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梨樹荔枝

    【民俗並未被遺忘】其實當今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依然受著民俗文化的影響。何謂民俗,我個人認為,所有能夠影響大眾的民間傳統文化,習慣等都可以稱為民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民俗文化。第一,節日,中國特有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等,至今依然影響著東亞文化圈,甚至到歐美。春節是按照農曆排序的,而農曆又是發源於夏朝,是古代農民安排農事農耕的重要參考,如今依然影響著廣大農村地區,就我生活的貴州而言,過完春節,農民就會陸續開始重新耕地打田,為春天播種奠定基礎。而春節、中秋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意義上的團圓節日,當今社會雖然在忙,但在外工作的兒女還是會在春節或中秋回家看父母,一起吃團圓飯。而春節延伸出的春運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短期流動。第二,禮儀,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無論各朝各代是興盛還是衰敗,對禮儀都是非常尊重,並嚴格執行。孔子就說過:“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俗文化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它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實質就是如今講的,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姐妹尊敬等。還有很多流傳至今的名言,都影響教導著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告訴我們要為善處事,而不能為惡處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樣的名言還有很多,它不僅僅是一句古話,也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法寶。

    所以就民俗文化而言,我們不是遺忘了民俗,而是深受當今快節奏生活的影響,而這樣的文化衝擊著民俗文化,但是隻要堅持我們的文化民俗自信,那我們的文化民俗依然能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文化自信,是我們民族的信仰!

  • 2 # 王鶴林無為

    現在這個社會太浮躁,忙著賺錢,為了生活去傾盡所有精力,根本不能靜心,其實這個事比較嚴重,一帶一路後的文化輸出很有必要。

  • 3 # 君臨天下3589

    民俗是歷經千百年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公德、社會法則、人文交流、道德傳承、民間民風文化等地域性俗成約定,也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精華,存在即是道理。並非個別所謂專家別出心裁的新論高論,民俗很多時候代表的是一種民意,民俗自生活演變而來當演變而去,不應惘顧非薄強姦民俗文化。

  • 4 # 承乾唯慎

    這個問題很有趣,但我的回答可能不太討喜。不過討喜的觀點只能是印證自己的觀點,不討喜的觀點才能發現新知,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期盼大家指教。

    本回答主要分為兩個要點,第一,民俗為何會逐漸消失。第二,我們應該如何傳承民俗。

    第一,民俗為何會消失?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的來臨,傳統農業社會的許多傳統民俗逐漸淡漠或消失,這並不是說人們變壞了或者年輕人離經叛道了——不是的,這是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必然。

    民俗作為文化的一份子,它也必須要有自己生存的土壤才可以繼續傳承下去,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歷史上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以家庭為核心紐帶的社會結構下,自然會產生許多民俗——慶祝豐收和迎接播種的春節這種節日民俗,許多象徵豐收與人丁興旺的民俗等等。當然也有與那個社會相適應的等級色彩濃厚的民俗——禮節上的磕頭,稱呼上的“老爺”。

    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的來臨,等級社會被打破,農業社會被打破,大家族為中心的社會結構也被打破,所以很多民俗沒有了生長的土壤。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任何一個國家包括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的程序中也是如此。社會變革,文化自然也會變革。

    第二,我們應該如何傳承民俗?

    我們要知道,民俗裡有合時宜有不合時宜——比如現在讓人叫別人“老爺”這個合適嗎?要知道,大多數人在過去是沒有資格被稱為老爺的,恰恰是現代化的發展才讓所有人有了平等的地位,這是無數革命先輩浴血奮戰得來的,不能簡單地認為革命家們全盤西化——除非你在舊社會是老爺,在現在還是老爺。

    另外,諸如男女不平等、樹立貞節牌坊、裹小腳等等摧殘人性的民俗也早已不合時宜。

    不必太擔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歷史的發展沒有情緒,只有規律。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傳承那些比較優秀的,富有人情味的,增進社會和諧的習俗呢?

    很簡單,在新社會結構下為這些習俗找到新的生存土壤,並且使之成為流行文化,讓年輕人樂於接受。

    比如最近春節的“集五福”、“搶紅包”、“看春晚”就都是新形成的民俗,這些民俗不也很有樂趣嗎?

    一種民俗,一種文化,雖然我們可以選擇去堅守與懷念,但我們不可能與歷史的發展相悖。

    與其抱殘守缺,不如引入流行,讓其充滿生機與活力。

  • 5 # 連城珏玉公子

    中國當前國情是發展不充分不平均,那麼其結果就是發達地區的社會風氣容易影響不發達地區,那麼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現階段中國的首要任務是致富脫貧,消滅貧困,利益就是核心驅動力,那麼在電子商務大行其道的時代背景下,更多的東西被打上標籤給商業化了。舉個典型案例,以2015年之前被熱炒的瑪咖為例,“植物偉哥”的稱號,“抗疲勞,提高免疫力,補腎”等功效一度讓瑪咖冠上了“神藥”的光環,我們來看一下瑪咖的價格走勢。2015年的價格在幾百元/公斤,2019年10月13日已經跌到了28.5元/公斤,那麼誰來為種植戶買單呢?資本大潮褪去後,有多少人被海浪衝走了呢?

    傳統民俗技藝為什麼被國家保護起來呢?資本沒有湧入,只能國家來扶持,學習時間較長並且不被大多數年輕人喜愛,只是抱著欣賞的態度。那麼又回到了本文的主要問題,利益才是核心驅動力,不得不說短影片行業推動了傳統行業的發展,流量衝擊出來的藝人是既得利益者,那麼其他的傳統民俗技藝者呢?

    行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很多人被迫轉行,就拿玉石產業來說,手工玉石雕刻匠人很難匹敵機器的效率和容錯率。直播電商部分壓低的價格其實都是雕刻匠人來買單,對於廠家來說賺錢的少之又少,把玉石做成地攤貨,那麼就失去了他原本的文化核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洋蔥的灰黴和霜黴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