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髮少年
-
2 # 明德尚行
我來回答。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這句話要做深刻的理解不容易。比如說上邊舉的兩個例子:老人做善事,整天喂野鵝,野鵝靠老漢的施捨為生,聚集的野鵝越來越多,野鵝竟然樂不思蜀忘記了南移,老漢死後,野鵝斷了生機,竟然餓死了幾百只。再就是森林野鹿的故事,捕殺了森林中的狼,反而不利於鹿的成長,後來竟引狼入室,鹿群才煥發了生機。
積德行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聖賢有“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的名言。好事雖小,我們要做。壞事雖小,我們不做。這是對的!咱們做善事,幫助人,接受恩惠的一方,就得到了好處。對於他們未必就是福音。比如說授人以魚,人家不用釣魚就能吃到魚,誰都願意吃到魚,可是形成了習慣,人家停止授魚,你就吃不到魚了,很有可能就要捱餓。要想不捱餓,幫助的人,就要授人以漁,讓他們學習釣魚的技能。技能掌握了,就會永遠有魚吃。
這個方法應用於教育孩子,是非常管用的!應用於時下的扶貧工作,也是非常管用的!
我們永遠要做善事,古人講究“窮的志氣富的德”,就是說窮人要有志氣,富人要有德。作為富人長輩幫助人的時候,注意施捨的副作用,不能好心做了壞事!教育孩子要培養生存的能力,扶貧工作要扶志氣!美華人的故事對咱們很有用,我們不妨引進吧!
-
3 # 飛騰之石
世上根本沒有好與壞、正與邪、善與惡之分。《道德經》明確的告訴我們:一陰一陽謂之道,陰和陽是=個獨立的又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所謂的好,也就設有壞。沒有正也就沒有邪,沒有善更談不上惡。如何區分善惡,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當你看到一隻貓捕到一隻鳥時,你的內心除了感嘆貓的靈敏,對小鳥也會出現一絲絲的憐憫。那麼貓要是捕捉到一隻老鼠呢?所以善惡自在心中存。
然而"心存善惡”只是在現實的世界裡,我們跳出現有的思維,站在另一個高度,來看待"心存善惡”會是什麼樣呢?佛教中的佛、菩薩,道教的真神,儒教的聖人、基督教的主,她們只有善心。而各教所言的惡魔、小人只有惡。從這一點來說就是:心分善惡。
我們即然知道心分善惡、善惡就是陰陽,就應該知道:陰陽互轉,善惡相交的屬性。所以佛說:善即是惡,惡即是善。
-
4 # 史記sj
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這句話理解起來非常不容易,
一般人最好不要用,這是針對上根之人來說的,
普通人,
還是需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最好。
上面題主舉野鵝的例子根本就是個例外事件,
比如喝水可能會嗆死,那就不需要喝水了嗎?
“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有善全誤。
這豈不變成了朱子的“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
根據西方的“蝴蝶效應”原理,
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 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如果這個理論要成立的話,
我們於生活中所做的任何事情,
都會引起兩種無法預料的結果,
善與惡。
就像往湖水中丟下一小塊石頭,從而激起一層層漣漪向周圍擴散開來。
你願意丟下一顆善或惡的石頭,看大家自己的選擇了。
-
5 # 大王不讓我尋山
何為小善?它為何變成大惡了?
比如我們經常在醫院旁邊或者路邊看到有人跪地乞討,出於同情心,我們會稍作施捨,這個“施捨”可以看做“小善”。然而過一段時間當我們路過同一地方時卻發現以前乞討的人還在乞討,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乞討者發現乞討是一門不用辛苦來錢快的生意,他們就不願意去透過正當的途徑來賺生活,他們變成了職業乞丐,這不僅是對施捨者的侮辱更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這難道不是大惡嗎?如此,我們的小善便促成了大惡。
何為大善?又怎會無情?舉例,比如有的父母為了讓學好鋼琴可能會很嚴格的限定孩子每天練習很久的時間甚至週末都不讓休息,這看起來很殘酷很無情,然而好處可能要等到孩子長大後才能體現出來,比如周杰倫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實際上是大愛大善,難道不是嗎?
-
6 # mimang830
看到“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這句話令我想起了《老子》中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一個人所認為的善其實便是這個人所認為的善,在於他人或許便是惡。在於自然界或許是更大的惡。
譬如有人生活艱難,另一人發善心施捨錢財。此人得到好處或許會因此得出論斷,不事生產單憑乞討便可。因此便日日乞討為生。他人見了亦會效仿,甚或會拐騙他人致使傷殘以博人同情而獲利。
譬如餓狼捕殺野兔,在人來說餓狼是為惡,便要行善,救兔。兔因此得活,而狼因此餓死。狼死兔無制衡,繁殖過度,啃食無節,便破壞了整個自然環境。
萬物皆為天地所屬,倘若天地有情忽發善心,不忍狼食兔,則狼必死。對於狼則是惡。狼死自然規律破壞了則是大惡。天若有情天亦老,老便是離死不遠了。所以天地不仁。
聖人心懷天下,倘若起了善心,對百姓有所偏頗,不能一碗水端平,定會引起百姓不滿,天下必然大亂。所以聖人不仁。
《莊子》中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陰符經》說:“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然而天地無情尚可。聖人畢竟是人,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所以《莊子》又說:“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譬如導致扶不扶問題出現的零六年的彭宇案。
佛家提倡眾生平等,眾生既然平等,對於狼與野兔來說,你若救了野兔便是對狼不平等,若是殺兔喂狼便是對兔不公。所以最好是兩步相幫,兔子若是跑得快活了命那是兔不該死。狼若是吃了兔那是狼該活。所以說: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世上且都自有其章法規則也就是自然規律,不是人所能左右,也不應該由人來左右。
總而言之,“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這句話是要依自然規律行事,而不是依個人心中好惡來對待一切。
回覆列表
理性行善無大惡,大善無情實有情!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是劉備臨終前遺詔告誡即將繼位的兒子劉禪:不要以為善小而不肯做,小的善事也要做,積小善而成大善。不要以為做錯一件小事情,可以原諒,須知積小惡就成大惡。
後人就拿劉備這“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來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和準則。那為什麼又有“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這句話呢?兩者豈不是互相沖突,我們到底要如何做呢?
其實這是沒有衝突的,行善積德是為人處世的準則,但行小善也要深思熟慮,不要一念之仁,順手而為不顧後果。正如題主所言,老人喂野鵝而行善,最後野鵝因老人的行善而死亡。美華人憐憫野鹿而除狼,最後害得幾乎野鹿滅族。世人買各種動物放生,不說不懂其法而致動物速死,更加因為買賣而帶來了更多的捕獵和殺戮。這就是因為不理性的行善而帶來“小善如大惡” 的嚴重後果。
天地執行,孕育萬物,各有其位,各自安生,天地就是大善。但天地卻以萬物為芻狗,對萬物沒有一絲感情,弱肉強食,優性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若有情天亦老,所以天地最是無情,也就是所謂“大善似無情”!
“小善如大惡” ,行善積德要得其法,要理性行善,莫要一念之仁,順手而為不顧後果,要不然行小善而成行小惡,積而成大惡。授人以魚也是行善,但也可能讓其不思進取,坐食山空最後餓死街頭。授人以漁,卻是生存生財之道,可遺澤後人。
“大善似無情” ,其實卻是有情,天地法則既成,獨立執行,不對萬物有喜惡。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新陳代謝,迴圈演變,不以意志而轉移。實是普惠萬物,使萬物得以傳承而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