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這個詞語,按我的理解底層的知識是不是就是本質的內容?他是不是就是透過本現象看本質的內容?因為任何東西它都有外在的東西,其本質都是一樣,就像人沒有了那個臭皮囊,沒有美女和帥哥基本都一樣。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這東西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你今天去上班,老闆看到你的方案非常的不爽。那麼你就得反思,老闆為什麼對你不爽,是對你方案不爽,還是對你不爽?

    你重新思考一下你哪些方面做的讓老闆不滿意,是今天的方案嗎?還是最近的表現,如果弄清楚這些情況之後有積極補救,因為你需要在老闆下面打工。這就是本質的東西。這估計就是所謂的底層知識

  • 2 # 認知框架

    個人的視角建立在以下三個要素:

    物質

    能量

    資訊

    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透過這三個要素整合成林林總總的系統。

    系統也可以從這三個要素來看

    內容,要素層面,指向物質。

    結構,資訊層面,要素及要素的聯絡的資訊層面。

    能量,系統運作需要能量。

    能量-物質-資訊,構成了最底層的知識。

    舉個例子如果某物是由約15千克碳、4千克氮、1千克鈣、0.5千克磷和硫、200克左右的鹽、150克碳酸鉀和氯,以及差不多15種其他物質和大量的水組成,你會叫它什麼呢?

    這個問題第一次看到,確實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驚奇。

    這個事物就是人,確切的說是把人解構出的諸多物質。

    但這個問題,只是指向物質層面。還缺少了兩個層面,缺少了能量層面和資訊層面。

    這些物質【15千克碳、4千克氮、1千克鈣、0.5千克磷和硫、200克左右的鹽、150克碳酸鉀和氯,以及差不多15種其他物質和大量的水】,加上能量,加上物質間的資訊聯絡【結構】,就是活生生一個人。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物質能量轉換公式

    E=MC*C

    體現了物質、能量、資訊的聯絡。

    從這個視角來看,底層知識,就是靠近源頭的知識。

    從人的思維來說底層的思維知識

    西方的形式邏輯,歸納、演繹、三段落。這是靠近源頭的知識。

    中國的陰陽、五行,這是靠近源頭的知識。

  • 3 # 金童希瑞

    底層知識就是基礎知識。

    最基礎的知識不過就是物質是怎麼形成的,以及物質形成時產生什麼現象。

    大自然是常溫、常壓下能量的暫時平衡狀態,物體一旦達到光速流動 ,就轉化為能量。能量是金屬態氫離子與電子在磁場裡形成的電磁波,金屬態氫離子在高溫、高壓下 形成聚合反應成為新元素(物體)。

    金屬態氫離子和電子形成新物質的過程,產生電流與磁場; 磁場裡運動的導體切割磁力線釋放電子產生金屬態氫離子。

    金屬態氫離子和電子是能量與物質相互轉化的橋樑,光速是物體轉化為能量的“臨界值”。

    金屬態氫離子是反物質,電子是正物質。

  • 4 # 認知維度

    真正的底層知識——就是解構知識生產機器內部運作邏輯的知識,它是人類一切知識的源泉。

    所謂知識生產機器,就是人腦,解構這部機器的運作邏輯,就是解構人腦究竟是如何處理資訊、如何調節行為、如何定性價值、如何生成關係認知……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科學界一直在努力的認知科學、腦科學專題。

    神經科學專家想尋求答案,無奈腦神經網路的複雜性超出想象;

    生理專家想尋求答案,無奈難以基於個性行為而引出統一規律,因為人的行為太複雜!

    生化專家想尋找答案,發現了許多有機分子的奧秘,但不知道它對宏觀行為和認知的確切作用;

    人工智慧專家想尋求答案,卻陷入深度學習的坑出不來;

    複雜系統專家想尋求答案,無奈找不到可靠的架構模型;

    哲學大家想尋求答案,一直在空泛的概念中掙扎;

    邏輯學家想尋求答案,在自相矛盾的形式辯證中找不到出路;

    經濟學家想尋求答案,但在應用的關鍵時刻,總是把人腦歸一為失去人性的機器;

    進化史學家想尋求答案,但參考尺度過於宏大,以致難以解釋和指導當前現實;

    …………

    這個問題就真的無解嗎?

    我們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當每個人只研究區域性時,是很難看清全貌的。

    對於人腦這個宇宙當中最為複雜的單一系統來說,用某個專業學科知識、用某種既定研究正規化、侷限於某類關係範疇,肯定是得不出有效結論的。

    既然人腦是知識的生產機器,既然人腦加工生產了人類已有的一切知識,那麼相應的,人類所沉澱的一切知識,都可以作為反思這部知識加工機器內在機制的參考素材。

    因此,要解構人腦奧秘,應該綜合各門學科,吸收各種交叉科學、邊緣科學的知識,從中找尋可能存在的腦認知規律的蛛絲馬跡。

    有一位學者就鍥而不捨的在社會人文和自然科學的交叉領域研究了十餘年,而今,有了初步的成果。真正的知識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這裡的漁等同於方法論、框架思維。這為學者給出的正是一套完整的演繹體系,它指出了人的行為趨向、人的關係認知、人的價值取捨究竟是如何生成的。

    如需瞭解詳情,敬請移步至——

    「深度」定義人性的6個基本評估函式

    https://www.toutiao.com/i6607026764021498371/

  • 5 # 湖水漣漪8

    因為收入少,,想的是,,怎樣不花錢,,辦成事,,怎樣少花錢,,辦成事,,最好是,,最好是,,孩子,,不吃飯,,見風長,,最好是,,最好是,,牛不吃草,,就有奶,,最好是,,最好是,,馬兒快跑,,不吃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歲小孩咳嗽痰多怎麼辦好,又不會吐成天說有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