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F枕邊育兒

    作為倆寶寶的媽媽,我很能理解這樣的事情。寶寶醒來看到媽媽不在會哭,是再正常不過了。畢竟,寶寶早期對媽媽是非常依戀的,媽媽不在身邊,就沒有安全感,感覺自己好像被拋棄了。

    當寶寶醒來發現媽媽不在身邊,首先會感覺到恐懼,接著可能會因為拉了、尿了、餓了等生理性因素,想要媽媽幫忙,卻也說不出來,最後只能用哭聲吸引媽媽。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是哭鬧的原因。

    剛睡醒的寶寶,對周圍環境是比較陌生的,非常想看到熟悉人或事物,尤其是媽媽。因為長達10個月的“一體”生活,他對媽媽是最熟悉的,也只有媽媽能給他安全感。

    猛然醒來的寶寶,看不到媽媽在身邊,再加上大腦對周圍環境熟悉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過程中,出於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就會哭鬧起來,希望更快看到熟悉的媽媽。

    2、想要吃奶、需要換尿不溼

    寶寶入睡後也是身體快速發育的過程,消化和代謝掉的食物殘渣,會在醒來後及時排出體外。而小寶寶一般使用尿不溼,這時候拉了、尿了,都會不舒服。排洩後身體需要補充能量,小肚子空空,自然是想要吃奶。

    媽媽不在身邊,寶寶只能用哭聲呼喚:“媽媽,我醒了,快來給我換尿不溼,我餓了,要吃奶了!”

    3歲前是寶寶發展親子依戀關係的關鍵期,這時候他對主要照料者是非常依賴的,即使離開一分鐘都會有被拋棄的感覺。睡覺前媽媽還在身邊,醒來怎麼不見了呢?一直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個整體”,找不到媽媽等於找不到自己了,所以會比較著急。

    這種情況在寶寶2歲多,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後,就會慢慢被淡化。但在此之前,他還是很需要媽媽陪伴,並以此建立自己的安全感,進而發展出自我意識。

    首先,更多的陪伴,建立安全感。對於小嬰兒來說,媽媽的陪伴,有時會大過生理需求,這更多是源於自身對安全感的需求。從子宮內十個月的生活習慣,到子宮外的轉移,唯一不變的是媽媽熟悉的聲音和心跳聲。

    媽媽多一點陪伴,可以讓寶寶更快熟悉且發展對外界人和事物的依戀關係,促進其心理、情感方面的發展。

    但睡覺前跟媽媽有肌膚接觸,醒來後卻看不到,這會讓寶寶產生:“哄我睡覺後,就把我拋棄了?”的錯覺,認為媽媽是有目的在做這件事,他之後可能會抗拒入睡,即使自己很困,也不想被奶睡了。

    所以,儘早戒掉奶睡習慣,讓寶寶知道,睡眠是有利於他身體發育的事情,而非媽媽為了離開自己而特意為之的。

    經常跟寶寶互動,包括語言、神情、行為等,都能給寶寶傳遞一定的資訊,且能讓他更有安全感,逐漸養成積極樂觀的正面形象,有助於培養健康人格以及正導向的心理髮展。寶寶離不開媽媽,醒來見不到媽媽會哭,恰恰是親子依戀關係牢固的表現,媽媽們別誤讀了哦!

  • 2 # 布丁媽媽碎碎念

    這幾乎是所有孩子的本能。這在嬰兒時期特別明顯,與其說是媽媽,不如說是監護者。一般只要熟悉的監護者在旁邊,即使不是媽媽,他看見了也會繼續睡。否則就會開啟一段尋找的過程。找不到,就開始大哭,而這個現象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會表現得越明顯。直到10個月到1歲半達到頂峰,一般1到2歲逐漸消失。這是一種嬰兒早期的焦慮症。

    這種焦慮症讓我們既驚喜,又心疼。驚喜的是寶寶智力開始發育,心疼的是寶寶撕心裂肺的哭聲。而想要緩解這種焦慮的情緒,最重要的就是給寶寶以足夠的安全感。而培養這種安全感的方式有很多:

    1.提前告知,即使你認為她聽不懂也要認真地告訴他,擁抱他,讓他有一個心理準備。

    2.輕聲離開,如果你有事情需要離開一會兒,請儘量不要發出聲響,打擾他睡覺,要知道,嬰兒是非常容易驚醒的。

    3.嘗試擁抱,當你離開他回來之後看見他在哭請擁抱他,安撫他的情緒。

    4分離練習,有意識的做一些分離動作,讓他等你幾分鐘,讓他習慣你的離開。

    5.請儘量在在他生病的時候陪伴他,不要離開他,孩子生病的時候情緒會非常低落,甚至會性情大變,請你陪伴他一起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

    當然,你的孩子總會長大,有一天他的社交生活會不再有你,他會嘗試離開你,會再也沒有分離焦慮,可是這個陪伴的過程能夠感動你自己,也會讓他對你更加信任。

  • 3 # 希媽育兒

    有人說嬰兒睡覺時,如果醒時看見媽媽在旁邊會繼續睡,不在的話就會哭,這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嬰兒睡覺醒來看見媽媽在旁邊會露出甜甜的笑,然後翻個身繼續睡;可是當媽媽暫時離開的時候,嬰兒睡覺醒來就會哭,這是很多寶媽常見的問題。如果遇到這類寶寶,那麼寶媽應該感到高興才對,雖然這樣寶媽會覺得特別累,但是隻有聰明的寶寶才會有高需求。

    寶寶醒來看不到媽媽哭的原因如下:

    1、安全感

    十月懷胎,胎兒已經特別熟悉且特別享受在媽媽懷抱裡的感覺;一朝分娩,來到陌生的地方,會讓寶寶還覺特別的焦慮不安,Ta們不會用語言表達,只有用哭來引起媽媽的關注和關心。

    2、情感交流

    每次醒來都會第一時間看到一臉溫柔笑容得媽媽,突然某天醒來媽媽不在眼前,瞬間寶寶就會覺得媽媽“拋棄”了Ta,頓時就感到滿腹的委屈。

    3、做噩夢

    嬰兒由於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善,在睡夢中經常會“一驚一乍”的,那是因為Ta們做噩夢了,被嚇醒想要尋求安慰的時候,媽媽卻不在身邊,就會覺得更加恐慌,然後就會哭鬧不止。

    1、寶寶習慣蜷縮在媽媽懷裡的感覺,出生以後家長可以給寶寶用襁褓包裹,這樣寶寶更有安全感。

    2、寶寶睡醒以後一定要多和寶寶交流,不要以為寶寶什麼都不懂,其實人家懂的特別多呢!

    3、滿足孩子的需求,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高需求會慢慢減退的。

    4、寶寶淺睡眠的時候不要離開,深睡眠以後再離開,等到寶寶快醒以後再馬上回到寶寶的身邊。

  • 4 # 京媽說

    對於小寶Bora說,最依賴的人是媽媽,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寶寶,會更依賴媽媽。而且不少寶寶從月子裡就只喜歡被媽媽抱著、媽媽陪著。而且到了開始認人的時候,會更喜歡和媽媽待著一起,醒來時希望媽媽陪玩,睡著後希望媽媽陪著睡覺。

    然後,不少家長就發現經常有這樣的情景:當寶寶睡覺時,如果醒來時看到媽媽在旁邊就會繼續安心的接著睡,但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就會哭鬧,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有人說嬰兒睡覺時,如果醒時看見媽媽在旁邊會繼續睡,不在的話就會哭,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當寶寶睡醒,哭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餓了、困了、尿了或是身體不舒服等,而且小寶寶對媽媽的依賴性非常強,一旦醒來發現媽媽不在身邊,也會因為“心理原因”哭鬧不止,包括下面這些:

    1、熟悉媽媽的懷抱

    孕期胎兒在媽媽子宮裡發育10個月,出生後,也是與媽媽的接觸最多,自然媽媽是寶寶最熟悉的人。

    那寶寶 “對媽媽的認識過程” 是怎樣的呢?

    寶寶在 新生兒時期,是通過 “聽媽媽的聲音” 來認識媽媽的;隨著不斷相處和成長,寶寶開始熟悉媽媽的的氣味,會通過 “聞味道” 來識別媽媽;之後,再隨著寶寶視力不斷髮育,就可以通過眼睛 “看媽媽的樣子” 來認識媽媽。

    這樣的過程,也就註定了寶寶和媽媽之間有最緊密的聯絡。

    2、媽媽可以帶來別人替代不了的安全感。

    寶寶出生後,媽媽對寶寶的照顧是最多的,特別是母乳餵養的寶媽,更是通過餵母乳的聯絡,與寶寶更加親近。

    因此,很多時候 寶寶會認為媽媽就是帶給他最大安全感的人

    吃媽媽的母乳可以讓寶寶感覺不再飢餓;情緒不好或無聊時,媽媽的懷抱可以讓寶寶感覺不再害怕。而且平常情緒好時,也許可以和除媽媽之外的家裡人玩耍,一旦情緒不好時,最先找的人一定是媽媽。

    3、分離焦慮

    這是生完寶寶後,許多重返職場的媽媽最不願意面對的問題。我自己也經歷過,每天早上去上班,看著寶寶不捨的小眼神,心裡特別難過,每次都是把寶寶哄乖了再出門,所以那陣子經常遲到。

    其實,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也是有些小辦法的:

    ① 媽媽離開後,一定要選擇可靠的人看護寶寶。 相對熟悉和信任的人,陪伴寶寶有助緩解寶寶的情緒;

    ② 從短時間到長時間,給寶寶一個適應過程。

    如果媽媽準備上班了,那在上班前的一段時間裡,可以經常短暫的出門,讓寶寶逐漸適應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

    並且 每次要逐漸延長出門的時間,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等到上班之後,寶寶就會能更好的接受和適應,認為媽媽不在身邊也是正常的,也可以更好的與看護人配合,減少哭鬧。

    每次走之前,不能偷偷的走,而是要在要出門前,和寶寶說明白要去幹什麼、什麼時候回來,比如 “媽媽要去上班了,晚上吃飯時就回來了,你在家乖乖等媽媽回來”。可以 設定一個時間點(比如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就會回來),讓寶寶對媽媽回來有所期待。

    但需要提醒的是,儘量要在約定好的時間回家,不要讓寶寶失落,如果讓寶寶得希望落空,長此以往,寶寶會更缺乏安全感。

    ④ 回家後多陪伴寶寶。

    若是每天都能再和寶寶約好的時間回家,寶寶就會充分的信任媽媽,會覺得媽媽上班不是一件壞事。

    但是要注意,回家後一定要專心的多陪伴寶寶,給寶寶講故事、洗澡、帶寶寶下樓溜達等,這樣才能更好的維持親子關係。

    平時這樣做,有助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媽媽要想使寶寶更好的適應自己不在身邊的日子,從小 “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很重要,增加寶寶的安全感,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① 陪伴寶寶時,一定要專心、要細心、要耐心。

    平時生活中的照護點滴,家長們都要足夠的細心,並且有耐心,比如幫寶寶練習抬頭或坐著時,要及時的給予鼓勵,不要表現出“愛答不理”、什麼時候學會什麼時候算的樣子。

    陪寶寶玩耍的時候要專心,不要寶寶玩自己的,家長在旁邊拿著手機看自己的;陪寶寶的時候,就要把手機收起來,專心的陪伴。

    特別是寶寶生病時,身體不適會讓寶寶情緒不穩定,特別需要媽媽安慰,這時候 媽媽要儘可能的多陪伴和關愛寶寶

    ② 多與寶寶進行親子互動。

    比如陪寶寶一起看書、講故事,一起練習爬行、練習走路……

    在寶寶表現好的時候,不要吝惜對寶寶的獎勵;在寶寶表現不好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多鼓勵,包括語言方面、眼神方面、行動方面,讓寶寶從媽媽這裡得到更多的信心,久而久之寶寶會更有安全感,也會更加自信。

    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把不良情緒帶給寶寶,這樣會增加寶寶的“焦慮情緒”,寶寶會糾結“媽媽為什麼不開心了”、“我想讓媽媽開心”、“媽媽不開心我也不開心”……

    注意平時要給寶寶樹立一個積極樂觀的正面形象,這樣有助於寶寶健康人格的養成 。

  • 5 # 兒科高賽君醫生

    你好,我是兒科醫生,我來為你解答。其實嬰兒的睡眠是很多個睡眠週期組成的,每個睡眠週期又分為快動眼睡眠期和慢動眼睡眠期。嬰兒的睡眠週期比大人短很多,在睡眠週期的轉換連線中,寶寶就容易做夢,說夢話,眼球輕微轉動,還會很容易從睡眠中醒來,所以寶寶的睡眠大多數沒有大人那麼安穩。

    但是有的寶寶在睡眠週期轉換時如果因為接覺不順利而醒來,看到媽媽在身邊,會更有安全感,安全的環境和熟悉的人讓寶寶會更容易接著進入下一個睡眠週期,就像我們大人醒來,翻個身繼續睡,其實是大人比嬰兒具有更好的自我安撫能力,實現睡眠週期的無縫對接。

    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的安全感不那麼強烈,更容易受到其它環境影響而出現接覺困難,並且他們缺乏自我安撫的能力,睡不著就會哭鬧。

    平時我們可以多多培養寶寶的自主接覺能力,讓寶寶在醒來的時候即使媽媽不在身邊也可以自己入睡,比如:打一個襁褓,模擬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睡覺姿勢,這樣會更有安全感。在寶寶半夢半醒,哼哼唧唧的時候,不一定要馬上去哄或者拍,這時候可以先安靜的觀察幾分鐘,有的寶寶可以自己再次睡著。而當寶寶有點開始小哭鬧了,可以輕輕的拍拍、安撫,但是不要又是開燈,又是說話,這樣反而會影響寶寶入睡,也就是把寶寶吵得更加清醒了。

  • 6 # Baby說明書

    一、安全感

    寶寶從子宮出來後,對外面的一切都缺乏安全安,唯獨媽媽的味道是安全感的來源。寶寶出生後味覺比較敏感,喝媽媽的奶,感受媽媽的氣味,都會帶給他安全感。當媽媽離開,她聞不到媽媽的氣味時,就會變得焦慮,開始大哭。

    有媽媽陪在身邊時,媽媽身上散發的熱量會給寶寶一定的溫度,媽媽的氣味給孩子安全感,孩子就會睡得很香。孩子小的時候,每次抱著他睡的話,能睡3個多小時,不陪的話,半個小時他就會醒。

    隨著寶寶的長大,開始依戀媽媽,當媽媽不在他身邊時,寶寶就會產生分離焦慮。《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稱:他正開始認識到物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永恆的,他也會發現世上只有一個你。你離開他的視線時,他知道你在某個地方,但不是和他在一起,這會讓他非常不安。睡覺的時候,他會不願意離開你自己去睡覺,還可能在半夜醒來時四處尋找你的身影。

    這種焦慮症狀通常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1歲半-2歲逐漸消失。

  • 7 # 諾諾de媽媽

    作為一個媽媽,我對這種事情深有感觸,他睡醒後,看見媽媽在,會很有安全感,如果媽媽不在,他會很害怕,而且小嬰兒還不會說話,只能通過哭來表達。

    為什麼小嬰兒看不到媽媽會哭?

    一、小嬰兒能聞到媽媽身上的氣味

    媽媽懷胎十月,嬰兒在子宮內就很熟悉媽媽的味道了,六個月之前的嬰兒還看不太清東西,只能靠氣味來分辨母親,當他聞到熟悉的氣味,就知道媽媽在,如果沒有熟悉的氣味的話,他就會哭起來。

    二、習慣

    一般來說,從嬰兒出生後對他照顧最多的就是媽媽,他醒了,媽媽給他餵奶,他尿了,媽媽給他換尿布。所以小嬰兒很依戀媽媽,如果你離開的話,他會馬上感到不開心。

    三、媽媽能給嬰兒安全感和溫暖

    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裡呆了十個月,當他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一定是大哭的,因為他對外界的環境十分害怕,這個時候將他放到媽媽的胸前,他就會安靜下來。所以媽媽能給孩子安全感和溫暖,當他醒來,媽媽不在的時候,沒有安全感的嬰兒自然會大哭。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這種分離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就會慢慢消失。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還是多陪陪孩子吧。

  • 8 # 何小元

    首先,這是正常的嬰兒反映。

    嬰兒期,也就是從生下來到一歲半,這段期間都會仰賴成人照顧,特別是媽媽,媽媽照顧得好,他就覺得外面的世界也是美好的,他對外在的世界就形成一種信任感,內在就會形成安全感。安全感足夠的孩子,是可以允許媽媽離開一小會兒的。

    反之,如果一個媽媽對孩子的照顧不到位,就會讓嬰兒形成恐懼,會讓嬰兒更離不開媽媽。這樣的孩子恨不得隨時都要看到媽媽,一找不到媽媽就會哭。

    其次,作為母親的我們,應該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嫌煩,而是要有耐心,要精心陪伴嬰兒,愛撫他,擁抱他,迴應他,滿足他。

    心理學家認為,嬰兒時期的心理認知對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影響巨大。而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最基礎的需要,它將影響孩子一生。

    有研究發現,發生在生命早期的經歷,會在生理層面改變幼小動物的大腦!即使在嬰兒期。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可能不是他們天性冷漠,而是他們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嬰兒期沒有安全感的生命體驗,讓他們變得冷漠,最終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伴隨終生。

    最後,有愛的父母才有一個內心強大的寶寶。

    3對新婚的年輕人在教堂祈禱:上帝啊,請賜我一個寶寶。

    上帝將3個天使,變成3個可愛的孩子,在3個家庭裡同時出生。

    二十年後,3對夫婦再次來到教堂。

    第1對說:“上帝,您幹嘛賜我們一個暴戾、蠻橫又貪婪的孩子,你為什麼這樣懲罰我們?”

    第2對說:“上帝啊,您賜給我的孩子膽怯、自卑又無能,我們不知道他以後靠什麼生活……”

    第3對夫婦說:“萬能的上帝啊,感謝你給我們送來了一個好孩子,他熱情、聰明又有愛心,他簡直成了我們快樂的源泉……”

    上帝說:“請審視你們自己吧!”

    3對夫婦忽然在心中看見了自己。

    第一對夫婦看見的,正是自己的暴戾、蠻橫、貪婪,以及婚姻生活中的終日廝殺;

    第二對夫婦看見了自己的膽怯、自卑、無能,以及他們對對方的冷漠和輕蔑;

    第三對夫婦看見了對方的熱情、聰明、有愛心,和彼此的相愛。

    他們忽然明白了什麼。

    上帝說:他身上的,正是你身上的;他心裡的,恰是你心裡的。你將什麼播撒給他,他就會長出什麼果實。

  • 9 # 小巷深處幽

    嬰兒睡眠是除屎屁尿之外,又一個困擾萬千家長的育兒難題。實話說,睡得像嬰兒一樣是對睡眠最大的詛咒。奶睡、抱睡、走睡、夜醒頻繁等等,可能是每一位媽媽面臨過的崩潰局面。我清楚地記得我兒子在幾個月大的時候,一夜醒8次,凌晨抱著他看星星、看月亮的痛苦經歷。

    不用說嬰兒,即使4歲的他,雖然實現整晚入睡已經快3年了,我仍然覺得他在我身上裝了一個雷達。每天早上早到6點,晚到8點,無論他看起來睡得有多熟,只要我動他就醒。只要我在他就能睡得像頭小豬。

    那麼,影響嬰兒睡眠究竟有哪些因素呢?

    與成人相比,嬰兒的睡眠週期更短。一般而言,成人的一個睡眠週期是90-100分鐘,而6個月前的嬰兒睡眠週期大概是30-60分鐘。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週期逐步拉長。

    與成人相比,嬰兒的自主入睡能力更差。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凌晨三四點鐘醒了,看看天色尚早,翻個身還能接著睡得著。但嬰兒的自主入睡能力很差。一個睡眠週期結束後,很可能需要家長的介入,協助他進入下一個睡眠週期。比如拍一拍、哄一鬨。

    針對嬰兒的這種睡眠特性,除了靜待花開,家長還能做些什麼呢?

    一是避免過度干擾。受睡眠週期的影響,嬰兒可能睡30分鐘左右就醒了。大部分家長都會第一時間觀察到孩子的狀態,把孩子抱起來、和孩子說話等等。如果家長不瞭解嬰兒的睡眠規律,很可能對孩子的睡眠進行了過度干擾。所以建議家長白天在看到孩子從30分鐘的一個睡眠週期醒過來以後,可以先不上前對孩子進行干擾,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沒有辦法順利進入下一個睡眠週期,再上前協助。

    二是觀察嬰兒的狀態。嬰兒不會說話,他們需要睡眠的時候是通過狀態表現出來的。家長需要讀懂嬰兒行為背後的語言。比如當孩子在玩耍時明顯表現出焦躁、不安、大哭大鬧等情況,結合孩子清醒的時間,大概率就是需要安排嬰兒入睡了。

    三是培養自主入睡的能力。入睡是一種需要不斷學習獲得的能力。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睡眠作息,培養孩子自主入睡的能力,不僅對家長是一種解脫,更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在培養孩子自主入睡能力之前,家長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哭泣是這條路上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不能一聽到孩子哭就忍不住,然後一切回到原來的路上。媽媽做好對哭的迴應後,是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的。通過家長在嬰兒身邊的安撫、陪伴,慢慢改變原來的走睡、抱睡、奶睡等外界協助的方式,相信孩子最終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實現自主入睡。

  • 10 # 樂歡爸媽

    嬰兒睡覺時,如果醒時看見媽媽在旁邊會繼續睡,不在的話就會哭,這是怎麼回事?

    寶寶在一歲之前,由於視線還沒有發育好,目光所能看到的區域有限,又沒有足夠的應變能力,當媽媽從視野中消失的時候,他就會認為這個人“不見了”,於是會因害怕而哭泣。

    神經化學的新研究就表明,看到媽媽的臉,會刺激寶寶的大腦產生一種叫內咖肽的神經激素,這種腦激素能夠使人產生幸福和快樂的感覺。當寶寶醒來,看到媽媽在的話,他就會知道自己是有人照顧的,因此會有安全感。

    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寶寶大腦發育最快的一年,也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很重要的一年,在這期間寶寶除了吃和睡,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對寶寶建立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性格和情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般來說,父母對待寶寶的態度越親密,日後寶寶信任他人的能力、適應性、人際關係、自信心、溝通能力都會發展得更好。

    孩子在嬰兒時期,父母該如何養育孩子呢?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及時給予正確的迴應

    當寶寶哭泣的時候,媽媽應溫柔而小心的抱起孩子,寶寶被抱著的時候能夠減輕內心的恐懼感,會讓寶寶相信“我說話是有人聽的”,並因此相信自己的溝通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係和自信心打下基礎。

    媽媽和寶寶一起睡

    在撫育寶寶的過程中,大多媽媽是接觸寶寶最多的人,寶寶對媽媽的聲音、氣味、面容會更熟悉,媽媽和寶寶一起睡,孩子不會感到害怕,會感到睡覺是舒適的,沒有恐懼的,是令人留戀的,從而更容易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

    將自己的愛和快樂多傳遞給寶寶

    媽媽多將自己的愛和快樂通過擁抱、親吻、撫摸或說話等方式傳遞給寶寶,會讓寶寶感到快樂和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喜歡王一博了,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