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胡扯亂說123

    第一,董仲舒將“大一統”思想融入儒家思想

    孔子之時也提倡“大一統”思想,只不過孔子一生以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為己任,所以他的大一統是想恢復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各諸侯國和諧相處的大一統。但在春秋時期,周王室早已形同虛設,而各諸侯國之間為了各自利益相互攻伐,謀求霸主地位,孔子所提倡的恢復周朝天下共主的大一統思想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格格不入,自然不會被各諸侯國國君所認同。

    而董仲舒從《春秋》中找尋到中央集權大一統的思想根源並與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春秋大一統”學說。當時漢朝雖然名義上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但實際上存在巨大的分裂隱患,因此,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春秋大一統”的建議對鞏固中央集權、避免國家分裂提供了理論支撐,是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的。

    另外,除了政治上的大一統,董仲舒還提出要在思想上“大一統”,也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凡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目的就是讓儒家思想成為治國理政的正統思想,並對百姓施以教化,思想統一了,國家也就有了長治久安的基礎。董仲舒汲取了秦朝“焚書坑儒”的教訓,他建議漢武帝在選拔人才、教書育人、治國理政等國家的各個層面不採用除儒家思想外的任何一種思想,這自然就吸引了很多讀書人學習儒學以進入仕途,而其他學說也順其自然的迅速衰落了。另外,董仲舒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提出要“以德治國”,以此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矛盾,他主張以仁德代替嚴刑,也就是“德治”為主,“法治”為輔。

    第二,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與天人感應思想

    其實君權神授思想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的合法性,將自己手中的權力宣揚為上天所授。而董仲舒將君權神授的觀念與自己提出的天人感應思想相融合,這樣既承認了統治者的合法性,又可以對皇權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不讓統治者為所欲為,這在封建社會君主至上的狀況下是有利於政治上的制約和平衡的。天人感應是董仲舒雜糅諸家思想,吸納陰陽五行學說並結合自然現象的比擬所形成,認為“天”是有意識的,宇宙中的萬物都可以在人的身體上找到對應的位置,因此天與人之間是存在相互感應關係的。君主是“天之子”,在人世成為統治者是順應天命,不過,如果君主不施仁政,上天就會先用一些天象作為警示,比如日食、月食等,如果君主不思悔改,上天就會以一些災害作為警示,比如大旱、洪澇、地震等,如果還不加以改正,上天甚至會讓他失去手中的權力。所以,封建社會中的一些帝王在發生一些災禍時會降“罪己詔”,以示“改過自新”。

    孔子相信有鬼神的存在,認為人應當對鬼神心存敬畏,不應妄加評判,認為君子當正道在心,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人道中的事情。在《論語》述而篇中有“子不語:怪力亂神”,這當中的“神”就指鬼神。所以,孔子更看重的是個人的德行修養以及為社會和國家所做的貢獻,並未涉及“神”的層面。

    綜上來看,孔子受限於自身的保守觀念,在舊有的分封制逐漸崩潰、中央集權的大一統來臨之時,依然懷揣著恢復周朝禮樂制度的思想,自然是很難被各諸侯國國君所採納,再加之孔子的思想主要以道德修養為主,在當時的社會也缺乏對統治者的吸引力。而董仲舒身處在一個初步實現大一統但仍存在分裂危險的國家中,他提出的大一統思想自然是符合統治者的需求,並且有利於國家的長期統一和穩定,另外董仲舒吸納了其他學派的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並融入儒家思想,創立的天人感應學說不僅以“神”的方式鞏固了統治者的合法性,同時也對皇權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簡而言之,孔子學說與董仲舒學說的最大不同,就在於董仲舒吸納了很多其他學派的思想並將儒家思想發展的更具有神學傾向,並且堅決地維護了統治者對於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統需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苦菜種子怎樣採收?採收時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