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34326997784

    人們讀書只是為了應試,為了高考最終的那一紙成績,為了自己日後的飛黃騰達,人們學習在日後的生活裡毫無用處。

    甚至有人為此找出了看似“強有力”的證據,如:你以後買菜會用到二次函式嗎?即使有了體育課不也照樣有胖瘦之分?歷史已經是百年前的舊事,讀他還有什麼意思?

    在這裡,時光雖然沒有百分百的證據來證明讀歷史的好處,但我可以用歷史來反駁你。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代初期最敢說的大臣魏徵染病去世。唐太宗聽聞之後悲傷不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了,朕失去了一面鏡子。”

    且拋開唐太宗是如何懷念平日裡辱罵他的魏徵,其中“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便是時光今天要論證的一點。

    為什麼要讀史,因為世界是一個迴圈,古時、今日、未來,總有他們的相似之處。

    一、世界是一個輪迴

    當你瞭解了自秦漢以來到目前為止的歷史之後你會發現,當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社會的發展一定是存在著它的規律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自從戰國時期秦統一六國之後,每個朝代的年限幾乎都是以三百年為限,如明朝的276年,清朝的269年,分成北宋南宋的大宋加起來也不過319年。

    不論這個朝代的皇帝是明君多還是昏庸當道,似乎都跳不出三百年的怪圈。

    仔細想想,現在發生的每一件事在歷史上似乎都有跡可循,學習歷史,不是讓你看故事,而是讓你找到其中的規律罷了。

    二、歷史就是經驗

    記得大學歷史老師說過:“一分鐘之前發生的事也叫做歷史。”

    生活中,常常有長輩用自己畢生的經歷來教導我們,沒錯,薑還是老的辣,聽取了長輩的一些建議之後我們往往會發現會事半功倍。

    而歷史,則是沉澱了五千年的經驗。

    劉邦,是如何從一個四十歲的糟老頭子一舉成為大漢的天子。

    這還要從他“斬白蛇起義”開始,某天夜裡,喝的醉醺醺的劉邦路過一片樹林,不知不覺間發現前方有什麼東西擋住了他的去路,定睛一看,是一條白色的巨蟒,劉邦不管三七二十一,拔出劍就將白蛇的腦袋砍了下來。

    隨後劉邦和隨從接著往前走,遇到了一個老婦哭哭啼啼,上前一問,這老婦說:"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外出,卻不幸被赤帝之子斬下了腦袋。"

    劉邦和他的隨從一聽,那劉邦不就是赤帝之子了嗎?很快,劉邦是赤帝之子的訊息傳了開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隨劉邦。

    難道劉邦真的是“赤帝之子”嗎?有點常識的人就會知道這純屬無稽之談,劉邦效仿的便是陳勝吳廣“大楚興,陳勝王”的把戲。

    吸取了陳勝吳廣成功的經驗,避免了他們失敗的路線。劉邦這堂歷史課學的非常好。

    總結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已經瞭解了學習歷史的意義。學習本身是一件讓人受益匪淺的事,只不過當代社會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態讓學習的本質發生了改變。

    活到老學到老也是人們從歷史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希望大家不要將歷史看做無用功,有時候學好歷史,可以讓你的人生事半功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網紅轉型成為明星,你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