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黃扯點歷史

    首先,這兩個人面對的敵人十分相似,但敵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打擊的先後順序不同,因此最終的結果大相徑庭。

    與曹操同一時代,能對他構成威脅的主要是三個人,袁紹、劉備、孫權。其中袁紹和曹操同處北方,且勢力最大。但袁紹這個人優柔寡斷,把握不住戰機,同時內部派系鬥爭牽扯到子嗣繼承問題,內耗嚴重,可以說袁紹政權雖然也是新興的勢力,但暮氣沉沉,因此對曹操的威脅最小。曹操擊敗袁紹後,面對的才是劉備孫權,都在長江以南,地理上就具有先天優勢,這二人又都是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的君主,兩個政權也都是旭日初昇,朝氣蓬勃,文武齊心,各司其職。雖然各自的地盤都不算很大,但戰略目的明確抱團取暖,曹操對這兩個人的聯手有心無力,赤壁之敗後,曹操就意識到自己有生之年很難統一天下了,因為他比劉備還要大,孫權更是他兒子一輩的人,曹操熬不過他倆,只能寄希望於後人了。類似的情況如北周與北齊,兩個前後腳建立的國家在剛開始都是積極向上,高歡宇文泰以及各自的繼承人都相差不多,互相之間各有勝負,出於戰略平衡態勢。但再往後傳承下去,北周出了一代明君宇文邕,北齊是荒唐後主高瑋,於是北齊被北周所滅。再反觀朱元璋,與曹操相同,面對的敵人也有三個,元朝、陳友諒、張士誠。甚至可以對號入座,元朝就是袁紹,陳友諒是劉備,張士誠是孫權,十分類似。但朱元璋一開始的情況十分兇險,面對的是陳張二人的夾擊,可以說要不是張士誠戰略眼光短淺,很有可能朱元璋就在二人的夾擊下滅亡了。而這三個人在江南進行的爭霸戰,其實也就是天下的爭霸戰,無論誰勝出,面對北邊腐朽沒落的元王朝,基本都是予取予求。元朝在天下大亂,各地造反此起彼伏,江南半壁江山都沒了的情況下,還在內鬥,內耗,與袁紹政權何其相似。而陳友諒與張士誠都是一世梟雄,比劉備孫權絲毫不遜色,朱元璋戰勝二人的過程可以說十分驚險和幸運。

    用一個非常直觀的比喻就是,朱元璋和曹操都是兩個遊戲玩家,爭奪天下是一張隨機四人地圖。曹操的出生點和簡單的電腦袁紹挨著,和大師級電腦劉備、孫權的出生點比較遠,等曹操消滅袁紹後,劉備孫權已經發展出規模了,而且兩個人還結盟了,以一敵二沒有勝算,因此曹操只能守著半壁江山唉聲嘆氣。而朱元璋的出生點和兩個大師級電腦陳友諒、張士誠離的非常近,於是一開始就進行了白熱化的戰鬥,可惜這兩個電腦沒有結盟,被朱元璋十分幸運的逐個擊破了,然後一身極品裝備的朱元璋,很輕鬆的就消滅了剩下的簡單電腦元朝,打通關了。

  • 2 # 兩份回鍋肉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事情,就有了端倪。

    韓林兒是元朝末年大宋領袖,他曾大破元軍,後來在安徽亳州稱帝,立國號大宋,為小明王。小明王韓林兒被元兵擊敗,告急朱元璋,朱元璋率兵前往救援。

    當時韓林兒在張士誠的攻擊下岌岌可危,如果落到張士誠手裡,張士誠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明教徒會不會軍心動搖,真的是個問題。而張士誠本身卻不是明教徒,他如果公開拿明教的精神領袖作人質號令天下,這就會讓朱元璋很難做。

    救回來,朱元璋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時候朱元璋和曹操的決定就不一樣了。

    派廖永忠在將韓林兒迎往應天(今南京)的路上製造了一起看上去很意外的沉船事故,將韓林兒沉於江底,乾淨利索,壓根就不要這遮羞布。

    在看看曹操

    看上去,曹操挾持漢獻帝后,給了曹操一個大義的名分,讓曹操能在當時獲得了巨大的優勢,迎接漢獻帝來許昌,是曹操的一個傑作,還迫使皇帝立自己的女兒為皇后。傾其所能要正統的身份。

    後來的衣帶詔,忠於漢室的世家子弟,還有打出匡扶漢室的劉皇叔,偏安一隅的孫權。曹操他們組建軍閥的時候,朝廷並沒有失去人心,都是諸侯割據。各個諸侯都是傭兵自重,要一個一個的去消滅是要花很大氣力。而不像朱元璋,一上來就是冠軍爭霸賽,幹掉陳友諒,滅了張士誠,奪取冠軍寶座。

    而曹操是淘汰賽,曹操沒有這個條件啊,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劉備和孫權在自己的地盤口碑都是很好的,本身又很有實力。

    曹操挾持漢獻帝有利有弊,實在讓人遺憾。

    至於說具體到個人能力對比,識人用人,對手強悍度上,曹操也不弱於下風。

  • 3 # 一縷清風00

    為何朱元璋短短15年就統一了全國,而曹操34年都未能一統天下呢?二人的差距在哪裡呢?

    第一:曹操缺乏戰略規劃能力

    讓曹操元氣大傷的一戰是赤壁之戰,曹操赤壁兵敗後,仰天長嘯:“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將自己拿不下江山的原因,歸根於郭嘉死得早。郭嘉是三國頂級謀士,但是曹操發出這樣的感慨,表明他嚴重缺乏戰略規劃能力。郭嘉就好比曹操的導航儀,曹操缺了導航儀,兩眼一抹黑,打了一場爛仗。

    第二:朱元璋比曹操更有決心

    與其說朱元璋比曹操運氣好,還不如說朱元璋比曹操更有決心。朱元璋是赤條條打天下,一無所有,更加放得開,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曹操是漢朝的丞相,打天下是有所顧忌的,沒有朱元璋那麼有決心。這正是二人的核心差距。

    第三:性格決定命運

    朱元璋和曹操的性格不同,決定了他們命運終歸不同。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早已料定劉備是做大事的人。既然如此,為何不將劉備殺掉,以至於成大患。關羽“千里送嫂嫂”,既然關羽不能為己所用,為何不殺掉,然後拿劉備夫人做要挾。趙雲被曹操大軍包圍,曹操不讓人放冷箭,以至於趙雲六進六出,斬殺曹操50名大將。拿50名大將換趙雲值得嗎,再說趙雲也不能為己所用,為何不放冷箭射死。

    曹操這種優柔寡斷,還有些自負的性格,終於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從幾何學上來說,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曹操有生之年再難改變。

  • 4 # 兵卒在江湖

    有這個差別,主要還是曹孟德沒有朱元璋那麼幸運。

    曹孟德所處的漢末,英雄輩出,劉備、孫策、孫權都是曠世英雄,又有諸葛亮、張昭、關張趙、周渝等傑出的政治和軍事將領,可以說這些人在大局觀和戰略戰術上都是極端精明的,沒有出現像袁紹那樣的明顯的領導人性格弱點和戰略戰術失誤,也沒有袁家兄弟的內訌。更為重要的是,劉備、孫權都是一代雄主,他們在政治上,把國際關係運用到了極致,在調整彼此間關係上,合縱連橫,把永恆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除了劉備火燒連營那一次,基本上三國關係的調整都極為準確和及時。而且孫權、劉備在轄地內,都能妥善行政,爭取民心,特別是劉備素以仁德之君著稱,以皇族血統加身,對待老百姓的攻心政策爐火純青,基本上劉備在收拾民心上是曹操的對手盤,曹唯才不求德,以無底線的陰謀權術治國,而劉備則把仁德放首位,以兄弟結義起家,治國上知人善用,大打感情牌。劉皇叔的眼淚一拋灑,任你是謀士還是武將,最後都是“執子之手,與子諧老”。

    天下格局瞭然於胸,政治力強的對手才是真對手,所以才有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抽冷子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從一無所有到佔據荊益之地,又拿到易守難攻的四川作大後方,絕不是一般人,隆中對提前預測出之後數十年的天下形勢,都是政治力的表現。

    而曹操這頭,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整合了漢家力量,但也面臨內部的派系衝突與價值觀上的衝突,被很多士的階層看不上,加上曹操公然以權術治家,以權臣自居,貶低道德的力量,猜疑反覆,這些都反而加大了外部政治對手盤劉皇叔的人才向心力。被挾的天子和心向大漢計程車人事實上也視其為董卓第二,也有矛盾鬥爭。

    且孫劉兩家聯合抗曹,且都有蜀道、長江這樣的地利的防守優勢,兩家政治穩固,人心所向,軍事上也不弱,孫權還有水戰優勢,這都是曹操不能順利掃平兩家的原因。

    朱元璋就比曹操幸運多了,朱的對手要麼是身為異族的殘元,要麼是政治上不那麼給力的各地割據勢力,比如陳友諒在政治上、民心上基本也不是對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時,戰鬥力重要,但政治頭腦是否清醒更為重要,政治力強的歸附的勢力就多,接收勝利果實就快,發展就快,一旦軍事優勢明顯,或者在政策上得人心,看得清形勢的人基本就會主動來歸附,搭上勝利的戰車。所以朱元璋只要掃掉主要對手,後面就是加速度發展。而曹操只能慢慢來,赤壁一敗,基本證明統一之戰很難靠一兩次決戰搞定,最後只能是等著這一代英雄都熬死了,二代目們上臺才迅速統一。二代時,曹魏漢室的鬥爭淡化了,曹家對北方人力的整合完成了,而孫劉的二代生於安樂,沒有父輩那種血與火的革命經歷,沒有人才上五湖四海心懷天下的格局,不斷向地土心態的地方割據政權蛻化,蜀漢不再是曹魏的對手盤,孫吳也沒有進取天下的雄心,在國內國際都沒有父輩那種雄心和謀略,最終才被曹魏各個擊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無所有的人該怎樣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