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州禪武

    “三腳貓”,最早出自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集》:“張明善作北樂府《水仙子》譏時雲……說英雄,誰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非熊。”按非熊即飛熊,姜尚的號,渭水飛熊本指姜尚。文中諷只有三隻腿的貓,卻被人當成飛熊。後來,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貓的專職,“三腳貓”的本職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 ”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並一直沿用到今。揚州人常用“三腳貓”來形容那些在技藝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比如說某人技藝不精,偏偏要去修理電器,別人會說:“你這個‘三腳貓’最好不要亂動,東西修不好,再被電打到就壞了”。“三腳貓”這一俗語在揚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但這個俗語並不是揚州土生土長的,因為在在江浙滬的很多地區都有類似的說法。關於這一俗語的來歷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在清代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後一招即提舉起江邊的鐵錨當中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後,許多人即上前試提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隻腳,於是,人們便戲稱某種技藝懂而不精的人為“三腳鐵錨”,後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又有人說:“三腳貓”乃“三顧茅”之訛,“三顧茅”是“廬”字的歇後語,“廬”與“路”字之音相似,路者路道也,上海話“略懂門徑”謂之“有點路道”,做事有手腕,亦言“有路道”,“三顧茅”即言其人頗有“路道”也。還有一個傳說:虎會的,貓都會!可貓會爬樹,老虎不會!傳說貓是老虎的師傅。後來老虎學成後便想吃貓,幸虧貓留了一手,沒把爬樹的本領告訴它,方才躲過一劫。老虎乃百獸之王,它的功夫可代表最厲害的功夫,然而,貓為虎之師,貓才是功夫上乘的代表。奈何三腳的貓,步不成步,武不成武,所以才有了三腳貓形容半吊子功夫的來歷。於是後來就用“三腳貓”來形容技術不到家,形容蹩腳。

  • 2 # HUIxinlin

    貓是老虎的師傅。如果三隻腳的話,既不能教老虎功夫,又不能爬樹逃跑,恐怕性命難保。就是捉老鼠應該也成為奢望。

  • 3 # 家有倆寶都是男孩

    三腳貓功夫是什麼意思:

    相傳同作為貓科動物的“貓”和“虎”是師生關係,老虎是貓的學生。貓會的,虎作為學生虛心求學,貓老師誨人不倦。所以貓會的,老虎都會!可貓會爬樹,老虎不會!因為貓的個體和力氣遠不如老虎,它尋思老虎學成後一旦翻臉就會吃了它這個老師,所以貓留了一手,沒把爬樹的本領傾囊相授,方才躲過一劫。老虎乃百獸之王,它的功夫可代表最厲害的功夫,然而貓是虎的老師,所以貓的功夫更精純、正宗。奈何三腳的貓如同豬八戒的十齒釘耙被孫猴子鋸了一個,步不成步,武不成武,所以就用“三腳貓”形容蹩腳功夫,進一步“三腳貓”後來形容技術不到家。

    三腳貓功夫的故事出自哪裡:

    “三腳貓”一詞最早出自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集》,該書記錄了一個叫張明善的人寫了一首北樂府《水仙子》中庸諷刺筆調寫著:“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非熊。”非熊諧音飛熊,即姜子牙(姜尚)的號,渭水飛熊本指姜尚。文中譏諷只有三隻腿的貓,卻被人當成飛熊。明朝有個叫郎瑛的人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貓的天性專職,“三腳貓”的本職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也是嘲諷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

  • 4 # 史味人生

    “三腳貓”“兩頭蛇”“五眼雞”是民間俗語中常見的口頭禪,尤其是“三腳貓”,在今天的古裝武俠劇中經常有這麼一句臺詞“就你這三腳貓的功夫,就別賣弄了”。為什麼偏偏是“三腳貓”,而不是“三腳狗”“三腳羊”又或者“兩腳貓”呢?今天就來探究一下“三腳貓”的典故

    三腳貓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元曲《水仙子·譏時》:

    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非熊;

    這幾句話諷刺的都是“似英雄”的英熊,這三個人是鳳鳴岐山的周文王、臥龍先生諸葛亮、渭水非(飛)熊的姜子牙,都是老百姓心中的奇人。曲子原意是諷刺當權者和出名者都是面上光鮮、內裡無才的欺世盜名之徒,表現了作者對時政的不滿。

    《漢語大詞典》中三腳貓的意譯是:

    比喻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的人。

    明朝《七修類稿·奇謔四·三腳貓》中說到:

    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嘉靖間,南京神樂觀道士袁素居果有一枚,極善捕鼠而不成步。

    這是志怪故事的模本,說的是明朝嘉靖年間,南京有一位道士家中有一隻三腳貓,非常善於捕捉老鼠,但是不成步法。其中“不成步”是真的,“極善捕鼠”是假的,這是這一類小說的通用寫法。

    劉瑞明在《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三輯中有一章名為《詳釋“兩頭蛇、三腳貓、烏眼雞”等系列詞語》中對“三腳貓”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從文字記載、地方民俗、地方俚語等多方面進行了猜想。文中談到:

    溫州方言三腳蝦蟆兒,比喻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並不精通的人;寧波、廣州的方言解釋類似於《漢語大詞典》,比喻似乎什麼都懂,實則樣樣不精通之人;

    民間對於“三腳貓”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清代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舉起江邊的鐵錨當中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後,許多看起來不如藝人強壯之人上前試提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隻腳,於是,人們便戲稱某種技藝懂而不精的人為“三腳鐵錨”,後簡稱為“三腳錨”。

    但這個傳說沒有文字佐證,僅是老百姓口中傳頌,不能作為典故。

    現存的文字記載中,三腳貓的釋義正如我們平時所用的“驢糞蛋兒,表面光”,看著是一隻靈巧的貓,但是隻有三隻腳,不成步法,就落了下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時捷卡宴柴油版不小心加成汽油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