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吐槽大師傅
-
2 # Adam劉濤韜
未來伴隨著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現在的現實傳統企業都要線上化,資料化,然後實現高效的資訊化與最後智慧化與自動化!你想如此龐大的資料量,必然需要強大的算力,去進行處理!你看阿里或者騰訊,成立的雲事業部,大資料處理中心全球的佈局。都是很大的處理中心,包括雙十一十二的淘寶等節日的大量銷售額,都需要很強大的支撐系統,你的線上能力,協作能力,然後資訊及時處理能力!未來的萬物互聯以及例如智慧城市等,強大的暴力算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
3 # 皮皮魯的科技星球
現階段的人工智慧主要依賴於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DNN)技術,深度神經網路技術非常依賴晶片提供的算力、優質的資料集和深度神經網路的方法。單塊晶片的算力是基礎,多機器多晶片組成的計算叢集能提供超強算力。
深度神經網路深度神經網路,是一種機器學習技術,又被成為深度學習。它主要是對已有資料集的某種模式進行學習,得到一個模型,然後就可以用模型來預測新的資料。例如,對一組影象資料進行學習後,再給定一個新的帶有狗的影象,深度學習模型可以將這張圖片識別為“狗”,如下圖所示。深度學習模擬了生物的神經元面對外部刺激產生應激的機制,因此被冠以神經網路的名字。
整個深度學習模型是透過學習得到的,在學習的開始,模型並不能很好地預測一張圖片的內容是什麼,幸運的是,資料集的這張圖片上標註(Label)了它是“貓”還是“狗”。深度學習模型一般隨機初始化,這時候模型還不能預測一張圖是什麼內容,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逼近標註的過程,一般採用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的方法,讓模型從一個初始權重(Initial weight)慢慢逼近到最優效果,就可以“學到”資料集中特有的模式。這個學習的過程可以理解成一個暴力計算的過程,當資料量越大,計算機學習到得越準確,也越依賴算力。
神經網路成功的幾大因素神經網路的思想其實在6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但是鑑於當年計算機的處理能力有限,無法儲存和計算大規模資料,因此神經網路並沒有取得像現在這樣的顯著效果。進入20世紀,神經網路的發展出現了轉機,幾個關鍵的因素包括:
算力算力在深度學習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它能讓深度學習的暴力求解時間縮短千百倍。算力由晶片提供,比如CPU、GPU、FPGA等各類晶片。以GPU為例,個人桌面電腦CPU只有2到8個CPU核心,資料中心的伺服器上也只有20到40個左右CPU核心,GPU卻有上千個核心。與CPU的核心不同,GPU的核心只能專注於某些特定的任務。有人把CPU比作大學教授,把GPU比作一個學校幾千個小學生:同樣是做加減法,幾千個小學生所能做的計算,遠比幾十個大學教授要多得多。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大學教授的知識結構和個人能力遠強於小學生,能獨立解決複雜問題,小學生的知識有限,只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上圖為當前最強GPU英偉達V100的設計圖,圖中綠色部分密密麻麻的計算核心,共計5120個核心,一塊這樣的GPU售價7萬人民幣。華為8月剛剛釋出了昇騰910晶片,直接對標這款V100,華為徐直軍稱華為昇騰910的算力完勝V100。
在最頂尖的人工智慧場景,算力都不是單個晶片提供的,而是有一大批高效能的計算機節點組成的叢集來提供的。將整個計算任務劃分成很小的任務,每個節點處理一部分,最後將結果彙總。
比如Google 2018年推出的超越人類閱讀理解能力的深度學習模型BERT,英偉達宣稱,使用92個計算機節點組成的的共計1472塊V100 顯示卡的大型叢集來學習一個BERT模型,需要53分鐘。這個叢集價值近億元人民幣,這樣的算力不可不謂之恐怖。詳情:
https://devblogs.nvidia.com/training-bert-with-gpus/
小結算力是當前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礎,資料量越大,對結果要求越精確,越需要更高效能的算力支援。算力一般由多個計算機節點組成的高效能叢集提供。
-
4 # 周小魚fish
計算能力由三部分構成:硬體,軟體,及軟硬體的匹配性。
硬體最直觀的就是超級計算機,世界有一個500強的排名,每年釋出時都引起很大轟動,當然更底層的還有晶片,硬體架構,資料儲存和傳輸等。
軟體簡單說就是演算法,各種滿足功能需要的成熟軟體。人工智慧主要是演算法的開發和軟體化(當然也需要更適合的硬體)。
軟硬體的匹配是最重要的,不匹配就會出現一方的閒置,無法發揮最大能力。
硬體能力強就好比是一個人,身體很強壯,有力量,但不一定能把有些事做好。有的事用蠻力可以,但有些事卻需要技巧和智慧,比如破解密碼,如果死算,再多的計算資源都不夠用,看看《模擬程式碼》這個電影就知道了。人工智慧也是這樣,需要處理大資料,需要機器學習,因此演算法非常重要,好的演算法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大幅度降低對計算機的計算量。軟硬體匹配是相對計算需求而言的,好比一個人,總有擅長的,也有不擅長的,計算機也是這樣,要根據需求選擇設計硬體和軟體。
最後,對於人工智慧,還需要高速的傳輸,這樣才能更好的商業化,使萬物互聯,每個人與企業互聯。終端不需要太強的計算資源,而享受高速計算的便利。
回覆列表
我想了半天,現在的人工智慧的確就是算力的比拼,誰在將來佔據最多的計算能力,誰就能在ai上取得最大的優勢,因為演算法的發展和效能已經接近一個瓶頸。
以後要想做這個行業,沒有強大的運算能力做支撐是不可想象的。
行業革命的前夜已經到來,這個行業我們和美國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各自之間互有優勢。新時代的增長點就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