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貿易2
-
2 # 四庫全叔
1955年10月15日,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等6人上書周總理,建議發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後,經調查,認為明長陵規模宏偉,發掘難度較大,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建成較晚,發掘難度較低,為取得經驗,故而先發掘定陵,至1958年7月發掘完畢,歷時兩年零兩個月。
據社科院考古所出版的《定陵》發掘報告統計,共出土紡織品、衣物、金器、銀器、銅器、錫器、瓷器、琉璃器、玉器、石器、漆器、木器、首飾、冠帶、佩飾、梳妝用具、木俑、武器、儀仗、諡冊、諡寶、壙志、錢幣、念珠等各類文物2648件。它們為研究明代皇家的喪葬禮儀、隨葬制度、冠服制度、工藝技巧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
這裡簡要介紹幾件比較著名的文物:
金絲翼善冠:
出土時放置在萬曆帝棺內頭部北側一個圓形木盒內。其形制由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部分組成,用極其纖細金絲編結,採用傳統的掐絲、纍絲、碼絲、焊接等方法,工藝技巧登峰造極,充分反映了明代金細工藝的高超水平。
點翠嵌珍珠寶石三龍二鳳冠:
鳳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靖皇后。此冠整體造型莊重,製作精美,共嵌紅、藍寶石95塊,珍珠3426顆,三龍為純金打造,二鳳以點翠工藝製成,工藝精巧,絢麗奪目。
鑲珠寶三稜形金帶飾:
這件帶飾造型精巧,裝飾奢華,最令人怦然心動的是正中鑲嵌的貓眼石,此石晶瑩靈動,為世間罕見之奇珍。
累絲龍紋金蓋、金托盤、玉碗:
一套3件,通高15釐米,金蓋直徑15.7釐米,託底徑16.7,重148克,整器構思巧妙,用材華貴,造型規整,紋飾繁複,盡顯帝王用器之豪華。
紅織金妝花奔兔紗:
妝花紗是明代新出現的絲織品種,於紗地上妝花起彩。雖然朽壞程度較帝后所穿袍服為輕,出土時還能展平,但已變色,因此本來是紅底,現在已經看不大出來。
-
3 # 老豬的碎碎念
【千萬不要把定陵博物館的“藏品”當真】
先了解下定陵,在北京的皇帝陵區,其實明代有一個定陵,清代也有一個定陵,明代的定陵是大明萬曆帝朱翊鈞的陵寢,而清代的定陵是咸豐皇帝奕詝的陵寢,今天的主角則是大明萬曆的那座,其位置在北京昌平十三陵。
當年這座陵寢本來是不準備挖掘,郭沫若和吳晗最開始盯上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結果考古隊費了半天勁,一直找不到長陵地宮的入口,所以他們把目光轉移到了定陵地宮,因為地宮有一處坍塌,而且這座地宮相對長陵小一些,所以他們覺得應該先用這個練練手,爾後積攢經驗了咱挖掘更大的長陵,於是乎,萬曆帝是名副其實的“躺槍”了。
就這樣,考古隊員在辛苦了幾個月後,在一塊指路石的指引下,摸索到了深達27米的定陵地宮金剛牆前,在人們興奮的歡呼後,地宮的大門敞開在了眼前,就這樣在地下沉睡了幾百年的萬曆及兩位皇后被挖掘了出來,在他們棺槨中及旁邊的陪葬箱內,出土了幾千件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從材質上分類,一類是帝后生前使用的金銀生活器皿,比如說金盤,金盆,金藥壺,各種金飾品,還有就是金冠等實用器物,一類是衣物絲織品但是這些大都損壞了,一類是陪葬用的冥器。
光說是無法提現皇帝奢靡的,下面筆者發幾張博物館中的定陵出土的硬貨,這些物件都是當年發掘後被送到首都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的真品,文首說讓大家不要把十三陵定陵博物館展品當真,就是因為這些“文物”都是複製品,真的不在哪裡的。
(此為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定陵出土的鳳冠,是皇后在典禮時候使用的)
(此為萬曆皇帝金冠,是萬曆皇帝用純金打造的)
(這個便是萬曆皇帝的畫像)
——這個是皇后的畫像
回覆列表
寧陵就是十三陵/簡單的說就是明萬曆之墓〈帝王稱陵〉守陵墓的發掘緣與老郭也就是郭沫諾多次的建議下開掘的/由於之前獸被盜過所以留下來的文物並不多/主要就是金銀器和玉器及CROWN和絲綢龍袍等等/也就是說少文物不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