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漸漸上道

    大學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因為覺得自己的英語不好而處在一種極度自卑的狀態下,尤其還是一個聽了那麼多場新東方講座的人,以致於我甚至有一點輕微抑鬱,......,直到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了《非誠勿擾》裡面孟非坦言他自己的英語就不好,但是這不影響他主持那檔節目。

    也就是說,沒有把英語學好,不意味著天就要會塌下來!

    這是一個很好的心態和思維,可以舉一反三地用在很多地方,這個格式模板可以是這個樣子:沒有(......如何如何),不意味著天就要會塌下來!當然你用在找藉口方面也是一用一個準,比如,沒有完成業績,不意味著天就要會塌下來,但你會發現,你浪費的還是你自己的時間,而我說的是指:人生,其實是可以做減法的,尤其是你苦陷在某個狀態或陰影下不能自拔的時候,你就該想想,一條路行不通的時候是不是該換個思維。

    當你感慨命運多舛的時候,說不定無心插柳又是一片天!

    我就因為孟非說自己英語不好而有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於是對那檔節目多了份留意,久而久之因為他對話題的把控和拿捏以及和另一位導師樂嘉在思維上的碰撞,有段時間就非常喜歡看那檔節目,突然發現,找工作跟找男女朋友是一個邏輯,後來我誤打誤撞回武漢之後正兒八經的從事了人力資源,當時我還是一個小白,如果是按照傳統的按部就班的做法,我至少比人力資源從業者要晚讀一個大學,所以我當時就暗自告誡我自己~肯定不能像傳統的HR那樣!

    後來,我發現,學任何東西,包括銷售也好,人力資源也好,如果想要把它提煉成一種藝術的話,一定不能學它本身,一定要把它迴歸到生活中,你便會豁然開朗。

    就好比找工作跟找男女朋友是一個道理,作為一個女孩子,她一定會找~1身高一米八以上最好,帥一點更好,2有車有房那還好些,3有穩定經濟來源的,收入高的話就更好了......等等等等,這叫擇偶標準,那是不是滿足了最重要的幾個標準的話,就可以一拍即合,就可以不再騎驢找馬,就可以不再朝秦暮楚了呢?還有,反過來講,如果一個男方具備了女方的擇偶標準了,他是不是也要看看那個女方是不是“門當戶對”,是不是也符合他心裡的期望呢?所以這是一個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問題,裡面有很多因素要考慮。

    把這個邏輯放在招聘中會覺得很形象。當我還是一個人力資源小白的時候,我看了不少書,聽了不少課,拜訪了不少高手,雖然說也有些啟發和收穫,但都沒有這個來得實在。

    這個過程就好比學功夫一樣,不是各門各派的功夫都要會精通,哪怕是李小龍,也只會詠春、洪拳譚腿,好多像跆拳道、空手道、菲律賓棍法等等那些功夫他都是後來去美國才慢慢學會並融會貫通的。

    但是前期一定要有一個主線,一個適合自己用的主線。

    什麼叫適合自己的主線呢?就拿做業務來說,我聽過大大小小很多講銷售的課,看過很多講銷售的書,像國外的喬吉拉德、博恩崔西、哈維麥凱、湯姆霍普金斯等等,國內的劉一秒、杜雲生、周嶸等等,他們無一例外都很優秀,都是高手,但是風格和方式不一定適合你。那怎麼辦呢?如果學他們那樣的話,學一輩子最多成為他們的影子,如果不學他們的話,又不會,跟別人過招,三五回合就會敗下陣來,這是個堵點!

    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人跟人之間就看誰能夠將老師都教不了你的那一步發揮得淋漓盡致!(之前也有在其他文章中寫道)而我,當時正是因為誤打誤撞做人力資源,當時又是一個小白,當時又是在一個初創型公司做人力資源,這種種因素歸集在一起,一方面感慨也只有初創型公司會讓一個小白附帶著做HR,一方面感慨初創型公司要名氣沒有多少名氣,要實力沒有多少實力,要資源沒有多少資源,招人條件相對而言比大公司要難得多,如果按照書裡面講的方法去招人的話,用不了多久很快就會玩完,所以一定得要另闢蹊徑!

    透過大量的摸索和實踐我發現一個規律:只要對方認可了你,其他事情就好辦多了。也就是招聘跟銷售其實是一個邏輯,那怎樣讓對方認可你呢?首先你要跟別人不一樣,也就是走差異化路線,怎麼走差異化路線呢?

    我就把找男女朋友這個主線邏輯用在招聘上,一用用了好多年,因為我發現我用這樣一個生活中常見的類比跟對方聊,不僅不會得罪對方,對方還會很理解和接受,同時也會減少很多溝通成本,對方還會覺得我跟別的面試官不一樣,又拉近了距離,再加上我又看了那麼多期的《非誠勿擾》,雖然大部分情節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是那個邏輯,尤其是男女嘉賓對話和思維碰撞的邏輯,以及孟非對話題的把控和拿捏的邏輯,我是印象深刻的,我很多時候不把這個當作是面試,甚至連對方簡歷也不看,有時候把這個過程當作是一次訪談,有時候把這個過程當作是一次免費的諮詢,當我沉浸在這個裡面的時候,我會把人力資源玩成花。

    我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悟出一個規律:學任何東西,如果透過書本或者課程以及老師去學它本身的話,永遠學不好,頂多只會停留在某個比較粗淺的段位,就好比好多民間的武學大師都是受到生活中某個課外事件的啟發而創立了某套拳法一樣,把好多東西迴歸於生活中,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立馬豁然開朗。

    我認識一個人,他的心態我很欣賞,他是一位人力資源從業者,他把他服務過的每一家公司都當作是一個職業生涯研究的課題,比如,他會把自己服務過的某家公司當作去完成一個“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空降兵,去治理前任留下的爛攤子”這樣的課題,簡稱“空降總監治亂記”,並把這個過程寫成了一本書,這個心態,這個思維給我很大震撼和啟發。

    於是,我也借鑑了他的那個思路,想完成一個“從人力資源到業務”的課題,目前已歷經了半年時間,這段時間,不僅讓我對業務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而且還讓我慢慢將招聘和招商融匯貫通。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處理夫妻之間的“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