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天道

    已經第六期了,戰鬥突然進入了情緒高點——這個高點未必是水平之高,表現為分數之高:拿到160+分數的居然有四五位,除了墊底的楊笠,個個分數都驚為天人,感覺像豆瓣評分體系突然切換到貓眼一樣,讓人懷疑是不是換了一批觀眾。不妨繼續挨個點評:

    1.呼蘭的開場拿到三個爆梗,一如既往的強。這種強不是上一場豆豆的橫空出世,而是越戰越勇,越戰越穩。“愛一個人好難”的命題下,呼蘭的表現正如他的主旨所說,你只要正常就會被人喜歡。另外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一句:只要發揮穩定,你就會在前列。哪些人不穩定呢?題材單一的思文,水平忽高忽低的楊笠,只放大招的博洋。六場下來,呼蘭拿到20顆星,是整檔節目的壓艙石——你可以不喜歡他,但不能忽略他,要想拿爆梗王,他是繞不過的坎。

    2.曉卉破了自己的圈,走出了車間,走向了生活,由廠花變成追星女孩,這期轉變非常到位。她採用的依然是擅長的情境喜劇,以前是:車間裡的愛情會怎麼樣?這一期則是:用談戀愛的方式看待追星會怎樣?這是語言類喜劇常用的打法,相聲裡的《文章會》就是這種思路。於老爺子的點評也是一針見血:有些地方沒說透。為什麼會這樣?看看在後臺裡曉卉的反應就知道了:她不捨得。顯然對五月天是真愛。“我以後怎麼混”這段表現實在太可愛了,可惜已經不能加票了。曉卉的最後表現也許能打破一種成見:脫口秀喜劇還有一種叫可愛路線可以走:外表可愛、落落大方、衣品很棒、段子熟練。

    他們在彈唱,在表演,在敘事。他們有舞臺上眼神、語言、肢體的互動和配合。於文文點評也很到位,一下子抓住這段表演的四個點:押韻,段子,歌詞,還是秀,四種訴求合為一體。尤其是出場階段CY的沉默表演,讓于謙想到了馬三立。其實何止馬三立呢?大家還記得曾經的馮鞏+郭冬臨嗎?當時馮鞏管那相聲劇,介於相聲和小品之間的一種喜劇形式。到了後期郭冬臨換成了其他人,不變的是馮鞏以語言控場+其他人配合的敘事形式。認真分辨的話,我更傾向認為這段表演更像是相聲。同樣是兩個人的演出,雙胞胎姐妹則依然是脫口秀。

    另外,用音樂來敘事的作品也有很多,有的直接可以拿來用:比如任賢齊、周華健合唱的《別傻了》,李宗盛和周華健《最近比較煩》,還有印度性喜劇向、新婚夜進錯洞的《 wrong hole》,甚至還有德雲女孩心心念唸的《探清水河》。尤其是《別傻了》,完全可以照著歌詞出一版喜劇mv。王冕cy這段表演,贏在了“你看不到我”貫穿全場,最後還有一個非常喜劇的底,拿到了高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還是那個老問題:形式對喜劇重要嗎?重要,形式對任何藝術都是重要的,形式能夠拓展藝術的可能性,帶來特定情境下的特定體驗,尤其是與內容完美契合的形式,不可多得。形式可以是一張方桌,一根立麥,一捧一逗;也可以是一把吉他,一個小道具,可以是兩人互懟,可以兩人同聲,還有雙簧。最好的喜劇永遠是出人意料的,不用給喜劇的形式上設邊界。

    4.楊笠,又一次墊底拿到脫口秀練習本,她的表現太震盪了。並不是她太差,而是這一期大家都太優秀,只有良好的表現就不夠了。其實這一期裡,她是負責輸出價值觀的那個演出:結婚對於女人的意義,而且是負能量向的。回想一下,建國講假面上班,龐博講被圍觀拿到猴子,都是帶著負能量、冒著風險的。敢這麼嘗試的選手,依然值得肯定。

    5.東邪龐博終於回來了,這次他迴應了“英年早婚”的梗。這段表演裡:cue鹿晗,談娛樂圈,彈指神通,點到為止;談自己領證的過程稱為核心包袱,認為結婚還不如點火鍋更值得考慮,舉重若輕。脫口秀舞臺如果有實力派,顏值墊底的呼蘭當之無愧;如果要呼籲推出一位偶像派,顏值足夠的龐博當仁不讓。

    6.王建國的線下實踐訓練,並沒有帶來什麼變化。這件事對他這種高產選手來說,是否必要都存疑,最後也拿到了出人意料的高分。你都是王建國了,于謙老師的建議,聽則已,不做也罷。

    7.卡姆,神經型選手,雖然第二次出場,但無論彈幕還是各大平臺討論區都是呼聲。脫口秀選手有很多,但卡姆只有一個。他是那種全場帶著電流在說的傢伙。他的表演資訊量大、語速快,這個不奇特,呼蘭也能做到;他會表演,他表情豐富,這個也不獨家,博洋有時候也OK;真正讓他區別於別人的是他的反邏輯,這個邏輯不是喜劇邏輯,是普通人的思維邏輯。

    大部分人的思維邏輯是線性的。什麼意思呢?我們思考問題考慮一個前因後果,以時間為序列。喜劇裡也是一樣,三番四抖也好,鋪墊包袱也罷,都有一條敘事線。一直合情合理,是線性敘事,突然出乎意料,出現波動,就可能有喜劇效果。

    非線性思維就不一樣了。大家可以去看電影《降臨》,外星人七肢桶來到地球,展示的是非線性邏輯:所有資訊量一次性給予,最後他們藉助中國古典文化裡八卦的文化元素,完成了破解。卡姆在說脫口秀就是非線性的思維,人們常說那是發散性思維,我們可以說是網狀思維,它的表現形式就是:

    a.前言不搭後語,不強求因果

    c.快速大量的資訊與誇張的肢體表情配合,有時候還夾雜著方言、外語的倒口,所有的內容一股腦兒噴射給觀眾。

    比如開頭的“嗨,就這個”,他說完以後自己補:經典的抽象梗,沒有任何邏輯,就是有點好笑。他從手機跳到常回家看看,從美瞳跳到曹操,從看電視跳到渣男跳到魚缸……這樣的稿子給到別人一定是災難,在他這裡居然是成立的。

    因為這種獨一無二的表演方式,吳昕會覺得“忘了他表演了什麼”,但現場大家又笑得很開心。為什麼記不住呢?因為它甚至不提供大家線上性思維下的完整包袱,無法複述轉述,也很難複製重來,包括他自己。他在展示一種網狀喜劇方式本身。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很難透過殘酷開放麥,讀稿階段他一定吃虧,非表演無法呈現。

    還有人會像他一樣神奇嗎?期待下一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學者如何玩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