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內亂,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公子糾的母親為魯華人,於是逃到魯國避難。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公孫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公子小白聽說後,便秘密從莒國回來。而魯華人聽說公孫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公子糾回國即位,並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在爭鬥中,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不緊不慢地送公子糾回國,六日方抵達。而這時小白已日夜兼程趕回齊國,被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
在鮑叔牙的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逐漸強盛起來。他先是與鄰國修好,先後歸還了以前侵佔魯國、衛國、燕國的土地,使他們分別成為自己南部、西部、北部的屏障。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後,他兩次聯合諸侯出兵,六次和諸侯會盟,史稱“九合諸侯”。當時,戎狄等部落不斷攻擊中原華夏各諸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出兵救援,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一匡天下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各諸侯國的擁護和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齊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內亂,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公子糾的母親為魯華人,於是逃到魯國避難。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公孫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公子小白聽說後,便秘密從莒國回來。而魯華人聽說公孫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公子糾回國即位,並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在爭鬥中,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不緊不慢地送公子糾回國,六日方抵達。而這時小白已日夜兼程趕回齊國,被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
在鮑叔牙的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逐漸強盛起來。他先是與鄰國修好,先後歸還了以前侵佔魯國、衛國、燕國的土地,使他們分別成為自己南部、西部、北部的屏障。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後,他兩次聯合諸侯出兵,六次和諸侯會盟,史稱“九合諸侯”。當時,戎狄等部落不斷攻擊中原華夏各諸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出兵救援,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一匡天下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各諸侯國的擁護和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