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歲多的幼兒,自出生就每晚9點持續哭到第二天9點左右沒停,大概哭了三四個月,現在也不是非常活潑,看著也是挺正常的,但是誰不小心輕微惹到他,就開始使勁摔東西,砸電視,兩隻手在空中不斷的撓,齜牙咧嘴好像要把什麼消滅那種,有強烈的報復感,夜裡偶爾會深深的倒吸氣,還經常野蠻哭鬧,兩年來一直都是爺爺在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請問醫生這是精神方面的原因還是心理方面的問題?還是孩子大腦有問題?
9
回覆列表
  • 1 # 職場黃小鹿

    從你的描述來看,持續時間已經很久了,而且沒有看出小朋友有和其他人員交流。我們需要從幾個方面來排除可能的原因,但是我建議父母要儘快重視起來:

    1.首先排除身體疾病,2歲多的孩子至少有三次身體檢查了,如果都沒有問題。要仔細觀察孩子在哭鬧時有沒有不舒服的地方,飲食睡眠有什麼不同,然後到醫院兒科和醫生交流。

    2.排除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有界限,但是會相互轉換),這麼大的小朋友已經可以聽懂父母的話語,觀察孩子能不能交流,有沒有安靜的時候 ,願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有沒有易怒的情況,如果有,建議到心理科查一下是否是自閉症。

    總之,一定要重視,到正規醫院查詢,孩子2歲很多情況已經顯現出來,很多疾病早發現早治療對孩子和家庭都有好處。當然也可能沒有任何問題,那麼就需要考慮是否家庭教育的問題,父母就需要花時間陪伴孩子,用科學方式教育。

  • 2 # 父母學點心理學

    看得出來,父母為孩子這樣的狀況很擔心。但術有專攻,是否有問題及哪方面有問題,需要去相關領域看醫生。

    問答、百度可以一般性解惑,卻不合適用來診斷。

  • 3 # 銀川—鳴心理

    我先說說你提的所謂“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指心理健康狀況欠佳,但沒有精神障礙的人。

    既,有“心理問題”的人,並不是“病”或“病人”,他們也是“心理正常”的人。

    心理問題是指心理正常的人,在社會活動中(生活、工作、學習,、人際交流、婚戀等)心理失衡的人,具有明顯的偶發性和暫時性,常與相關的環境及情境因素有關聯,從而使心理出現問題。

    比如,情緒低沉、心情不良、焦慮等。

    其次,你所提到的“精神問題”即是“心理障礙”。這是“病”是“病人”。是得了“疾病”。

    如是嚴重的心理障礙。此類疾病中心理活動功能及其功能的適應功能都嚴重受損、出現幻想、妄想、思維混亂、行為怪異、情感意識失常等現象,並喪失正常的言語功能和理智的行為反應,不能正常參與社會活動,有明顯的人格改變。他們對自己的處境完全喪失自知力,不能主動求治,表現為精神分裂症或躁狂抑鬱症。

    至於,“身體問題”的回答。就留給,西醫和中醫專家的解釋吧。

    另外,關於你孩子的診斷問題,你還是去專科醫院做一下系統的檢查,找一個名專家去診斷吧。

    我相信你100%不會相信我的診斷,有誰拿自己心愛的孩子在網上相信一個“二把刀”的診斷呢!?

    最後,祝福你孩子健康!

  • 4 # 三清心理感悟

    孩子又哭鬧,或者身體有病的,都是父母在懷孕期間因為某些事件生氣上火,或者此刻父母心中也有很大的怨恨,有很大的恐懼和壓力,孩子是母親的鏡子,孩子的問題一定影射到母親的內心世界。母親多數都是有深深的怨恨,沒有釋放掉,所以孩子才會呈現這樣的情況。

    我常和大家說,對於剛結婚要懷孕的夫妻,特別是孩子的媽媽,一定要把自己從小到大心中的恐懼,擔心沒安全感釋放掉,清理掉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認知,帶著愛和感恩,自己才會吸引一個快樂健康的神童,同時觀察孩子出問題時,媽媽自己是不是情緒有波動,媽媽情緒寧靜了,孩子就好了。

    現在生活節奏快,人們壓力大,一定要學會減壓,學會宣洩和釋放情緒,不能釋放和宣洩的情緒就會是毒,就會形成各種身心問題,所以孩子們應該多做釋放,媽媽的情緒沒有那麼大了,孩子的問題也就好了。

    如果想深入瞭解,請關注三清感悟,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身心靈的角度來療愈。

  • 5 # 未婚的茶

    最始的時候,孩子一哭鬧,大人就不知其由,不問其因地給東西。再以後,孩子相要時不給就砸小東西,結果大人給了。再再後來,私心澎漲,砸大東西。一哭就哭這麼長時間,證明已經很嚴重了。樹小易彎也易搬,大樹搬直腰斷。這個你得慢慢改變了,還得身心力行,不能再給老人家帶了,打工得錢再多不如挨窮帶孩子。

    限於時間,就說到此吧,我也沒經驗,只是旁觀者。不知說的是否正確。

  • 6 # 一盞茶的恬靜

    不從事專業兒童心理學,偶有接觸,僅給些建議性意見。首先,每個精神科醫生對於兒童的精神障礙診斷都是很嚴謹和謹慎的。對於2歲的小孩不需要輕下精神科診斷,除非已經有顯著的發育問題。首先考慮發育方面的問題,就是判斷有沒有言語,行為精神的發育遲滯。可以和同齡人相比,和一般規律相比。包括我們所說的孤獨症、精神發育遲滯,那是需要儘早診斷,儘早干預最好。如果發育正常而表現是性格方面的問題,那就是教養的問題。至於你提到的小孩出生苦鬧的問題,哭鬧肯定是身體的不舒服,對於哭鬧本來是需要尋找原因的,應該到兒科尋求幫助的,沒有提到不知去沒有去。家長的忽視會使其有不信任的矛盾,要知道這時的孩子不是小動物,而是有自己的心理發展、發育的。

    埃裡克森把人生髮展分為八階段,0-2歲屬於嬰兒期,主要是處於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孩子在這一時期開始認識人,孩子哭鬧時或者餓時,而父母出不出現是建立信任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形成過程中是形成“希望”的品種。具備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有理想;不具備的孩子不敢希望,每時每刻擔心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出現貪婪,自私等品性。因此排除身體疾病,嬰兒期的不舒服,不愉快感覺,還有不信任感也是會影響後續的性格走向的。同時還有教育方式的問題。埃裡克森認為在每個發展階段,如果能保持積極的品質發展可以實現健全的人格,反之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人格。

    因此家長需要注意,如果沒有或者排除全面發育方面的影響,在教養方式上需要強調父母作用的重要性,需要讓孩子感覺到信任和更好的人格發展,要知道孩子需要更多關愛,而不是忽視。當然如果後續依然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建議到專門的兒童心理科尋求幫助、干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柿子醋罈了能當肥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