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飛飛飛的魚兒
-
2 # 使用者尹阿姨
首先為這位 80後年青的老師點,因為他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僅是讓學生學到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人生經歷,既鍛練了學生的意志,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給每個參與的學生留下人生一段美好的回憶。
作為80年後的一代,大多數應該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在父母甚至上一輩人的百般關愛下成長的,這位老師應該也不例外,然而他能有勇氣帶領00後的學生騎行1800公里,這決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承擔來自方方面面的質疑和旅途中所有一切突發事件,光憑這點就可以看出這位80後老師是個有高度責任心的人。
其次,用這種方式也算是種創新,現在的小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缺少鍛練,基本是在風不吹雨不打的環境長大,如果能完成騎行1800公里,那對自己的體力和意志都是種考驗,會收穫多多。
希望對年青人多點關愛,信任和幫助,少點質疑,讓他們迅速成長。
-
3 # 久長娃娃
這也是很多老師想做卻不敢做的事!
單從教育情懷來講,偉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也是年邁時候帶著一眾弟子一路坎坷一路風霜於列國間遊學。
其實,在我們看來,這一點都不偉大,太稀鬆平常了,老師之於學生,就是最美好的一個存在。不可否認,教育這件事,太有意義了,可如今各種怪相怪談橫生,只想好好教書的老師們成了最弱勢的一方,戰戰兢兢,不敢有任何的疏漏和冒險,反倒俗了
-
4 # 蘇教版老高三
80後教師頂著社會、家庭、學校的壓力,帶著學生騎行1800多公里,從山西騎行到上海。此舉可贊但不可取。我不同意這種魯莽的行為。
原因如下:
①從家庭小環境來說,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個孩子。一個孩子,對其父母、祖輩難說都是寶貝。在1800公里的騎行過程當中,路途太遠,危險因素存在。誰能保證不出問題?
這是沒有出問題,如果出問題,誰又能擔起這個責任?
②從社會大環境來說,現在的社會與過去有著巨大的差別。以前可以搞千里串聯。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可以從上海走到北京。
現在雖說交通四通發達,非常便利,但是高速公路上、國道上,車來車往,川流不息。開車的人,什麼素質的都有。你能保證你自己不違規,但是你不能保證別人不違規。如果出現問題,就是大問題,後果不堪設想。以前就發生過專業腳踏車隊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釀成慘劇這樣的事。
但是從他帶學生騎行1800公里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該教師還比較幼稚。魯莽有餘,成熟不足。他也許考慮時間比較長,自己認為準備比較周密,但未可知的因素太多,有些不是你能夠控制的。
沒有出問題,那是僥倖,如果出問題,對於這個年輕老師來講,那就是要負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因為你是這件事的倡議者和組織者,你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你這不只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做賭注,更是拿多少個家庭的幸福做賭注!如果出現問題,良心上一輩子都要受到譴責。
結束語:此舉成功,只是個例。我希望不要出現其他效仿者。
帶領學生鍛鍊、見世面的方式有很多,但我不贊同這種處處險象環生的冒險行為。成功了會給孩子留下珍貴的記憶,如果失敗了呢?
雖然支援此舉的人很多,像我這樣持反對的人很少。但還是希望人們做事理性一些。
今日山東一80後高三班主任,承諾並實現了帶領學生騎行1800公里達到上海的事,感動了無數人,其對教育的擔當和情懷令人敬佩!
回覆列表
首先更正一下,這位老師是山西朔州的,不是山東的:)
一、事情的原委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一中633班的地理老師、班主任蘭會雲,曾經在課堂上向學生承諾:帶領學生從朔州騎行到上海,總行程1800多公里。 這名31歲的老師相信,高考只是人生的驛站,絕非終點,他要給孩子們一個不一樣的畢業記憶。於是,6月12日,高考結束之後,這位老師帶領11名學生出發了。
事實上,一開始報名的有30多名學生,出發前一天,蘭會雲帶著他們到朔州西山拉練,“40公里坡路,能輕鬆騎下來,不掉隊,就可以參加。”,就這樣,淘汰掉一批孩子,剩下15名。但是,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最後只有11名學生參加了騎行。
壓力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是校方。校長趙他談話,命令必須保證學生的絕對安全;同事嘲諷他,認為這是在拿自己的職業生涯作賭注。
其次是家長。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家長們唯恐孩子路上出事,安全是個大問題。有孩子爺爺氣得住了院;有的學生媽媽看到關於車禍的新聞,不允許孩子參加;還有的家長看到蘭會雲草擬的免責協議後,也不敢讓孩子參加。
最後是孩子自身的素質。這些孩子沒吃過苦,1800公里的騎行是個極大挑戰,餐風露宿,吃不好睡不好,能否堅持下來?
為了保證安全,蘭會雲事先勘探了路線,準備了藥品,買了保險,還從網上下載影片,學習骨折急救和心肺復甦術,教孩子們騎行手語。
在這樣的精心準備下,他們出發了,歷經24次爆胎和17天的艱苦跋涉,途經五省,全程1800餘公里,蘭會雲和11名高中畢業生,於6月28日騎行抵達上海。
二、做一個溫暖善良的人“努力做一個溫暖善良的人。”這是王會雲所在班級的班訓。這句話,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不僅是在教書,還在用自己的行動育人。
騎行的路上,他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地理知識講解,從知識上升到文化。他拒絕廣告捐助,可以鍛鍊學生吃苦精神和抗壓能力。他的學生親身感受了山河之美,用洋溢著熱情的語句表達他們的感受。
在青春的路上,有師如此,何其有幸!
有人說:“擇校不如擇師,碰到如此老師,人生才有價值!”在當今社會,遇到這樣的老師彌足珍貴,他的學生們,將來會永遠記得這位老師!
希望社會多一些這樣的老師,很行動感染人,用人格塑造人,就像那句名言:“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這才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