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九州歷史

    公孫瓚滅亡,真正原因是殺劉虞。劉虞是幽州牧,公孫瓚是幽州右北平郡太守,是劉虞部下。劉虞的名聲很好,他當了一輩子清官,漢靈帝在西園賣官,所有官職都明碼標價,“以虞清貧,特不使出錢”,只有劉虞沒花錢。劉虞在幽州任上,得到很高的讚譽。劉虞死後,不僅當地的官員百姓,連鮮卑、烏桓這樣的少數民族都要為他報仇。

    第二,公孫瓚與袁紹,本來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劉虞死後,給了袁紹一個討伐的藉口。劉虞被殺,袁紹打著朝廷的旗號,正式討伐公孫瓚。

    第三,公孫瓚實力迅速削弱。公孫瓚守邊多年,對穩定邊境貢獻很大,在平黃巾的戰鬥中出力很多,本來名聲不錯,但是殺了名聲更好的劉虞之後,人們一致把他當成了反賊。在軍事上,公孫瓚憑空多出了很多敵人:劉虞舊部,各自帶兵要為他報仇;少數民族烏桓,派騎兵七千投奔劉虞兒子,合兵攻打公孫瓚。

  • 2 # 華旋律

    公孫瓚曾作為早期最強的諸侯之一,巔峰時期曾佔據中國東部地區的絕大部分。包括今天的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地。公孫瓚更是早期事業起步的恩人,然而公孫瓚的巔峰時期並不長,一代梟雄最終戰敗於,被困於高樓,引火自焚。那麼公孫瓚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在何處,將自己處於之地。

    公孫瓚,字伯圭。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為培養公孫瓚其岳父還幫助他拜前太守盧植為師,在此期間與劉備和然共同師從於盧植門下。《》中記載: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後從涿郡盧植學于山中,略見書傳。出師後,公孫瓚在劉君旗下任御車。後任為遼東屬國長史。

    公孫瓚與劉備為同一時期人,但成事比劉備早很多。公孫瓚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作戰勇猛,威震邊疆。早年公孫瓚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他連年徵兵親自打仗,無論在百姓還是士兵中,都是一個很有威望非常值得尊重的人。公孫瓚雖然武藝一般,但是性格卻非常堅毅,在戰場上總是首當其衝,衝在最前面,深受將士們的尊重。公元191年,青州攻打渤海,聚眾三十萬,欲與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後漢書》中記載:“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後來,公孫瓚佔領了 冀州、青州、兗州等地,劉備也在其手下做官。

    公元192年,公孫瓚與袁紹開戰,在界橋南二十里處公孫瓚不敵袁紹,公孫瓚立刻退兵,整頓軍隊,雙方形成均勢。公元193年,升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候。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借漢獻帝之手,殺掉了劉虞。劉虞死後,公孫瓚得到了整個幽州,此時的公孫瓚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然而,,公孫瓚佔據了幽州後變得日益消沉,他變得固執又毫無原則。公孫瓚與烏丸數萬人交戰,結果大敗,性格固執的他,接連幾次發起戰爭,皆以失敗告終。這時的公孫瓚驕傲自負,又自私冷漠。公孫瓚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任何親信,手下的謀臣將士都漸漸疏遠,人心不和打起仗來必然是失敗。

    後來,公孫瓚日益驕矜,不恤百姓,由於他疏遠賓客,身邊沒有能夠信任的人,這無疑是在玩火自焚。公元198年,袁紹想要與公孫瓚談和,公孫瓚自以為是,根本不把袁紹放在眼裡。於是袁紹出兵開始征討公孫瓚。公孫瓚出於自保,對那些被袁紹攻打的部將,一律不進行救援。結果公孫瓚手下的大將一個接一個的戰敗,最終,公孫瓚變成了光桿司令。他料到自己必敗,殺掉了自己的妻兒,然後引火自焚。

    公孫瓚,常年征戰沙場,養成了極其殘忍的性格。此人早年,堅毅勇敢,卻沒有謀略才華,更不懂得政治。晚年的公孫瓚,貪圖享樂,喪失鬥志,又驕傲自大,最終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 3 # 淡水彭于晏a

    公孫瓚字伯珪,人稱白馬將軍,河北唐山人士

    追尋他怎麼滅亡的,我們先看他如何興盛的

    1、小妾生,美男子

    我們說他小時候雖是出身貴族但是因為是小妾的兒子,所以從小並不受重視,長大後只當了一個郡中小官,但是公孫瓚長得好啊,琢郡的劉太守的女兒看上了鬱郁不得志的伯圭,而且也活該他發跡,人形容他:“聲音洪亮,機智善辯””通俗的講就是長得帥,聲音好聽,會說話,這種人可不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嘛。深得劉太守垂青,一路青雲直上。

    2、好戰而勇猛

    公孫瓚憑藉老丈人的權勢一路披荊斬棘,做到中郎將,好戰而勇猛,一舉收服北方一帶遊牧民族,大大壯大了聲勢,但是呢他的老闆劉虞卻是個軟蛋,總想著以懷柔政策對待民風彪悍的遊牧民族,所以倆人經常鬧不和,公孫瓚年少輕狂豈能屈居人下,久而久之,這兩人就幹架了,劉虞自然打不過公孫瓚啊,後來公孫瓚殺死boss,取而代之並統一了北方四州,成為北方強大的諸侯之一。

    一直在講公孫瓚如何如何牛掰,現在說說他是怎麼被袁紹給幹倒的。

    1、格局不行,自私自保

    對抗初期,公孫瓚還是佔據優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 焚,勢力被袁紹吞併。

    2、後期變性

    縱觀公孫瓚一生,如果前期是勵精圖治後期那就是殘暴無良,嗜殺成性,沒有政治觀念,貪圖享樂,人都說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公孫瓚就是典型,後面落得個自殺而亡的結局。

  • 4 # 歷史研習社

    煊赫一時、雄踞幽州的公孫瓚形勢看似一片大好,但他怎麼快速覆滅了呢?

    公孫瓚速亡和劉虞有關。公孫瓚殺劉虞後,幽州很快變得水深火熱。同時,公孫瓚的結局也和他自己的能力、性格有關。公孫瓚是個純軍閥,自他獨霸幽州,其發展便再無起色,他最終在與袁紹的軍事鬥爭中失敗自殺,其部瓦解。

    仔細來看。公孫瓚以遼東屬國長史起家,光和年間取得幽州部分兵權,並長期鎮守幽州。公孫瓚勇敢善戰,在北疆令對手聞風喪膽。188年,劉虞任幽州牧。此時中原各州正陷入戰亂,幽州則在劉虞的領導下實行寬政,鼓勵農業和互市,開發鹽鐵,安定流民。幽州一片欣欣向榮。

    然而,公孫瓚和劉虞是有矛盾的:首先,公孫瓚主張剿滅烏桓,而劉虞主張安撫;之後,袁術的介入使得二者的矛盾終於不可調和。

    (劉虞健在時東漢各地軍閥割據形勢)

    董卓劫持皇帝西遷後,袁術就橫在了朝廷和關東之間。袁術對朝廷有二心,於是扣留了從朝廷出使關東的劉和。劉和是劉虞子,此去是為了通知劉虞接應朝廷,袁術便打算借劉和賺劉虞。公孫瓚看破了袁術,建議劉虞不要前往,劉虞不從。公孫瓚恐劉虞出賣自己,決定主動獻計袁術,並派堂弟公孫越協助扣留劉虞人馬。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公開化。

    後來,公孫越在袁術處作戰被袁紹部射死,公孫瓚又與袁紹結仇,公孫瓚和袁紹圍繞冀州爆發了一系列戰爭。劉虞的寬政本來就和公孫瓚窮兵黷武衝突,加上之前的各類矛盾,兩人打起筆仗:“二奏交馳,互相非毀,朝廷依違而已。”此後,公孫瓚在薊築城自保,並拒絕劉虞的一切邀請。193年冬,劉虞擔心公孫瓚作亂,決定主動進攻。公孫瓚身經百戰,很快大獲全勝。同年,公孫瓚藉口袁紹等人勸劉虞尊號事殺劉虞。

    劉虞死後,公孫瓚獨享幽州,其集團達到了事業頂點。然而,公孫瓚自己的缺點卻也被放大了:他除了拼殺,既不懂經濟,也不會治理。又因為劉虞有極高的政治威望,公孫瓚的行為還觸怒了大批將領。

    此時的幽州強敵環伺,以鮮于輔為首的劉虞舊部、懷念劉虞安撫之策的烏桓和袁紹紛紛起兵,三部合兵十萬,於195年重創公孫瓚。幽州內政則因公孫瓚“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也走向混亂。劉虞尚在時,公孫瓚憑藉自己多年征戰的威名還能誘使冀州倒戈,袁紹也不敢對幽州大意;而公孫瓚主政後,一系列政策讓人心寒,加之災荒,“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復與輔、和會兵。”

    晚期的公孫瓚連他僅有的軍事天賦也被他乖戾的性格消磨殆盡。公孫瓚先是聽信童謠在易結營,自195年慘敗後凡遇敗仗即退入易京。等到多地發生叛亂,公孫瓚更以鐵門封鎖住所,以婦女為侍應,禁止七歲以上男性入內。於是全軍人心離散,士氣低落。

    198年,袁紹準備與公孫瓚決戰,公孫瓚繼續龜縮易京硬扛。199年,袁紹完成對易京的包圍。公孫瓚用關靖言放棄突圍,遣人搬救兵。但情報被袁紹截獲,袁紹將計就計假扮救兵,成功伏擊公孫瓚,又大修地道毀壞了易京工事。公孫瓚知敗局已定,殺完家人後自殺,公孫瓚集團自此覆滅。

    參考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

    (宋)范曄.《後漢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寶可夢隨手重新整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