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中趕路人

    1.充足冷水性水源

    人工養殖娃娃魚的水域,必須具有冷、清、流的特點,水溫變化範圍10—18℃,最高水溫不宜超出20℃。

    2.建造飼養池

    建池地點可選在娃娃魚產地,依山傍水,就山開洞,洞前依地形砌一長方形活動場地,溪水從中穿越而過。在非產地建池,如能建在魚池邊尤為理想。從池底向下挖深,中部挖一溝渠,溝渠兩側為相對的兩道窯洞式的“臥室”,溝渠底部注水端向排水端稍有傾斜。邊坡為臺階式,使娃娃魚能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棲息和活動。“臥室”的頂部和地下裝接水管,分別按上灑水和冒水噴頭。室內堆壘一些卵圓形石塊,所留縫隙略大於娃娃魚體。在整個飼養池上方,搭置瓜棚或葡萄架。這樣上有植物遮蔭,室頂有淋水,地下有冒水,周圍有魚池的滲水,給娃娃魚建立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3.充足且適口的動物飼料

    娃娃魚的飼料調配,必須符合其食性。成體可以蛙類、蚯蚓等為主食,冬季活餌料難以滿足時,可輔之以肉類;幼體以大型昆蟲、小蝦為主食,冬季可適量投餵蚯蚓。

    (二)採集運輸

    為了保護資源,應掌握好採集時間、採集方法及採集的個體大小。

    一般5—9月為娃娃魚繁殖季節,採集應安排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夜間採集效果最佳。可兩人配合,一人持手電或火把照明,一人用手緊緊卡住娃娃魚腋下,迅速放入容器。娃娃魚性兇猛,齒銳利,如不慎被咬,應迅速將其放回水中。為減少傷亡,嚴禁用鉤、叉等漁具捕捉。

    山區交通不便,娃娃魚運輸一般採用挑運。運輸時應避高溫。容器內可加入少量的水,放人數量以不相互疊壓為原則,為避免成體吞吃幼苗,不要將兩者混放一起。

    剛採集運回的娃娃魚,由於不適應運輸中的密集和新的生活環境,不僅不食投餵的食物,反將體內食物吐出來。如遇這種情形,需在清水中靜養數日後方可進食。

    娃娃魚怎麼養?

    室內外均可養殖。室外為露天專門修建的養殖池,室內為各種閒置設施改造成的養殖池。養殖池只需保證安全牢固不滲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備增氧機。室內養殖池的大小可從1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不等。養殖池在放養前需用水浸池1個月,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強光照,只保持微光或無光均可。

    【日常管理】

    大鯢的日常管理簡單,但很重要。投餌時保持三定:定時、定點、定量。瞭解大鯢的生態習性很重要,大鯢喜靜怕吵,喜清水怕渾水,喜陰暗怕強光,養殖中要儘量照顧它的這些習性。另外,定時對鯢體及養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溫變化,夏季控制水溫不超過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溫低於結冰溫度。

    【水質調節】

    養殖大鯢應經常保持大鯢池內水質清爽無汙染,水體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間。在實際養殖過程中,要及時清除殘餌和排洩物,定期用生石灰調節水質,長期保持池水流動。

    【溫度光照】

    大鯢對水體溫度要求較嚴,超出其忍受力會造成大鯢冬眠或夏眠,在炎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須採取降溫或增溫措施,確保大鯢有一個適宜的水溫生長環境。另外,大鯢畏光,養殖場應採取措施避免日光強射,夜晚巡查時,不能用強光對射。

    【放養密度】

    大鯢養殖池其放養密度視養殖大鯢規格和養殖場水源、水體、餌料等因素而定。一般情況下,苗種階段考慮大鯢其活動範圍較小,攝食能力較弱,放養密度可適當偏大,便於集中管理飼養。在成鯢階段考慮大鯢活動範圍大,攝食能力強,加之有互相攻擊性,其放養密度應小。我們多年的養殖實踐認為,苗種階段其放養密度為60~100尾/平方米,成鯢階段5~20尾/平方米。放養時,要求規格儘量保證整齊,個體之間不宜相差0.5倍以上。

    【飼養技巧】

    養殖池設餌料臺,檯面高出水面少許。投餵飼料,以天然餌料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類、蟲類、肉類及魚類、貝類等。每天早晚各投餌一次,時間為早晨7:30 前及晚上10:30前為好。在投餌料時應先清理掉上次的殘餌。投餵量為體重的5-10%。當水溫在16-23℃時應加大投餌量,次數及時間可保持不變。

    娃娃魚的養殖週期為多少?

    大鯢的自然性比約為1:1,生殖方式屬卵生,體外受精,8—9月為生殖旺季,受精卵經30—40天孵出稚鯢,一般2—3年完成變態,3—5年達到性成熟,但人工養殖條件下可大大縮短其生長週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們對張國榮有哪些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