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似水年華8079

    原因之一:擅自殺俘

    《史記》記載,在長平之戰後,白起計曰:

    “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

    白起殺俘的理由是“民不樂”,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他所謂的“民不樂”,僅是上黨長官馮亭“不樂”,把上黨獻給了趙國而已,與老百姓沒有關係。後來的很多證據證明,白起坑殺的四十萬人中,除了降兵,大部隊是上黨百姓以及趙國的後勤人員。另外,他殺俘,還存在虛報軍工的嫌疑。

    任何時期,帝王最難以接受的,就是下屬擅作主張。坑殺四十萬人這麼大一件事情,他不請示就擅自做主了,這是犯了政治大忌的。當然,此前秦國是曾有過殺俘事件,但那是因為之前的秦國還不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更多的戰爭是攻伐戰,是以削弱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的。

    但長平之戰之後不一樣了,這場戰爭贏下來了,就意味著秦國有很大的可能統一六國。秦國在將來的戰爭,將會是滅國戰。打滅國戰和打攻伐戰是不同的,滅國戰需要敵人投降的人越多越好。但白起的做法卻把敵人逼上了絕路,在此後的邯鄲保衛戰中,趙國眾志成城,打的非常堅決——人家怕你殺俘,再也不敢投降,只好和你死磕。

    而秦國殺白起,就似乎向六國國民廣而告之:殺俘,是白起個人行為,與秦國無關。

    原因之二:不顧大局

    邯鄲之戰陷入膠著,在秦軍進退維谷,需要白起力挽狂瀾的時候,秦昭王先後三次請白起出山,尤其是第三次,秦昭王是“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到了要國君強迫他出山的地步,可以說已經秦昭王已經是壓著火氣來請他了。

    此外,應侯範睢也曾兩次親自到白起家中請他出山。但對於秦昭王和範睢的舉動,他都不予理睬,繼續稱病不出,完全不顧國家大局和國君的面子,簡直是意氣用事。

    在這一點上,後來的王翦就比他聰明多了,王翦在秦始皇用李信滅楚後,一直稱病不出,秦始皇第一起次請他出山,他也沒理睬。但第二次再來的時候,王翦就欣然接受,帶兵進行第二次伐楚,而且成功滅掉了楚國。

    當然,這裡面或許也有白起的前車之鑑吧!

    原因之三:說風涼話

    邯鄲之戰失敗後,秦國面臨的形勢很危急,不僅是滅不了趙國這麼簡單,還要應對六國軍隊對秦國本土的進攻。

    這時候白起不僅拒絕秦昭王啟用自己為將的決定,還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樣的風涼話,試問哪個君王受得了?

    原因之四:失去靠山

    白起是因為穰侯魏冉(秦昭王的舅舅)的舉薦,才逐漸受到重用的。魏冉對他有知遇之恩,但這時的魏冉因被範睢排擠,已經就失去了相權,遠離了秦國的政治中心。

    可見,這時的白起,不僅失去了魏冉這個靠山,而且還面臨著魏冉政敵範睢的算計,稍有不慎,就會被人捅一刀。

    影視劇中的魏冉

    原因之五:垂垂老矣

    白起在秦昭王十三年出任左庶長一職,“將而擊韓之新城”。左庶長是秦國的二十級等爵位中的第十級,是有資格單獨率軍出征的大將,可以說非常高了(商鞅開始實施變法時,就是左庶長)。

    這一年假設白起30歲,到秦昭王五十年的時候,白起至少已經67歲了,古代能活到這個年紀已屬不易,帶兵打戰這樣需集體力智力於一身的事,就更難了。

    事實上,這時白起的身體已經不好,以他當時的身體條件,繼續帶兵的次數也不會太多。對於秦昭王來說,從白起拒絕秦昭王出山的那一刻,他就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了。

    原因之六:功高蓋主

    這一點是最致命的,白起號稱戰神,他的一生征戰,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無論是攻楚、攻趙、攻魏、攻韓都是攻無不克、無往不利。這樣的一個白起,在軍中的威望太高,這就難免受到國君的猜忌,受猜忌而不收斂,難免就要大禍臨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40歲,沒有舞蹈基礎,純屬為了鍛鍊身體,想學習一種舞蹈,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