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
2 # 財經老莊
若是蒙古軍隊和歐洲軍隊是常規陣地戰或者近身肉搏,人高馬大的歐洲軍隊勝算要大一些。之所以輸給蒙古軍隊,更多的是蒙古軍作戰出奇,就是所謂的不按套路來。
歐洲軍隊作戰,基本是以陣地戰,面對面集團作戰為主。作戰部隊排成密集方陣,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聞名的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第一梯隊步兵方陣,正規軍組成的20-50排的隊伍,手握長槍,身披重甲,每一排的槍都比前排長,並且架在前排的肩膀上,形成叢林般密集的作戰方陣;方陣的後面是奴隸組成的後勤和護理團隊,或者由標槍手方陣。騎兵擔任方陣護翼,保護兩翼不受衝擊。這種方陣對付本歐洲軍隊,還是挺有效果,但是對付遠道而來的蒙古軍隊就不行了。
蒙古軍隊與歐洲軍隊對峙,如果是大部隊正面遭遇,正常是三塊方陣對抗。其一,根據對方方陣寬度,重騎兵排成2-3個橫隊,騎手之間的間隔很寬,各個橫隊相距也很寬,形成了遠遠大於對手的寬大正面,做正面攻擊狀;其二,重騎隊後面緊跟5-10隊輕騎隊,做二次攻擊狀;第三,大批次的散兵騎手在四周做無規律騎行,擾亂對方。待雙方軍隊快要接近時,第二方陣的輕騎兵快速衝過第一方陣的重騎兵空隙,向對方投射長矛或者射箭。在輕騎兵投射的同時,重騎兵隊伍迅速後退,投射完成後,輕騎兵也退回原來的位置。 並不與對方方陣形成正面近身搏鬥。往往面對蒙古軍的這種重輕騎兵組合加散兵騷擾,歐洲軍隊一是容易受干擾,二是步兵方陣不好快速正面追趕,失利的比較多。大家可以腦補下蒙古軍的進攻情況,確實不按套路來。
蒙古軍隊通常幾次的類似攻擊,歐洲軍隊就會疲憊不堪。隊形容易被衝散,三番幾次,方陣就大亂。 此時,蒙古騎兵隊形就會快速轉換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
-
3 # 拓跋飛翼
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就連人高馬大的歐洲騎士都不是對手,帝國的疆域達到了空前的廣闊。蒙古帝國攻擊歐洲的軍隊,無論是從裝備精良度和人數上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如何一次次將對手打垮的?小可略作分析。
蒙古軍隊初期非常強悍,蒙古人全民皆兵,能騎善射,民風彪悍,長久以來對金、西夏、南宋等的常年作戰,實戰經驗豐富。
具體分析如下:
蒙古騎兵和歐洲騎兵的作戰理念不同
由於歷史原因,東西方對於作戰理念不盡相同。
歐洲軍隊作戰時,要排成嚴密的方陣,諸兵種協同作戰(有步兵、騎兵、弓箭兵、投槍兵等等)強調正面衝擊力和防護力。這種方式攻擊力強,當然弱點也明顯,為了保持攻擊力,要時刻保持隊形,機動力相當差。
蒙古軍隊作戰時,對於隊形要求不是很嚴密,更講究的是部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兵種之間的協同一致性。
蒙古軍隊戰場上就如《孫子兵法》說的:兵者,詭道也。實實虛虛,機動靈活,讓呆板的歐洲軍隊吃盡苦頭。
比如1241年春,波蘭聯軍和蒙古抜都帶領的西征軍隊在匈牙利進行的一場大規模騎兵對騎兵的戰鬥。蒙古軍隊採用誘敵深入的方針,將歐洲重騎兵與 步兵分而殲之,以少勝多,消滅了統帥亨利和全部的聖殿騎士團。
蒙古騎兵和歐洲騎兵對於裝備,需求不同
歐洲軍隊的裝甲防護能力很強,特別是重灌騎兵。騎兵都是高頭大馬,裝備精鋼打造的全身盔甲,重約80磅,配備長矛、盾牌和一柄重劍。正面衝擊和防護力應該是非常強悍的。反觀蒙古騎兵,幾乎都是皮革護具。另外武器是組合弓,長矛和馬刀。更顯示出,追求的是靈活機動,飄忽而來,飄忽而去,難以捕捉。面對這樣的對手,笨重的歐洲騎兵只有捱打的份。
比如,上面介紹的蒙古和波蘭聯軍的這場戰鬥,歐洲騎兵的重騎兵衝在隊伍的最前面,結果被蒙古軍隊把騎兵和步兵分割,重灌騎兵防護很好,蒙古軍隊就射殺馬匹,沒有戰馬的重灌騎士,就如一標靶,任人宰割了。
蒙古軍隊的一些特殊武器
一、蒙古馬
蒙古馬相比歐洲戰馬來說,身材矮小,奔跑的速度不快,越障能力都不是對手。然而,蒙古馬有超強的適應力,和奔跑的耐力。強勁的後續能力,是歐洲戰馬沒有的。
二、先進的攻城武器
蒙古軍隊有先進的攻城武器:“回回炮”火箭等,蒙古軍隊將大型投石車用於戰爭,歐洲的城堡就如紙糊一般,毫無招架之力。再者蒙古騎兵的組合弓,攻擊力威猛,靈活,歐洲騎兵苦不堪言。
歐洲軍隊同屬能力差
蒙古西征的時候,面對的都是歐洲的聯軍,大多是封建領主的私人武裝組成的聯合軍隊(有波蘭重灌騎兵,條頓騎士團,法國聖殿騎士,還有一些礦工組成的步兵),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不高。面對統一指揮,令行禁止的蒙古軍隊,顯得戰力不足。
其實,如果單就歐洲騎士和蒙古騎兵一對一正面衝鋒的話,蒙古軍隊勝算很小的。
總的來說,歐洲騎士的人高馬大在面對蒙古騎兵的機動靈活束手無策,大半個歐洲盃橫掃也就不足為奇了。
1241年12月,蒙古大汗窩闊臺去世,各蒙古王子撤兵爭奪汗位東歸,西征的抜都再無能力擴充套件疆域。應該說是窩闊臺不合時宜的去世,挽救了歐洲。
-
4 # 聖豬明
蒙古人馬上遠端射擊比歐州人先進,蒙古人複合弓射程,射速比歐州人領先一個時代。蒙古人騎兵集團從戰場偵察,到戰場設伏,戰役衝擊,在戰時通訊,戰場指揮,戰時後勤遠遠高出歐卅。蒙古人甲冑,攻城器械都是吸收中原西域最先進技術,當時歐州石堡城無法抵禦蒙古人進攻。歐州後勤也無法長時間維持大軍團對抗,選擇餘地不多,只能集結軍隊出城與蒙古人野戰。
-
5 # 安逸蘋果L
歐洲人沒有防備匈奴人會去攻打他們,其實一開始匈奴人也沒有想要去攻打歐洲。這一切都要從一場草原大幹旱危機說起,在南宋後期,即1099年至1126年間,正是天王星和海王星到達冬季月份的上空,在地球的北半球廣大地區出現了三十多年的罕見乾旱期,在北方草原寸草不生,匈奴人為了自己的牛羊能吃到草不斷西遷,這就難免與別的民族發生衝突,一開始匈奴人也是與別的民族進行協商,談判,但到協商談判解決不了問題時,他們就憑著自己的人多勢眾用武力強取肥美的草原,後來他們發現用武力比談判更有效時,這就一發而不可收了,征服了大半個歐洲,改寫了世界歷史。
-
6 # 史過長河
蒙古人自幼在馬背上長大,善於騎射,他們出征牛羊隨行,渴了就喝馬奶,省去了糧草供給的麻煩,所以蒙古騎兵機動性非常強,另外他們作戰方式不同,歐州人打仗習慣於用戰車,每輛戰車上有幾個人,都拿著長矛去刺殺,對上蒙古人的騎兵,歐州人就吃虧了,戰車機動性不強,給騎兵一衝就亂了陣形,還有兵器上的差異,蒙古人善用的弓箭靈活性強,歐州人碰上蒙古人就是他們的剋星,要知道在平原上,就是騎兵的天下,加上歐州那些國家也是長年戰亂不斷,早已疲於作戰。
回覆列表
簡單點。
俗語:兵馬沒動糧草先行;成吉思汗騎兵軍團的軍需只需牛羊群隨軍而行,就保證了軍隊的吃穿,減少了軍需輜重的拖累;
其二,當時的歐洲還處於城邦制國家,平時各自為政互不統屬;
所以當來去如風又高度集權(成吉思汗)統領的蒙古鐵騎打來時,歐洲各國的反映異常遲鈍,加之蒙古鐵騎先前攻陷了花刺子模(現在的烏茲別克土庫曼一帶)和羅斯(今俄羅斯)後的恐怖名聲,令歐洲各國聞風喪膽,還沒反映過來就被成吉思汗相繼攻陷了,直呼“黃禍來了”;
其三,歐洲大陸多為平原,對於騎兵軍團再好不過了!
所以啊,現在的東歐國家人種的相貌並不都是藍眼鷹鼻,還有不少闊臉塌鼻黃膚典型的蒙古人後裔,這恐怕就是大帝他們留下的唯一的戰利品了。
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