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阿陽影視

    劉備優柔寡斷,意氣用事,鼎定荊州、益州時,都反反覆覆,婦人之仁無法成大業。劉禪雖唯諸葛亮是從,但自身能力極低,是扶不起的。從古自今,在圖霸業時,君主都必須有霸氣,而在二劉身上看不到。

    失荊州和劉備被火燒連營兵敗東吳,折軍幾十萬,漢軍大將損失不少,的確是個大原因。

    蜀中無大將。三國後期,魏華人才輩出,有鍾會、鄧艾、王睿(滅吳者)等,而蜀中幾乎無人。蜀漢有名的大將幾乎都是劉備帶入蜀中的,本地人才稀少。

    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稱,魏佔天時,吳佔地利,漢應占人和。諸葛亮苦苦等待的“中原有變”,在他死的時候都沒有出現。中原無亂,蜀漢就無機可乘。

    吳國缺乏策應。三國時,常有一國告訴另外一國,去進攻第三國,說是得了土地後平分。漢、吳原本勢力較弱,唇亡齒寒。但是,在採取軍事行動時,經常是步調不一,不能給魏國以致命打擊。這與吳的偏安和吳、漢各懷鬼胎有關。

    諸葛亮雖稱為智聖,但謹慎有餘,膽略不足。的確,諸葛亮只能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否則,如果是對方主動進攻,蜀漢危矣。中國歷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戰役,能以少勝多,在於出奇制勝。然諸葛亮一生用兵十分謹慎,這在正史和演義中多有提及,如魏延提出出奇兵直搗長安,未被諸葛亮採納。諸葛亮缺乏的就是冒險精神。其結果只能是與魏國打消耗戰。魏國地廣人多,經濟實力強勁,即使單從資料上看損耗較大,但是對整個魏國來說影響不大。諸葛亮只有小勝,幾無大勝,未能殲滅魏之主力,未能擊垮魏國。

  • 2 # 無痕2

    蜀漢自關羽兵敗被殺、失去荊州後就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而就益州一州之地,也沒有完全有效的統治起來,南方還時有叛亂、實際能有效控制的也就成都周圍和漢中幾個地區。漢中當年曹操撤退時,還遷走了全城百姓。劉備得到的不過一座空城。劉備集團來自外地,沒有得到益州本地士族的支援。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起兵伐吳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國力受損嚴重,此後經過發展國力雖有恢復,但諸葛亮五次北伐,和之後的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皆是勝少敗多。連年征戰、民眾得不到修養,蜀漢國力耗損巨大,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姜維被排擠在朝堂之外,蜀漢逐漸走向衰落。

    曹魏大軍來犯,姜維將鍾會所率領的魏軍主力阻擋在劍閣外,卻沒想到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面對從天而降的魏軍,不戰而降。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戰死,魏軍從此迅速連下涪城、綿竹,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3 # 四冶先生

    這得從當時的歷史環境說起,或者回答幾個問題。

    1、十八路諸侯會盟為何盟主是袁紹?

    因為士族的崛起。

    什麼是士族?

    從字面上理解,士族就是士人的家族。士人作為一個階層,在春秋是最低一級的貴族,在秦漢則是最高一級的平民(士農工商)。簡單地說,就是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嚴格地說,則是以讀書為職業的知識分子。(摘自《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

    士族,就是當時社會的一股新生力量,且影響巨大。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因此,袁紹振臂一呼,天下士族雲集響應。這才使得袁紹成為十八路諸侯裡最強的一支,還不包括他嫡出的弟弟袁術。可見當時,袁氏家族的力量之強大。可惜,袁氏兄弟不睦。據說,起因是,袁術瞧不起他那庶出的哥哥袁紹,但卻能力又不如袁紹,這從後面的拿玉璽換孫策和壽春稱帝就可以看出來,蠢豬一頭。

    袁紹比袁術強些,但也好不到哪去。他優容寡斷,婦人之仁,這使得他白白斷送了大好的資源。

    因此,誰能代表士族的利益,誰就能一統天下。就像解放戰爭,看似強大的蔣家王朝終歸敗在共產主義的手裡,卓越的領袖和優秀的指戰員固然功不可沒,但歸根結底還是代表資本主義利益的蔣家王朝的力量太弱,而代表社會主義利益的共產主義的力量卻異常強大。因為,這代表的是基數龐大、而又長久飽受壓迫的勞苦大眾。

    而在當時社會,能代表士族利益的,最終是司馬氏。

    2、如何協調內部集團間的利益?

    劉備入蜀,建立的蜀漢政權,是一個外來政權,可謂鳩佔鵲巢,還引來了一撥外來的,這就是劉焉和劉璋父子及其下屬。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強。用易中天總結的,就是三股勢力:

    一、益州集團,即本土士族。

    二、東州集團,即劉璋舊部。

    三、荊州集團,即劉備親信。

    這三股力量的關係錯綜複雜。基於此,劉備對於蜀漢的核心崗位自然是要交給“荊州集團”,而對於“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既要用,更要防。“益州集團”迫於軍事壓力,則只能屈就事劉,以至於猇亭或夷陵戰敗後,一些心懷不滿之人便開始蠢蠢欲動,這也就是劉備託孤時所說的“益州疲弊”。至於益州是姓劉還是姓曹,就和赤壁之戰前東吳文臣一致主降如出一轍,因為,不管東吳姓曹還是姓孫,他們的利益幾乎沒什麼變化,該當官當官,該抱女人抱女人。

    而對於代表劉璋舊部的“東州集團”,自從劉璋被趕出成都後,不管是誰來,他們都是客,既然都是客,哪誰來做主又有什麼關係呢?

    白帝託孤之後,諸葛亮幾乎是在不自量力的情況下北伐的,因為這不符合“隆中對”的第三步(天下有變,從秦川和荊州出兵,而此時荊州已歸東吳,且天下未變),且曹魏遠遠強於蜀漢,為何會如此?怕也是無奈,諸葛亮只有透過北伐(六出祁山)來轉移內部集團的矛盾,不然,怕是滅亡的更快。後來者,姜維的“九伐中原”怕也是如此。

    這三股力量之間錯綜、複雜、重重、尖銳的矛盾,劉備或者蜀漢根本沒法協調,聰明如諸葛亮也只有以身作則(對親信與他人一視同仁)才勉強支撐著蜀漢政權的運轉。

    故此,儘管劉備擁有了“臥龍和鳳雛”,也沒法一統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陽梯田最佳拍攝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