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正規醫院檢查過敏原就可以了。有面板點刺和ige免疫蛋白檢測兩種。
十幾年前,過敏還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今天,過敏變得越來越普遍。尤其是我們的寶寶,他們中有太多的人受到過敏的困擾。導致過敏發生機率逐年上升的罪魁禍首就是過敏原。
過敏原又稱致敏原或變應原,是指能夠使人發生過敏的抗原。過敏原是過敏發生的必要條件。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病人首次接觸過敏原可使機體致敏,其致敏期時間可長可短,這段時間內沒有臨床症狀,當再次接觸過敏原後即發生過敏反應而出現症狀。
三大過敏原
自然界從空氣到食物,與我們接觸的形形色色的物質都可以作為抗原而致病,但是寶寶因年齡不同,其接觸過敏原的機會也和成人不同。寶寶常見的過敏原大致有三種:
1、食物過敏
主要是指食物中的某些物質(多為蛋白質)進入了體內而致敏發病。嬰幼兒的食物過敏反應發病率明顯高於成年人,6歲以下的寶寶約有2%會對食物過敏,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可達5%至8%。最常見的過敏食物有牛奶、牛羊肉、雞蛋、魚蝦、海鮮、、酒精、動物脂肪、異體蛋白毒 品、消炎藥、香油、抗菌素、香精、蔥、姜、大蒜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牛奶蛋白是嬰幼兒最早接觸的、最常見的過敏原,一部分嬰兒對牛奶蛋白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現象,常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溼疹,嚴重者可出現腹瀉、嘔吐,甚至便血。
2. 藥物過敏
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藥物主要有磺胺類、青黴素類、阿司匹林、血清製劑、疫苗等。藥物過敏的發生與患兒的異常體質、藥物的化學性質和用藥的方法等因素有關。
3. 致敏環境因素
這類過敏多見於3歲以後的寶寶,如冷空氣、熱空氣、紫外線、輻射、化妝品、洗髮水、洗潔精、染髮劑、肥皂、化纖用品、塑膠、金屬飾品(手錶、項鍊、戒指、耳環)、細菌、黴菌、病毒、寄生蟲等等,尤其是寶寶對塵蟎、牛奶、穿的毛織品、有動物毛絨的枕頭,都是引起寶寶過敏的最常見的原因,反覆接觸以後可以出現過敏性皮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多種病理變化。寶媽們要注意,如果你的寶寶過敏症狀常在晚上睡前發作,應懷疑可能與臥室的某些因素有關,如睡衣、寢具、塵蟎或睡前經常吃的某種食物。
每一個過敏患者的過敏原相對比較固定,其中有的患者常常對某個過敏原或某幾種過敏原同時過敏。不過,這種過敏原對一個患者來說也不是終生的,有的幾年後可能改變,也可能消失。目前,一些專科醫院均能檢測引起過敏的多種最常見過敏原,一旦明確致敏的物質,最好的防治辦法就是避免再接觸,即迴避療法。
如何檢測過敏原
既然每一種過敏都有特定的過敏原,那麼排查和檢測過敏原、嚴格迴避過敏原,對治療和預防過敏性疾病十分重要。實際上,只要耐心尋找,加上過敏原檢測,找到過敏原並不難是什麼難事。
過敏診斷兩步驟
醫學上把過敏性疾病發病過程分為致敏和過敏兩個階段,過敏診斷也分為迴避和激發兩步驟。比如:出生後首先進食奶粉,寶寶體內可能被致敏;以後再進食奶粉後就可能出現過敏表現。當出現過敏,停掉奶粉,換成水解配方,症狀消失,這就是診斷的第一步——迴避;再次進食奶粉又出現過敏,這就是第二步——激發。
當寶寶出現過敏反應,迴避一種食物或避開一種環境條件後,過敏好轉即為“迴避”陽性。當再次食入這種食物或接觸這種環境,過敏如果再度出現,就是“激發”陽性。如果迴避時間較長,超過3~6個月,嬰幼兒體內對於過敏的“記憶”也很可能減退,這時再次食入或接觸,有可能不再過敏,這稱為“耐受”。
過敏原檢測
1. “迴避” “激發”是診斷過敏的金標準,而過敏原檢測卻不是。家人和醫生仔細地關注和記錄,才會做到及早“迴避” “激發”的診斷。診斷後,一定要回避3~6個月,比如:發現雞蛋過敏,3個月以上一定不要再給寶寶食入,推薦最好6個月不要食入,以後再由少到多逐漸給寶寶食入,就很有可能進入或達到耐受了。
2. 對溼疹或有其他過敏表現的寶寶,同樣應有詳細的生活記錄,對食物過敏,記錄每天所有經口所進食物的種類(必須包括任何新增劑和補充劑),還要記錄溼疹等過敏症狀的表現和程度。經2週記錄,回顧查詢,往往可初步找到原因。對環境過敏,要記錄出現症狀與接觸環境之間的關係。
3. 6個月以內的嬰兒即使出現過敏也很難透過血液化驗查出。此時給寶寶進行血液檢查,即使是陰性,也不能代表沒有過敏,只有“食物排查 及早食物迴避”才是有效方法,任何化驗檢查都是“輔助檢查”,只可以作為參考,不能以過敏原檢測作為初選食物標準。也就是說,如果寶寶沒有吃過的食物,檢測的結果肯定是陰性,但是不代表寶寶對該食物不過敏。
去正規醫院檢查過敏原就可以了。有面板點刺和ige免疫蛋白檢測兩種。
十幾年前,過敏還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今天,過敏變得越來越普遍。尤其是我們的寶寶,他們中有太多的人受到過敏的困擾。導致過敏發生機率逐年上升的罪魁禍首就是過敏原。
過敏原又稱致敏原或變應原,是指能夠使人發生過敏的抗原。過敏原是過敏發生的必要條件。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病人首次接觸過敏原可使機體致敏,其致敏期時間可長可短,這段時間內沒有臨床症狀,當再次接觸過敏原後即發生過敏反應而出現症狀。
三大過敏原
自然界從空氣到食物,與我們接觸的形形色色的物質都可以作為抗原而致病,但是寶寶因年齡不同,其接觸過敏原的機會也和成人不同。寶寶常見的過敏原大致有三種:
1、食物過敏
主要是指食物中的某些物質(多為蛋白質)進入了體內而致敏發病。嬰幼兒的食物過敏反應發病率明顯高於成年人,6歲以下的寶寶約有2%會對食物過敏,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可達5%至8%。最常見的過敏食物有牛奶、牛羊肉、雞蛋、魚蝦、海鮮、、酒精、動物脂肪、異體蛋白毒 品、消炎藥、香油、抗菌素、香精、蔥、姜、大蒜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牛奶蛋白是嬰幼兒最早接觸的、最常見的過敏原,一部分嬰兒對牛奶蛋白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現象,常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溼疹,嚴重者可出現腹瀉、嘔吐,甚至便血。
2. 藥物過敏
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藥物主要有磺胺類、青黴素類、阿司匹林、血清製劑、疫苗等。藥物過敏的發生與患兒的異常體質、藥物的化學性質和用藥的方法等因素有關。
3. 致敏環境因素
這類過敏多見於3歲以後的寶寶,如冷空氣、熱空氣、紫外線、輻射、化妝品、洗髮水、洗潔精、染髮劑、肥皂、化纖用品、塑膠、金屬飾品(手錶、項鍊、戒指、耳環)、細菌、黴菌、病毒、寄生蟲等等,尤其是寶寶對塵蟎、牛奶、穿的毛織品、有動物毛絨的枕頭,都是引起寶寶過敏的最常見的原因,反覆接觸以後可以出現過敏性皮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多種病理變化。寶媽們要注意,如果你的寶寶過敏症狀常在晚上睡前發作,應懷疑可能與臥室的某些因素有關,如睡衣、寢具、塵蟎或睡前經常吃的某種食物。
每一個過敏患者的過敏原相對比較固定,其中有的患者常常對某個過敏原或某幾種過敏原同時過敏。不過,這種過敏原對一個患者來說也不是終生的,有的幾年後可能改變,也可能消失。目前,一些專科醫院均能檢測引起過敏的多種最常見過敏原,一旦明確致敏的物質,最好的防治辦法就是避免再接觸,即迴避療法。
如何檢測過敏原
既然每一種過敏都有特定的過敏原,那麼排查和檢測過敏原、嚴格迴避過敏原,對治療和預防過敏性疾病十分重要。實際上,只要耐心尋找,加上過敏原檢測,找到過敏原並不難是什麼難事。
過敏診斷兩步驟
醫學上把過敏性疾病發病過程分為致敏和過敏兩個階段,過敏診斷也分為迴避和激發兩步驟。比如:出生後首先進食奶粉,寶寶體內可能被致敏;以後再進食奶粉後就可能出現過敏表現。當出現過敏,停掉奶粉,換成水解配方,症狀消失,這就是診斷的第一步——迴避;再次進食奶粉又出現過敏,這就是第二步——激發。
當寶寶出現過敏反應,迴避一種食物或避開一種環境條件後,過敏好轉即為“迴避”陽性。當再次食入這種食物或接觸這種環境,過敏如果再度出現,就是“激發”陽性。如果迴避時間較長,超過3~6個月,嬰幼兒體內對於過敏的“記憶”也很可能減退,這時再次食入或接觸,有可能不再過敏,這稱為“耐受”。
過敏原檢測
1. “迴避” “激發”是診斷過敏的金標準,而過敏原檢測卻不是。家人和醫生仔細地關注和記錄,才會做到及早“迴避” “激發”的診斷。診斷後,一定要回避3~6個月,比如:發現雞蛋過敏,3個月以上一定不要再給寶寶食入,推薦最好6個月不要食入,以後再由少到多逐漸給寶寶食入,就很有可能進入或達到耐受了。
2. 對溼疹或有其他過敏表現的寶寶,同樣應有詳細的生活記錄,對食物過敏,記錄每天所有經口所進食物的種類(必須包括任何新增劑和補充劑),還要記錄溼疹等過敏症狀的表現和程度。經2週記錄,回顧查詢,往往可初步找到原因。對環境過敏,要記錄出現症狀與接觸環境之間的關係。
3. 6個月以內的嬰兒即使出現過敏也很難透過血液化驗查出。此時給寶寶進行血液檢查,即使是陰性,也不能代表沒有過敏,只有“食物排查 及早食物迴避”才是有效方法,任何化驗檢查都是“輔助檢查”,只可以作為參考,不能以過敏原檢測作為初選食物標準。也就是說,如果寶寶沒有吃過的食物,檢測的結果肯定是陰性,但是不代表寶寶對該食物不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