    曹丕的意見也很明確,理由也很充分:孫權現在向大魏稱臣,大魏卻聯合蜀漢攻打東吳,那豈不是寒了天下諸侯的心,那還有誰來投靠大魏,曹丕主要是從政治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似乎也有道理。

    經過充分討論,最後曹丕放棄了聯吳攻蜀的計劃,原因是蜀漢太難打,需要大規模調兵,而且蜀地路途遙遠,運輸困難,又擔心魏國一旦出兵,劉備就不會發動戰爭,而退回益州,曹丕放棄了聯吳攻蜀的計劃,但是卻選擇了坐山觀虎鬥,魏國先不動,讓蜀、吳兩國先動手,最後由魏國坐收漁翁之利。

    個人覺得劉曄的建議非常有道理,符合當時的現實情況。聯蜀攻吳,對於蜀、魏兩國來說,有著共同的利益,對於曹魏來說,三國三國,如果能滅亡一國,剩下兩國對峙的話,那麼魏國必定統一天下,對於蜀漢來說,如果能夠更大把握的拿下荊州的地盤,那麼實力也會增強,唯一不利的因素就是唇亡齒寒,劉備如何能夠避免這一點,那麼就有合作的基礎。

    這裡做一個假設,如果曹丕選擇了劉曄的聯蜀攻吳計劃,結局會如何呢?

    首先是劉備如何應對?

    從劉備的角度來看,肯定是會答應曹丕的建議。因為這樣對蜀漢是有好處的,夷陵之戰是劉備發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奪回荊州,劉備對於荊州是勢在必得,如果能消除曹魏對於此事的干擾,那麼對劉備來說,無疑是利益最大化。

    劉備可以請曹魏出兵合肥,但是在荊州前線,曹魏不得發出一兵一卒,由蜀漢攻打荊州,雙方約定,瓜分東吳,荊州、幷州歸劉備,揚州及江東歸曹丕,雙方以江夏為界,江夏以西(除襄樊外)歸蜀漢,江夏以東歸曹魏。

    劉備的應對措施,還包括,在蜀漢拿下荊州後,暗中支援孫權,想辦法讓曹魏無法吃下孫權,那樣的話,就不會唇亡齒寒了,同時也扼制了曹魏一統天下的局勢。

    因為蜀漢與曹魏缺乏合作基礎,彼此之間會有些不信任,但如果雙方真的合作了,事情發展的局勢應該就是這樣:

    劉備發兵攻打荊州,然後曹魏也乘機發兵攻打東吳的合肥及淮南地區,孫權無法兩線作戰,只能選擇放棄一邊,但合肥及淮南是孫權的根本,是不可能放棄,就只能放棄荊州了,東吳在荊州戰場一觸即潰,劉備順利佔領荊州,然後孫權又在暗中與劉備聯合,在孫權的西線罷兵,孫權全力在北線抵抗曹魏,但由於有個時間差,被曹魏佔去所有長江以北的地盤,孫權全線退至長江以南,孫權實力嚴重受損,無力再戰,同時向曹魏和蜀漢求和,由於各方目的都已達到,再打下去也佔不到便宜,三國先後罷兵休戰。

    最終的結局就是東吳元氣大傷,曹魏在東線合肥、淮南一帶獲取戰爭主動權,蜀漢奪回荊州,大致維持在關羽失荊州之前的地盤,比這個略大,曹魏和蜀漢都獲取了利益,而東吳的利益卻嚴重受損,然後還是暫時三國鼎立,至於後面如何發展,且聽下回分解。

  • 2 # 初心如舊

    夷陵之戰時,如果曹丕聽劉曄建議,聯蜀攻吳,劉備如何應對?

    以劉備、諸葛亮的智慧,如果發生這樣的事,可能的應對策略,主要有四點:一是雙方攻擊方向、具體目標分工;二是事後利益分配,包括魏國、蜀國政治地位、滅吳後疆域、人口瓜分協議等;三是對曹軍的防備與警戒;四是選定全權大使,確定談判基本原則等。

    從第一點看,蜀國主要從長江順流而下,可能以水軍為主,需要多造戰船,挑選熟悉水戰,忠誠擔當將領,加強水戰練習。估計可能以黃權、馮習、張南、吳懿等為將(如張飛在世,也可能是張飛)。蜀軍可能攻擊江夏、武昌、九江等目標,建議要求:曹軍自東線出兵,重點攻打合肥、建康方向;

    戰後利益分配:要求佔有荊州全部、揚州一部,交州大部等;對於魏國,不會同意曹丕廢漢獻帝,自稱接受禪讓,篡奪漢室之舉,要求曹丕仍尊奉劉協為皇帝,曹丕繼續退位至魏王,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很難進展,但沒有退路。作為對價,劉備退回稱皇帝儀式,廢除蜀漢國號,仍然退回漢中王位。

    以魏延、王平駐守漢中防曹魏,以趙雲、黃忠為主將,自江北往東,掩護水軍主力東下。馬超、關興、張苞警備國內,隨時支援緊要地域。劉備親自駕臨奉節,作戰前動員,並督戰。

    以諸葛亮、秦宓、鄧芝等組成談判團隊,基本原則是:漢獻帝不能被廢為山陽公,必須恢復皇帝地位,漢中王位置不能再退,荊州方向不能退讓,揚州、交州可以靈活一點,魏王封地可以適當擴大,朝廷大員須由魏、蜀各自派人,共同擔任,不能魏國一方獨大、壟斷朝廷。國家大事必須魏王、漢中王協商一致,皇帝批准,才能交付辦理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水音響好還是愛浪音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