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盛世南迦

    什麼是開悟?簡單說就是透過專注的思考,配合思想行為的訓練,有一天突然打開了智慧之門,內心深處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平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答案,身心宛如脫胎換骨,對生命和世界的認識達到了一種接近道的境界。開悟和聰明不同,這個世界上不乏聰明之人,他們也許會在某一個領域,某一件工作或事情上比其他人領會、理解深刻,但那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悟。凡開悟之人無論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切事物通達無礙。

    古往今來,真正開悟的人並不多,而且越是悟道之人越是謙虛謹慎,有句話說得好: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子路曾請教老師生死的問題,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莊子對於世界上未知的事物,也只是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可見古時聖賢雖思想境界很高,但對於生命和自然的問題都心存敬畏,不敢妄言。佛家講的開悟就是明心見性。這個自性真心本自具足、本來如是,它不能被創造,也不會被改變,只能被認識。因此,開悟就是透過修行要找到這個自性真心。開悟前,必須先除去對於外在一切事物的我見與分別,更不要產生妄想,即使連開悟的想法都不能執著。開悟後才能真正地把心安住,任你風吹雨打,我自涅槃寂靜。

    想要開悟首先是要有慧根,根器不足想開悟就如同緣木求魚。即使您是積累了幾世資糧的上乘根器,也需要一個機緣才能悟道。禪宗裡講了很多故事,也有很多高僧悟道後寫的禪詩,詩中的境界值得我們這些執迷之人好好體會。比如在《五燈會元》這本書中,就記載了一個圓悟克勤禪師開悟的故事。圓悟克勤大師是宋代著名的高僧。他當年開悟的機緣非常獨特,是聽到一首豔詩後悟道的。克勤禪師自幼稟賦聰異,日記千言、過目不忘,有神童之稱。有一次克勤到一個叫妙寂院的地方玩耍,也是機緣巧合,他看到了一本經卷,便拿在手中左右翻看,恍惚中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於是他想:這個東西應該是我前世掉在這的吧?那我前世應該是個和尚。於是克勤便剃髮出家,拜在臨濟宗楊岐派五祖山法演禪師門下。克勤修行精進不懈,經常將自己所寫的詩偈讓五祖印證,但師父卻始終認為克勤火候不到,未見自性。

    有一天,一位剛剛辭官返鄉的吏部提刑大人來拜訪五祖,並問大師道: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五祖回答說:提刑大人,你少年時代可曾讀過一首豔詩?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後面這兩句詩的意思就和您問的祖師西來意頗為相似。

    我們知道古時男女授受不親,縱使是洞房花燭夜,新娘子也不能大聲呼叫自己的郎君,只能在洞房等待。紅燭高燃,旖旎生香,嬌媚的新娘子正忐忑不安地等候著夫婿。可左等右等,漏過三更,還不見新郎官身影。她心裡焦急,但又不好意思直說,只能頻頻地呼喚丫頭小玉。小玉一聽主人的呼喚,便跑過來問新娘子有什麼吩咐?能有什麼事情啊,春宵一刻值千金,之所以頻頻喚你,還不是為了讓新郎官聽到我的聲音,讓他知道我在等他,趕緊結束宴席,快快入洞房呀!五祖把歷代祖師比喻成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眾生就是那位在婚宴酒席上被人情世故糾纏、感覺遲鈍的檀郎,祖師們的語錄和教示言說,就是那頻呼小玉的弦外之聲了。法演引用這首豔詩說明祖師西來意,提刑聽後,心解意會,口中稱諾,滿意地回去了。

    克勤剛巧從外面回來,聽到這段對話,滿臉疑惑地問道:剛剛聽到師父對提刑舉一首豔詩,不知提刑會也不會?法演回答說:他識得聲音。克勤問道:他既然識得聲音,卻為什麼不能見道呢?法演知他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聲: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呢!

    克勤豁然開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見一隻公雞飛上欄杆,正鼓翅引頸高啼,克勤笑道:這豈不是隻要檀郎認得聲的聲音嘛!於是將自己開悟的心得寫成一偈,呈給師父:

    金鴨香爐錦繡帷,

    笙歌叢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

    只許佳人獨自知。詩中意思是說開悟就好比少年時的風流韻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旁人是無法體會個中滋味的,原來悟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正如佛祖講的不可說、不可說。佛緣和情緣竟然也是相通的,克勤的只許佳人獨自知與只要檀郎認得聲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首豔情詩,將佛法與開悟的感受描繪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五祖法演看到這首詩,欣慰地說:見性悟道是歷代諸佛祖師們念茲在茲的大事,不是小根劣器的凡夫眾生所能造詣的。今天你能和諸佛聲氣相通,我真為你高興!五祖於是對蜀中的禪門寺院傳出訊息說:我的侍者終於參禪悟道了!各位,禪宗的頓悟就是這麼生動有趣,居然聞豔詩也能悟道,由此可見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真是所言不虛。其實,我們看故事簡單,但高僧的頓悟都離不開漸修,沒有痛苦的修煉,就沒有開花結果的那一天。即使他們開悟了,也只能說真正的修行剛剛開始,古代大德曾說:不破初關不入關,不到重關不入山,所以從凡夫到小乘羅漢,再到十地菩薩,最後到成佛還要經過很多次第的修行、證悟才行呀。

    開悟來自於對日常生活點滴的觀察和思考。六祖曾經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佛法,猶如尋兔角。真是開悟了以後,人就會身心合一,眼中的一切可能會更加平凡。同樣是吃飯睡覺,沒開悟以前,您會想著今天吃什麼,什麼好吃、什麼難吃;如果心裡有事睡覺時也會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而開悟後則不然,無論吃飯睡覺還是做其他任何事情,沒有牢騷怨氣,沒有了一點分別心和我見、我執,更不會有妄想,一切事物都心無掛礙、順其自然、簡簡單單,充滿勇氣和正能量,真實的活在當下。所以,我們從執迷到覺悟,從凡夫到覺者,就是一個不斷髮現自身缺點和不足,並且時刻提醒自己改正的過程。開悟就是追求人生的圓滿,但不要好高騖遠,一定要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兒,用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觀察、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才有點像要開悟的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老我有理,我弱我有理,我窮我有理,我小我有理,針對這四大有理,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