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x微笑vx
-
2 # 理性科普者
我們來熟悉一下光合作用的總反應方程式,在葉綠體或細胞質中,由於酶和光能的作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變成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其反應式:6C02十12H2O→C6H1206十6O2十6H2O。可以看出,吸收6份的二氧化化碳,釋放6份的氧氣,比例是1:1。
再看植物的呼吸作用,無氧呼吸不消耗氧氣,不會改變空氣中氧氣含量。在細胞質和線粒體中進行的有氧呼吸的反應式:C6H1206十6H20+602→6CO2十H20十ATP(能量)。可以看到植物吸收6份的氧氣,釋放出6份的二氧化碳。比例仍然為1:1。
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能改變大氣中的含氧量。光合作用只能促進氧和碳的迴圈。
考古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在很早以前,並不是21%,後來,才慢慢地下降下來,下降的幅度是越來越小,直至達到一種動態平衡。這是由於岩石的風化過程也是釋放和消耗氧氣的過程。
有人要問,動物在不斷地消耗氧氣,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為什麼還沒有改變呢?大氣物理學告訴我們,地球的引力不足以束縛氫氣等密度較小的氣體,氫氣生成後,容易逃脫,當自然界中許多因素把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後,氫氣逃脫後,就把氧氣"孤獨"地留下。當氧氣含量達到一定的程度,又可以形成臭氧層。這樣,也可以使空氣中氧氣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
3 # 狂奔的蝸牛89044426
會,成鐵紀時地球上應為藍藻以及部分其他細菌生產氧氣,發生了大氧化事件。滅絕了當時80%以上的生物種類。成鐵紀之所以叫成鐵就是應為這次大氧化讓海水氧氣飽和後侵入地幔,氧化了地幔中所有的鐵,所以我們現在開採的鐵礦都是氧化鐵。
後來也有多次氧氣濃度上升的情況,比如樹木剛剛誕生時應為會生成木質素來固化碳,但是死亡後沒有其他生物可以分解,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下降並且作為氧氣大量釋放,這些碳就成了現在的煤,直到菌菇類出現才開始慢慢的恢復。
其實,生產氧氣最大工廠是海里的藍藻,對於植物來說,構建本身需要碳元素和少量微量元素,碳元素只能從空氣中二氧化碳獲取,微量元素從土壤獲取,這就是為什麼你用一花盆土種出很多植物,但是土壤本身重量基本不變的!所以,植物在夜間吸收氧氣然後和自身碳元素反應給自己提供能量,但是不會消耗太多遠不如自己生產的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