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溼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裡住了很久。 李世民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君臣和諧,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餘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佈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樑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覆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溼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裡住了很久。 李世民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君臣和諧,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餘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佈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樑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覆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