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羅言酒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被貪官佞臣徹底顛覆。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

    其貶義之稱,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 2 # 大江流66

    古代朝服文官補子為禽,武官補子為獸,時稱當官者為“衣冠禽獸”。後來道德敗壞、魚肉百姓者多是此類官員,因此此稱謂的含義發生了改變。

  • 3 # 歷史兵說

    要說“衣冠禽獸”這個詞,在明末之前,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那簡直就是羨慕嫉妒恨!人們對它恭敬的不得了!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後代子孫趕緊成為“衣冠禽獸”。

    它作為道德敗壞的詞出現,最早是在明末陳汝元所寫的《金蓮記》一書中。那會兒,凡是身穿這款“衣冠禽獸”朝服的公務員,幾乎沒有不貪的,搞的是官場是上下腐敗,公務員隊伍是聲名狼藉。於是,老百姓將穿著官服的公務員視為娼盜一類。 “衣冠禽獸”自然就成了道德敗壞的代名詞,一直到今天,還在發揮它罵大街的作用。

  • 4 # 北門猿

    因為這個詞從來就不是體面詞,一直都是指道德敗壞。

    誰主張誰舉證,既然有人宣稱“衣冠禽獸”是個褒義詞,就應該由他們舉出證據來,證明在明代初期,這個詞是當褒義詞用的。然而到目前為止,我沒看到有一個人能舉出哪怕一例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相反,用“禽獸”來罵人,倒是古已有之。孟子就曾經罵過“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 5 # 緣來如此23145

    衣冠禽獸一詞在成語詞典和很多工具書中都被解釋為貶義詞。可直接解釋為:穿戴衣帽的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說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 而衣冠禽獸一詞卻來源於明代時期的官員服飾,最初“衣冠”是作為權利的象徵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在官服上繡“飛禽走獸”來顯示官員等級。據明清兩代正史中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繡“禽”,武官繡“獸”,任何人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獸”與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明朝時期文官官服上所繡的飛禽從一到九品分別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xian)、鷺鷥、鸂鶒(xi chi)、黃鸝、鵪鶉,武官一到九品則為:獅子、老虎、豹子、熊、彪、犀牛、海馬(武官一二品同為獅子,六七品為彪),清朝時期的官服的飛禽走獸可能略有不同。因此人們有時會稱官員為“衣冠禽獸”,而“衣冠禽獸”這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在早出是一個萬眾仰慕的讚語,頗有些令人羨慕嫉妒恨的味道在裡面。但是到了明中後期由於官場腐敗以及烏煙瘴氣的宦官政治,使的“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徹底顛覆,很多官員魚肉百姓、為虎作倀,文武官員的名聲越來越臭,以至聲名狼藉。而“衣冠禽獸”也慢慢的出現貶義,特別是在明末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中說:“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yu 竊賊的意思)”。而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三回中也寫到:“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所以清朝以後衣冠禽獸一詞便徹底成為了品德敗壞、為非作歹如同禽獸的貶義詞

  • 6 # 歷史大學堂

    現在的我們,用“衣冠禽獸”這個詞形容什麼樣的人呢?我想大家都應該很清楚,就是那些徒有人的外表,卻品德敗壞禽獸不如的人們。

    這麼說來的話,說一個人是“衣冠禽獸”,很明顯就是罵人的話了對吧?

    告訴你,不對。確切地說,在古代特定的時候是不對的。因為“衣冠禽獸”這個詞,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罵人,相反,被人用這樣的話來形容還是一件榮耀的事情。

    為啥呢?筆者跟你們說說。

    因為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在明朝的話本中。而明朝時期,尤其是明朝的早期,皇帝對於一件事情做了非常嚴格的規定,那就是官員們的衣服上的繡飾。

    對於不同品級的官員們衣服上的繡飾,其實在之前的唐宋就有規定,只是明朝的規定更加嚴格和成體統。明朝的皇帝們命令,所有的文官們,官服正前方的補服上只能繡飛禽,而武官們的補服上只能繡走獸。文官一品,繡仙鶴,文官二品,繡錦雞,文官三品,繡孔雀,文官四品,繡雲燕,文官五品,繡白鷳,文官六品,繡鷺鷥,文官七品,繡鴛鴦,文官八品,繡黃鸝,文官九品,繡鵪鶉。武官一品和二品,繡獅子,武官三品,繡老虎,武官四品,繡豹子,武官五品,繡熊,武官六品和七品,繡彪,武官八品,繡犀牛,等等。

    總之,這些嚴格的對於官員服飾們的規定,使得大家透過一個人的官服就能很清楚地看出來這個人到底是幾品官,而衣服上所繡的飛禽走獸,也就從側面衍生出了“衣冠禽獸”這個詞。明朝的早期,“衣冠禽獸”大體是用來說做官的人們的,也就是衣服上繡了飛禽和走獸的人們,一提到那個人,大家可不就都是非常羨慕的感覺嘛!

    但是,到了明朝的中後期,讓人羨慕的“衣冠禽獸”們馬上就變得諷刺意味十足。

    大家可能知道,明朝的中後期朝政非常混亂,皇帝們為了防止一些勢力龐大的官員們威脅皇權,安排自己身邊的一類人和那些官員們打擂臺——太監。所以,部分明朝的皇帝們給太監們的權利都非常大。

    太監當政,這個國家能好嗎?所以,整個國家霎時間危如累卵,而官員們也漸漸變得品德敗壞,四處欺壓百姓、收受賄賂,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在民間引起了非常大的憤慨,於是,老百姓們說那些“衣冠禽獸”們都是披著人皮的畜生,久而久之,這個詞也就成了貶義詞。

    其最早的出處在民間的話本《金蓮記》中,“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從此之後,“衣冠禽獸”就完完全全是貶義詞了。到清朝時候,還有人用這個詞罵人。比方說《鏡花緣》中的“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說的也是道貌岸然卻不孝的無恥之徒。

    現在,明白“衣冠禽獸”這個詞到底是怎麼回事了吧?

    文:莫闌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線電纜行業好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