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為太府寺,長官為治粟內史(即大農令、大司農),是財政經濟的主管官,後逐漸演變為專掌國家倉廩或勸課農桑之官。秦漢時期所置掌管穀食錢貨的官吏,為九卿之一。漢初因襲。《漢書·百官公卿表》:“治粟內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劉啟)後元元年(前143)更名大農令,武帝 (劉徹)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上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稱三公。
中央財政在九卿官式時財政管理中錢財貨幣谷糧由太府寺太府寺卿即大司農掌管。而其他財務如服飾衣物、寶貨珍貴等特殊財務由少府寺管理,隋代此官改為少府監,不設寺,到明代廢除。
魏晉南北朝時為度支,是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與支調的部門機構。三國時期,曹魏軍屯的編制,以營為生產單位,其上為度支都尉、度支校尉、度支中郞將。度支中郞將亦隸於大司農。魏文帝設度支尚書寺,晉及南朝宋、齊、北朝北魏、北齊均設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四曹。
接下來度支就逐漸演變為後來歷代王朝的一大財務部門——戶部。度支一部,後隋初沿之,文帝開皇三年改稱民部,為當時三省六部制的六部尚書之一。
唐初避太宗李世民諱,改民部為戶部。戶部起源源先於秦《周莊》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五代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幣及銀行等。
戶部,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其長官為戶部尚書,即現今的財政部長。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為度支,龍朔二年改為司元,咸亨元年復為戶部。光宅元年改為地官,神龍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唐代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龍朔年間曾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戶部總的執掌是管理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財政等事宜,其機構按地區劃分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4個清吏司,並設有八旗俸餉處、現審處、飯銀處、捐納處、內倉等機構,辦理八旗俸餉、捐輸等事。其部內的行政事務則由南、北檔房、司務廳、督摧所、當月處、監印處分別管理。隸於戶部的機構還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佈“仿行憲政”,進行官制改革,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並將財政部併入。戶部遂廢。
秦漢時期為太府寺,長官為治粟內史(即大農令、大司農),是財政經濟的主管官,後逐漸演變為專掌國家倉廩或勸課農桑之官。秦漢時期所置掌管穀食錢貨的官吏,為九卿之一。漢初因襲。《漢書·百官公卿表》:“治粟內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劉啟)後元元年(前143)更名大農令,武帝 (劉徹)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上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稱三公。
中央財政在九卿官式時財政管理中錢財貨幣谷糧由太府寺太府寺卿即大司農掌管。而其他財務如服飾衣物、寶貨珍貴等特殊財務由少府寺管理,隋代此官改為少府監,不設寺,到明代廢除。
魏晉南北朝時為度支,是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與支調的部門機構。三國時期,曹魏軍屯的編制,以營為生產單位,其上為度支都尉、度支校尉、度支中郞將。度支中郞將亦隸於大司農。魏文帝設度支尚書寺,晉及南朝宋、齊、北朝北魏、北齊均設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四曹。
接下來度支就逐漸演變為後來歷代王朝的一大財務部門——戶部。度支一部,後隋初沿之,文帝開皇三年改稱民部,為當時三省六部制的六部尚書之一。
唐初避太宗李世民諱,改民部為戶部。戶部起源源先於秦《周莊》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五代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幣及銀行等。
戶部,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其長官為戶部尚書,即現今的財政部長。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為度支,龍朔二年改為司元,咸亨元年復為戶部。光宅元年改為地官,神龍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唐代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龍朔年間曾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戶部總的執掌是管理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財政等事宜,其機構按地區劃分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4個清吏司,並設有八旗俸餉處、現審處、飯銀處、捐納處、內倉等機構,辦理八旗俸餉、捐輸等事。其部內的行政事務則由南、北檔房、司務廳、督摧所、當月處、監印處分別管理。隸於戶部的機構還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佈“仿行憲政”,進行官制改革,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並將財政部併入。戶部遂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