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該暱稱已欠費停機
-
2 # 懐軍
六月天兵徵腐惡(eó)
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bó)
贛水那邊紅一角(gó)
偏師借重黃公略(lío)
百萬工農齊踴躍(yó)
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eó)
國際悲歌歌一曲(qó)
狂飆為我從天落(ló)。
以上是毛澤東的《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我們西南人民用本地方言讀起來非常押韻,有氣魄。你用普通話能讀出韻味來嗎?
我們西南地區的方言是不是比普通話更接近古漢語?
再來一個:
寧可食無肉(rú)
不可居無竹( zú)
無肉令人瘦
無竹令人俗(sú)
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
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jó)
世間那有揚州鶴(hó)
以上是蘇東坡的《於潛僧綠筠軒》,四川人民以前沒普及普通話時,我的老師就是這麼讀的,是不是比普通話更接近古漢語啊?
-
3 # 有句說句
黃頭鮮卑入洛陽,胡兒執戟升明堂。
晉家天子作降虜,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觸,家家雞犬驚上屋。
婦人出門隨亂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諸侯自顧土,無人領兵來護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
從晉永嘉之亂(公元307年),到張籍生活的年代(公元767—830),約500餘年,在這個時間跨度,中原由於晉王室無能,招致五胡亂華,古漢語在這個時候就已經融入了胡音胡調,500年同化一個民族甚至文明,已經不是問題了,何況一種語言的音調?
而晉代之前,古漢語和外胡音融合機會極少,從最早有記錄的商代到漢代,外胡遊牧民族和華夏漢人的關係近乎勢同水火,從商代打擊鬼方,周代打擊犬戎、狄戎,戰國時期打擊匈奴等遊牧民族可以看出,北方西方遊牧民族和中原漢人融合幾乎不存在機會。漢人第一次大舉南遷便發生在晉代,此時的南方氣候惡劣,地廣人稀,晉人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除了秦朝軍隊南下之外,這是第一次南北文化大融合。此時,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古漢語都已經開始發生變化,論影響,古漢語在北方中原地區影響更大,畢竟漢人和胡人敵對關係由來已久,胡人入主中原,勢必對中原漢人進行一定的壓制;而南方則相對小很多,畢竟晉人先進的農耕文明,南方土著想要學習,還是需要學習晉語。所以截止到唐代安史之亂,南人口音還是很接近古漢語的,何況張籍的這首詩成詩時間還在安史之亂後。
自唐代後,中原漢語又經歷過不少次和外胡口音融合,一直到清代民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南方漢語也或多或少受到中原南遷漢人口音影響,當然效果其實也不是十分明顯,從南方各種方言分佈以及當下國內南北方言區別可以看出。
普通話,是以北京口音為基準的,而北京作為明清兩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受到外音融合更為顯著,所以,在全國方言中,普通話應該是偏離古漢語最遙遠的,而南方的粵語、客家話等則比普通話更加接近古漢語。
鄙人淺見,如有不妥,海涵指正!
-
4 # 彤桐寶兒
1.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普通話是1955年以後才有的。 2. 普通話不是純正漢語,可以說現在的普通話是離古代純漢語最不接近的。 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語法,北京話為標準音的語言。而北方話從唐朝開始就一直受到許多語言的影響,其中影響比較深的有,唐朝的五胡亂華,元朝的蒙古語... 3. 你說所的古代漢語是指那一時期的?晉代,唐初中時的漢語跟閩南語最接近,唐代後期的漢語跟粵語很接近,唐宋時期又跟客家話接近。 可以說...
首先要定義什麼是古漢語,因為上古漢語(以商周時期為代表)與中古漢語(以唐朝為代表)之間差別就很大。就不摘抄大段的專業術語羅列了,簡單說一下,上古漢語沒有聲調,或者說音高不表義,上聲帶喉塞尾,去聲帶-s尾;聲母系統比中古漢語複雜,複子音多,韻母系統比中古漢語稍簡單,但母音分長短。因此在聽感上,尤其是外行人聽起來,上古漢語和藏語的相似性可能要高於上古漢語與普通話的相似性。 而中古漢語出現了聲調,聲母系統比上古簡化但還是比普通話多,韻母系統變得複雜。中古漢語在外行人聽起來,應該會有和粵語、客家話很像的感覺。另外一個可能是更近的親屬語就是白語,即白族話。 中古漢語的語音特徵,沒有任何一種漢語方言保留全了。
如果不考慮“存古”的多少,只考慮聽感上的相似性的話,與中古漢語最像的估計是客家話了。大概能儲存唐宋時期標準音的八分以上神韻。 在看普通話: 普通話的詞彙和語法來自通用的北方白話。
-
5 # 文海之浪233
古漢語和普通話的相似性在哪?語音語法詞彙哪個方面?題主能舉出相應的例子嗎?如果沒有例子在這裡試圖這樣提問,我很懷疑題主的動機。那我不妨以“政治敏感”為由舉報了。
回覆列表
估計會引來一群廣式古漢語傳承者,我覺得可以承認粵語是古漢語中的古粵語方言的遺存,古漢語也不是唯一的,也是有方言的。
那些認為古漢語是某種方言,其它都是胡語,自我中心式的論調恰恰提現了這類人群的封閉性,他們很可能真的傳承了古漢語中非常區域性原始的語言,所以才和不斷進化,不斷融合的主體語言相背離,相隔閡,差別不斷的增大,以至於產生了一種它是另一種語言的假象。
而且即便是這種語言相對很封閉,但是也會在臨近區域上不斷融合,周邊少數民族甚至鄰國語言都與其大比例相通,而臨省的語言卻更加不相似,說明這種原始語言的多元性和多源性。
用幾乎最特殊的方言來否定主體語言,這是香港繁榮後才產生的一類近乎謠言的思潮,香港強調它的特殊,一直到現在都在掙扎,隨著潮流的退去,香港廣東都將逐漸歸於平常,與其掙扎於特殊,不如儘早投入到思想語言的融合統一中,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