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赤子丹心16

    我認為官度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列。在當時曹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和信心。然而,袁紹擁兵自重和用人不當,是此戰敗局的根本原因。加上袁紹身邊的人都是各自為己,眾叛親離的袁紹,心灰意冷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曹軍便以此戰打響了自己的品牌。

  • 2 # Ad哥哥

    官渡之戰的結果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勢力、實力、兵力遠勝曹操的袁紹,為何會在這場大戰中以慘敗收場呢?袁紹到底輸在哪呢?在我看來,有兩個主要原因:

    袁紹無謀無斷 一再犯錯

    兩軍對壘,不光靠將士的勇猛,同樣要看主帥的能力。

    袁紹雖有四世三公之虛名,卻無雄才大略之手斷。且昏庸無斷,不聽勸告。致使在這場大戰中,接二連三的犯下了嚴重錯誤。

    1 戰略性上的錯誤

    袁曹大戰還未開始時,田豐就曾勸阻過袁紹,並向他規劃了滅曹的方略:

    可是袁紹非但沒聽進去,還將田豐打入大獄之中。

    後來曹操打敗袁紹之後,對田豐說:

    若使紹用田別駕計,尚未可知也。

    可見田豐所提的戰略,對袁曹勝負結果的影響有多大。

    2 戰術性的錯誤

    既然決心要打,那就該好好打。官渡之戰開始之後,沮授兩次向袁紹建議獻策:

    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

    可無一例外,均被袁紹否決。而最終結果是顏良戰死於白馬,烏巢糧草被劫,直接導致袁軍潰散。

    袁紹身為軍隊總指揮,卻剛愎自用,視良言忠諫如無睹。固執使用錯誤的戰略跟戰術,以致軍隊一敗再敗。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在這裡完全可以用在袁紹身上。

    袁紹的無謀無斷則是他慘敗的原因之一。

    內部不團結

    1 伐曹態度的兩極化

    袁紹手下雖然謀士眾多,卻始終不能齊心一致。在袁紹出征之際,便可見端倪:

    沮授、田豐力勸袁紹休戰;審配、郭圖力諫袁紹伐曹。

    內部意見尚不能一致,如何能群策群力,齊心對外。

    2 部下文武 不能相容

    大戰之際,正需文武效死命。可就是這種時候,袁紹手下人仍在明爭暗鬥。

    許攸被舉報貪汙受賄,子侄俱被抓捕。許攸自知在袁紹賬下再無容身之地,便轉投曹營,並獻上奇襲烏巢之策。

    而這也正是曹操之所以能打敗袁紹的關鍵所在。若非許攸被逼來投,安得曹操出奇制勝之策。

    在烏巢劫營之後,郭圖因為計謀失敗,怕袁紹處罰,又陷害張郃、高覽二將。二將無奈之下,也只得轉投曹營,致使袁紹賬下再無能征善戰的大將。烏巢一敗之後,大軍立即潰散,渡黃河而逃,以慘敗收場。

    內部不團結是袁紹慘敗的第二個原因。

    結論

    對比袁紹的無謀無斷,不納忠言。曹操則是多謀善斷,集思廣益。而相比袁軍內部的矛盾爭鬥,曹軍則是上下一致,齊心協力。

    如此一對比,袁紹雖然兵多將廣,卻無異於一盤散沙,外強而中幹。敗給曹操自然也是註定的結局。

    Ad說

    亂世之中,想要掃清六合,一匡天下,光靠兵力的優勢遠遠不夠,還得倚仗高超的智謀奇策,以及君主自身的能力。

    袁紹空有雄主之名,卻無雄主之明。因此會被淘汰,也是理所當然。

    《三國演義》《三國志》《先賢行狀》《曹瞞傳》

  • 3 # 濁侯

    袁紹在官渡之戰,之所以輸,首先得看是演義還是歷史課。

    就演義來回答的話,本就必輸。

    有些槓精總會以雙方實力來對比。

    是,袁紹的兵力比曹操多,糧草也比曹操多。

    但是人才並非如此,顏良,文丑先後死亡,基本可以說袁紹已經無人可用,不然也不至於用淳于瓊這樣的慫包去守關鍵的烏巢。

    而且,今剩下的張合,高覽就忠誠度而言也並不牢靠,並不能完全讓郭圖背鍋。

    因為文中就有寫道,高覽請降,張合不假思索的回答早有此意。

    那本身並沒有虎狼之將領,讓羊率領羊群怎麼是曹操的對手呢?

    就不一一列舉,僅僅差一人的五子良將,和差不多成型的八虎騎。

    接下來我們看看謀士,能力上來看,都挺強,田豐沮授的保守戰略也好,許攸的奇襲計策也罷。

    都有道理,但是有沒有發現時機不對。

    袁紹剛剛統一河北,實力空前強大。

    且發展方向基本都與曹操接壤,要發展必有一戰。

    人才上袁紹這邊比曹操強是不可能的,與其大規模進攻,真不如兵壓官渡,以點破面。

    再加上以繼承人來看,袁紹也不敢拖時間的戰術,他等不起。

    所以這場仗是必須打的。

    所以這個覺得並沒有太大的錯誤。

    那麼你說兩個頂級謀士不照著優勢擬訂計劃,而是不斷唱反調潑冷水,說實話他們死的不冤。

    再來看看關鍵的許攸,又幹了什麼好事。暫且不說他的計策高明不高明,你說老闆帶著員工在前線,你一高管和親戚在背後貪汙。

    這能怪老闆昏庸不採納計謀,我也是感到奇了怪了?

    也有可能是現代人已經養成了推諉和老闆背鍋的習慣了吧。

    別扯說淳于瓊很膿包,是老闆指派問題,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如果沒有許攸這個反骨仔,曹操也不知道這個弱點,再反過來說,即便不是淳于瓊守著,有許攸這個攪屎棍,曹操一樣能帶兵拿下,無非多損失點人馬。

    所以官渡本就必敗,畢竟底下人才雖有能力,不然人品不行,不然太過古板。

    要怪就只能怪田豐,沮授,不能和郭嘉陳昱那樣和老闆共進退。

    要怪就只能怪,許攸自己貪財人品不行。

    這個鍋,我認為袁紹不該背。

  • 4 # 一楊直賀畫楓婉

    三國演義無論是書體版還是影視版我都看過了很多遍,以下我做出個人的觀點。

    袁紹兵力上遠勝曹操,卻吃了敗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戰前

    1、雙方的實力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逃回陳留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實力。最終在李、郭之亂時抓住機會從而登上了權利的高峰。敗張繡、破袁術、得徐州,除呂布使其勢力範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張。其中雖然有投機取巧的因素,但是也說明了曹操的謀多略廣。

    袁紹的家族為四世三公,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初任渤海太守時手中手握兵權,又騙韓馥,敗公孫瓚等使其坐擁青州、幽州、冀州、幷州四地,帶甲百萬,威震一方。雖然有他的對手實力不濟的原因,卻可以看出袁紹也是能把握一定機會的人。

    2、當時各方勢力

    三國初期,除了袁紹和曹操,比較突出的還有江東的孫權和荊州的劉表。可是因為孫策亡故,孫權需要進一步鞏固實力,而劉表是無能無為之人,其願望只是保守荊州之地。

    袁紹自視甚高,對於孫權和劉表都是以命令的方式來要求同他們結盟。可是袁紹的實力又無法真對孫劉起到制約的作用,在奪韓馥的冀州時所用的欺騙手法也令他人所不齒,所以在尋找同盟的時候並未得到大家的支援。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在別人的眼中不軌之心,可是孫劉在實力上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那時他們名義上畢竟還是朝廷的官員。尚且劉表庸碌,孫策又死於刺客之手。曹操對戰爭的決心由猶豫轉為果斷。

    3、戰爭的原因

    戰爭的起因有很多的方面,最重要的是袁紹實力在當時是最強,可是畢竟不在天子的身邊,為了登上權力發動戰爭。

    二、戰時

    在曹操攻打徐州之時,劉備就曾請求袁紹趁許昌空虛之際進攻,可是那時的袁紹卻因為自己的小兒子患疥瘡為由拒絕從而錯失了最好的戰機。而在曹操攻下徐州,兵強將猛,意氣風發,士氣高沾的時候下令出兵,田豐曾經勸說,現在先罷兵,以待天時。結果被袁紹以懈怠軍心的罪名囚禁。

    袁紹自認是為朝廷“清君側”,討伐曹操這個漢朝的奸臣,是興仁義之師。對當時計程車兵心理還是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地利

    袁紹在地利上有著很大的優勢,官渡靠近河北,在戰爭的補給和利用地形佈置戰術等方面都佔有優勢。反觀曹操,因為補給線比較遠,無法及時得到糧草。但是從小的方面來說,曹操的兵馬囤積在官渡這個咽喉要道上,“佔其地利以扼其喉”從而使袁紹的兵馬無法順利的突破這道防線。

    人和

    兵力比較:袁紹70餘萬,而曹操僅有7萬多人。 “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曹軍兵雖少,但經過千錘百煉,作戰經驗豐富,訓練有素。

    戰將

    曹操人才濟濟,張遼、許褚、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等都是忠心耿耿,英勇善戰的世之名將。而袁紹處,當時河北名將文丑、顏良已死,張頜、高覽忠心動搖最終投降曹操,韓猛有勇無謀,淳于瓊嗜酒無度。

    謀臣

    從謀士上來說,曹操則有郭嘉、荀攸等都足智多謀之士;袁紹處,雖有沮授卻言不聽計不從,審配雖有謀略,卻用之於催糧,郭圖妄得虛名,許攸也投奔了曹操。

    主帥

    在雙方交戰之時,主帥往往可以左右戰爭的結局。

    袁紹好謀而無斷。

    用人的失誤:

    田豐、沮授都是忠心耿耿,有謀有略。田豐從戰爭開始之時就提醒袁紹此時並不是開戰的最好時機到沮授向他提出用礦日持久之戰,袁紹都沒有采納他們的建議,從而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審配應該算是袁紹手下的最具謀略的謀士了,可是在戰爭到了最關鍵的時候,袁紹卻使他去冀州催糧。

    派往烏巢守糧的是淳于瓊,淳于瓊嗜酒無度,在烏巢根本沒有多做防備。

    郭圖,則是一個無謀之輩,只知阿諛奉承和逃避責任。

    謀略和機會的把握:

    初期,袁紹兵多糧廣,補給源源不斷,可是曹操兵少糧微,補給線長。若此時袁紹和曹操打一場持久戰,逼得曹操糧盡退軍,再在其退軍之時隨後掩殺,歷史可能會改寫。

    在許攸得到曹操寫給荀彧信時,得知曹操軍中已經沒有糧草,曹操也想放棄這場的戰爭,於是提議袁紹分兵突襲許昌,若是這樣,這場的戰役的最終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曹操將無法分心兩顧,最終結果也就不得而知了。

    到徐攸得知曹軍中無糧,軍心渙散,曹操自己也有退出該場戰役的心思,故提議袁紹一方面在官渡拖住曹操,另一方面派兵直突襲許昌,可是袁紹卻不用其謀,最終還導致許攸投降曹操。

    在曹操襲擊烏巢,袁紹未在第一時間派兵援助烏巢,不聽張頜之計卻聽無謀郭圖之謀,導致了張頜和高覽投降曹操。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常常是僅憑自己的喜好,並未將各謀士的建議與當時的戰局聯絡,最終導致整個戰局的失敗。

    曹操雄才偉略,高瞻遠矚,善於把握局勢和利用機會。

    從用人上:

    曹操充分的考慮到各將領的才能,在任何戰術佈局中都會派遣不同的將領,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在得知韓猛運糧的資訊後果斷的派兵偷襲,到初降許攸報告烏巢乃囤糧之地併成功地運用計策使曹軍出奇制勝。

    從謀略和機會把握上:

    戰爭初期,袁紹軍有70餘萬,而曹操只有7萬多人,眾軍皆懼。荀攸以袁紹軍雖多可曹軍都是精銳之師,利於急戰不可遷延日月。曹操聽取荀攸之言,堅定了對袁紹作戰的決心。

    退守官渡時,採用了劉曄的計謀,將袁紹的進攻一一化解。

    在雙方對峙一個月之後,曹軍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曹操也有意放棄官渡退回許昌,徵求荀彧的意見,荀彧說正是用奇兵的時候,整個戰局的成敗也在此時,並且曹軍兵雖少,可是釘在官渡扼住了袁紹的咽喉,使袁紹之兵不能前進,袁紹的兵勢此時正是將要懈怠的時候,也是曹操用奇兵以勝之的最好機會。此時的曹操大喜,命令所有的軍士努力死守。

    曹操軍在巡哨之時,得知韓猛運糧將到的資訊,曹操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燒燬了袁紹糧草 ,使袁紹軍心渙散。

    許攸轉投曹操是整個戰局轉變的最大機會,許攸告知曹操袁紹的囤糧之地,曹操果斷地做出了戰術部署,一舉燒掉了袁紹在烏巢的囤糧,並用巧計擊退了袁紹襲擊曹軍大營的軍隊,不但使得張頜、高覽等大將投降還扭轉了整個戰局向有利於曹操的方向。

    在燒烏巢囤糧成功後,曹操揚言調撥人馬進攻袁紹的酸棗、鄴郡、黎陽,在袁紹軍出動去救這三個地方的時候,攻擊袁紹軍,一舉將其打敗。

    四、戰後

    曹操繼續的鞏固官渡之戰的勝績,在倉亭大破袁紹之兵,後利用其子爭奪冀州之主,力量分散之時聽取郭嘉意見一鼓作氣平定了冀州。 從此,曹操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勢力。

  • 5 # 李杜文

    一句話概括的話,曹操真英雄!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袁紹失敗的原因。

    袁紹優柔寡斷

    官渡之戰開始前,曹操親自領兵離開許昌去平叛。於是田豐建議袁紹趁機快馬偷襲許昌,一勞永逸。

    結果被袁紹一口拒絕,袁紹說我小兒子生病了,走不開啊!田豐差點被氣瘋。

    袁紹急於求成

    因為袁紹無論在兵力、兵器還是軍糧儲備上,都完勝曹操。所以田豐曾經建議,派出幾支小股部隊,不定時去騷擾曹操所在的地盤。由於曹操所在的地盤四面樹敵,要不了多久,曹軍必定疲於應付,消耗過多,曹操不戰自降。

    這本來是成本極低,收益卻巨大的妙計。但是袁紹不聽,後來沮授也提出過類似的建議,袁紹還是不聽。

    袁紹剛愎自用

    由於前期過於順利,袁紹養成了自以為是,驕傲自負的性格。不像曹操,始終處在今天被張邈背叛,明天被張繡背叛,後天劉備也背叛了,大後天可能漢天子來一出衣帶詔,所以曹操居安思危,從來不自以為是。

    而且,曹操的江山來之不易,都是一場戰役接著一場戰役打出來的,來之不易。剛愎自用的證據至少有兩點:

    1.田豐因為不建議袁紹與曹操一決雌雄,被袁紹下獄。後來袁軍戰敗,袁紹不但沒有釋放田豐,反而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下令殺了田豐。田豐何其無辜!

    2.官渡之戰大決戰之前,曹操親自帶兵偷襲袁軍糧草重地烏巢。張郃因此建議袁紹趕緊派人增援烏巢,因為烏巢屯有軍糧,丟了烏巢,餓肚子的袁軍不戰自敗。但是袁紹不聽,反而重兵出擊曹軍大本營,妄圖圍魏救趙。

    而袁軍丟失烏巢後,袁紹不但沒有認錯,反而聽信郭圖讒言,懷疑張郃有二心,逼迫張郃叛逃,自己折了臂膀。

    所以官渡之戰,袁紹輸了理所應當,何況面對的還是真英雄曹操。

  • 6 # 寒江雪專業彩鋁製造者

    1戰略失誤 指揮謀劃輸給曹操2兵力雖然佔優但是關鍵糧草被毀瞬間失去優勢3文臣武將許攸張郃投降,且許攸提供關鍵性燒糧草的計劃。4.雙方統帥袁紹不如曹操,袁本初好大喜功外寬內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嬋娟”指的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