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5
回覆列表
  • 1 # 富剛牧業

    一、材料準備

    1,泡沫箱,沿內口邊頂要粘一圈玻璃膠帶,用來防止小秧子逃出去.泡沫箱頂口的外邊緣,也

    要用玻璃膠帶粘一圈,是用來防止害蟲爬進去.

    2,加溫加溼器材:

    a,熱水加熱法:有易散熱的熱水容器,如鋁製大號飯盒等.

    b,電加熱法:有溫控器,15-25w的白炙燈,遮光散熱罩,溫溼度計,噴霧器等.

    c,其它加熱法:如冬供暖或地熱等.

    3,篩後洗淨的黃沙或黑沙,細泥等.

    4,做窩用的竹筒或紙筒等.

    5,篩選出的蟋蟀蟲卵若干.

    二、選種配對

    人工繁殖蟋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體大、善斗的上品蟋蟀,所以挑選留種的雌、雄蟋蟀很重要。

    挑選雄蟲的要求應該都是將軍蟲,一般避免用鬥敗的蟋蟀留種。

    選擇雌性三尾應體大,產的卵也大,以後孵出的幼體個頭也大。三尾在早秋季節就要收養,此時三尾剛剛羽化,在野外交配次數不多,有些還是原雌。如果在中晚秋捕捉,三尾在野外已交配多次,大腹便便,腹內的種氣已經混雜,不能達到培育良種的要求。早秋捕得型大的三尾,也要精選出頭大、臉長、腮闊厚,鬥絲貫頂、項寬、體型豐厚、翅長、六爪白淨、肉身細潔、色不渾的,以供育種之用。同一三尾的初產卵孵出的後代,比以後產出的經產卵孵出的蟋蟀要體大且強壯.白蟲三尾也要選體大,頭大、臉長、腮闊厚,鬥絲貫頂、項寬、體型豐厚、翅長、六爪白淨、肉身細潔、色不渾的留種.

    留好了理想的雌雄良種,配對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配對的雌雄蟋蟀最好選用同色蟲.如頭色,鬥絲的顏色及蟲體顏色等要相同或相似,這樣 孵化出來的後代顏色比較純,便於精選定色.

    2,雌雄蟋蟀配種(結鈴)最好3~5次,這樣可以確保產出的卵完全受精.

    3,配種的雄蟋蟀一定要養到可以出鬥前後,最好在秋分節後進行正式配種,此時的蟋蟀是健壯時期.配種後所產的卵得到的後代也最強壯,種也純.

    4,白蟲卵可用成熟的白蟲二尾和白蟲三尾配對獲得.此為純白蟲卵,經驗得知多代後的純白蟲卵孵化出的白蟲個體大,但鬥性有隨代數增加而遞減的趨勢.

    5,秋蟲白蟲雜交卵,大體上孵化出的白蟲個體居中,鬥性也同樣.

    人工孵化的蟋蟀簡稱為:白蟲,自然界裡一年在秋天發生一次的蟋蟀,稱:秋蟋.白蟲與自然孕育出來的秋蟋在遺傳的特性上是一致的.這遺傳可分為二種:肌體遺傳和行為遺傳.

    一,肌體遺傳:生物體雌雄交配後,雌雄各把自己的遺傳基因傳給其後代.後代把其父母輩的各種特性顯現出來的,叫顯性遺傳;而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把父母輩的各種特性顯現出來的,叫:隱性遺傳.在人工孵化的白蟲中,這種隱性遺傳是很普遍的,頭大項闊,牙大腿長的雌雄蟋蟀交配後產出來的卵,經人工孵化孕育為成蟲時,那些優良特性卻都不見了,只見所孵化出的白蟲小頭小腦,牙齒細小,竟鬥力幾乎為零了.糾其原因,可羅列出以下幾種.

    (1)土壤因素,在自然界的土壤中存在著蟋蟀生長所需要的豐富的礦物質,能滿足小秧子生長之需.

    (2)食物因素,自然界裡生長著的各種植物和根莖,有益菌種(稱:益生菌),各種小蟲,夜露水分都給小秧子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3)竟爭因素,小秧子在生長中有同類的竟爭和與天敵的竟爭.同類竟爭中強者生存,弱者淘汰.而在與天敵的竟爭中,被消滅的都是體弱多病的小秧子,而體壯器強的小秧子能在與天敵的殘酷竟爭中存活下來.自然的選擇與淘汰造就了強者,使它們留在了秋天的曠野裡高唱起生命的戰歌.

    (4)選擇因素,動物的器官和功能有著一個遺傳規律:用則進廢則退!在自然界裡小秧子的天敵很多,與天敵的博殺中小秧子很自然地會使用起它那對天生的大牙,一次一次地使用,牙齒就會朝著某一方面特化.另外在自然界中,蟋蟀的食物有礦物質,有機物,有益菌等,其中不可避免地會有粗硬的食物,小秧子在每天的咀嚼進食過程中,不斷地在對它的牙齒進行著厲練,使其強壯.

    (5)溫溼度因素,在自然界裡,早晚晝夜溫度差異極大,溼度乾乾溼溼起伏變化,對蟲體刺激很大,能引起蟲體內在的機理產生變化,從而強化了蟲體對外界的抵抗能力,自然蟲的竟鬥能力也同時增強了.

    以上這些因素在人工孵化白蟲時是非常欠缺的,或是很難做到的.

    二,行為遺傳: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段國外昆蟲學家做過的試驗:為了驗證昆蟲有行為遺傳,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套方案,準備了二組對照組的同類昆蟲,一組昆蟲每天對它們進行一次短暫的弱電擊,並同時打上閃光;另一組不做任何刺激.受到弱電擊的昆蟲,渾身抽搐,僵硬板直,等緩過勁來,立刻逃到暗處隱蔽躲藏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弱電擊和閃光刺激,這些昆蟲形成了條件反射,在不用弱電擊而只用閃光單一刺精彩況下,這些昆蟲也會表現出如同受到弱電擊時一樣的反應:渾身抽搐,僵硬板直!稍後立刻逃到暗處隱蔽躲藏.而另一對照組昆蟲因沒有受到任何刺激,在打閃光時沒有任何反應!

    這二組昆蟲的後代又分別用人工孵化為成蟲,正式的昆蟲行為遺傳驗證實驗這時開始了:受到弱電擊加閃光組的後代,在只用閃光刺激的情況下,表現出與上一輩受到弱電擊加閃光時一樣的反應,渾身抽搐,僵硬板直!稍後立刻逃到暗處隱蔽躲藏;對照組與上一輩一樣,沒有任何的反應!

    遭受弱電擊者的後代沒有經歷它上一代的任何刺激,卻會有上一代被弱電擊時的反應,這行為被遺傳了!這行為被遺傳的深層次原因是:某一種生物為了繁衍後代,使種群延續,會把它在遭受到傷害時的反應行為,遺傳給它的下一代.當下一代在將要遭受到同樣的傷害時能及時做出應急反應,減少肌體被傷害的機會,提高生存的機率,使這類生物種群能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

    其實這樣類似的說法,在中國早就有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前半句話說的是肌體遺傳,後半句話講的就是行為遺傳!說明中國勞動人民早就觀察到了生物有:肌體遺傳和行為遺傳!並對此做了精確的描述.

    在孵化白蟲時,行為遺傳被髮揮到了極致.根據觀察分析,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空間因素,秋蟲在廣闊的田野裡自由自在地生活,無拘無束,野性十足!並把這些行為遺傳給了下一代.用秋蟲卵孵化第一代白蟲,它因遺傳了上一代的行為模式,極不適應在狹小的孵化箱裡生活.表現出來的是小秧子傷殘很多.我觀察到用秋蟲卵孵化第一代白蟲,小秧子的獨腿較多,禿尾多,齡期短,成蟲早,個體小.但它的生活行為會遺傳給它的下一代,它的下一代比它更能適應孵化箱的生活環境.

    (2)群體因素,大家都知道,一隻凶頭好蟋蟀,如果在同一只養盆裡,再放進幾隻雄蟋蟀,經過一段時間後,那它不會再是一隻好戰能斗的凶頭了,而是一隻溫和謙讓的蟋蟀!它學會了與眾多的蟋蟀和平共處,從而減少它過多地無謂消耗體力和意外的傷殘,增加了存活下去的機率!在行為模式上它現在是強化了與它蟲和平共處的行為,減弱了過去凶悍好鬥的行為.這時它再與三尾交配產出來的卵,就會把它強化後的行為遺傳給它的下一代,使它們更能適應孵化箱的生活.

    (3)多代遺傳因素,隨著所孵化的白蟲代數增多,強化後的與它蟲和平共處的行為模式不斷地被強化遺傳,白蟲一代比一代竟鬥力在減弱,而適應力在不斷地增強,就形成了白蟲隨代數增多,體Grand SantaFe孵越大,而鬥性越孵越弱的局面.

    秋蟲卵和白蟲卵現在的區別

    秋蟲卵飽滿,粗大,色潤黃,長度略長,外殼較硬;

    白蟲卵徑窄,細小,色透明.長度略短,外殼較軟!

    這種差別是在收集蟲卵時偶爾發覺的.以後白蟲卵的情況會怎樣變化不得而知.

    這是秋蟋卵和白蟲卵的對比照!左邊的是秋蟋卵,右邊的是白蟲卵.可以明顯地看到二者的差距.

    秋蟋卵是2007年10月收集的秋蟋卵,放在冰箱裡至今已冷藏了五個月.三顆秋蟋卵是任意拿出來的.

    白蟲卵是2008年2月收集的白蟲卵,三顆白蟲卵也是任意拿來作對比的.

    二者蟲卵的色澤因時間久了,已有微小的變化,已不是最初的色澤了.

    二者蟲卵的這種差別,也許就是現今秋蟋與白蟲的原始區別,或者說是根本的區別吧?!可能從提高白蟲三尾的體質,產出卵長,粗大,殼厚,飽滿的白蟲卵,使白蟲的先天得到增強,是提高白蟲竟鬥力的根本所在!從這方面著手改進,可能是一條出路吧?!

    孵化白蟲:三尾是第一要緊的!二尾是第二要緊的!最好能選山東的大蓋母!

    中國有一句話:爹挫挫一個,娘挫挫一窩!說的是:父本不高的,他的後代至少有一個是不高大的,而其他的後代可能就是高大的.母本不高的,她的後代沒有一個是高大的!

    三,卵的取存

    準備好多隻專用的產卵器具,最簡單的用蟋蟀盆也可以的,供結鈴後的三尾產卵,並做好記錄分別是哪些品種的蟋蟀卵,便於以後分類孵化.卵床可取黃砂適量洗淨,再用開水燙過消毒,晾乾後使用.但不能太乾,目測有溼度為佳,不能過溼,可用震動後不出沙體液化法來測試乾溼度.一般一頭雌蟋雌一生中產卵可在200-1000粒之間,由於各種因素雄秧子易夭折,所以孵出的若蟲中雄性的約佔三分之一,其餘都是雌性.而若蟲要養到四齡以上才能辨出雌雄.

    摘抄書上的一文:如要孵化出來的二尾多,可把三尾產出的卵用細篩子篩出,在放大鏡下觀察,可以發現卵的形狀略有不同.一種卵的形狀兩頭比較尖,而且數量不多;另一種卵兩頭比較圓,比前一種卵略短略?數量遠比兩頭略尖的卵為多.實踐證明兩頭尖的卵多數是雄蟲,而兩頭略尖的短、略粗的卵多數是雌蟲.如要孵化出的雄蟲多,可在孵育前將前一種卵挑出,專用於孵育雄白蟲.但不管是選雌性卵還是雄性卵,一定要選卵粒飽滿,色澤勻均,卵粒大,長約在2毫米以上的.

    而根據我對白蟲三尾的研究,得出來的結果是:上述說法可能存在著誤區.

    蟲卵在三尾肚腹內排列方式,通過解剖可以看到滿肚的蟲卵,像蘇式圓匝彈倉的衝鋒搶一樣,卵密密地一圈一圈整齊地排列著,如腰箍般共有四大圈.中間蟲卵的二端都與其它蟲卵的頭端互相對頂著,它二頭端的幾何形狀是由所相處的,與之對頂著的其它蟲卵之間相互位置所決定的,由於受到擠壓靠中間的蟲卵二端都較尖,而排在最外圈卵的外頭端是對著肚腹內的內臟,沒有其它蟲卵對它們的外形進行擠壓,故這二圈蟲卵外頭端較粗圓.而整個肚腹內的蟲卵這種頭端較圓的蟲卵比例約佔一半.蟲卵的外形是由它在肚腹內的具體位置所決定的.也就是說按蟲卵的外形說蟲卵是雄的多或雌的多,有點牽強!

    孵化白蟲我的經驗是:只對三尾和二尾進行選擇,不對蟲卵進行篩選.把所選的三尾和二尾交配後產出的蟲卵全部收集起來,加溫孵化,在能辨別出秧子是三尾和二尾時,分箱!

    二尾和三尾的初產卵,在孵化白蟲時容易孵化出個體較大的成蟲來,以後產的經產卵,孵化的效果就差一點了,成蟲的個體也不易養大.初產卵易早出小秧子,經產卵小秧子孵出的時間就相對來說要晚許多. 卵床裡的卵要及時篩出,選出.如所選出的卵一時不去孵化的,可與一定量的沙混合,裝入大口玻璃瓶內,給足溼度,封閉瓶口,防止乾燥,置於冰箱冷藏室內儲存,等需要時拿出回暖一天後再加溫加溼孵化.蟲卵儲存期內一定要注意溼度變化,冰箱有吸溼的作用,沙一干蟲卵就會死亡.冷藏過的蟲卵孵化率會有所降低,但孵化出的白蟲鬥性會增加.注意千萬別把卵放到冷凍室裡,溫度過低蟲卵也會凍死的.

    透露網友告知的天津份房蟲卵孵化前期的處理方法:

    在秋天10月份,選色純,體大的白蟲三尾的留種,卵在2度26天儲存,30度左右預熱10天,再放到15度環境裡2小時,然後再加溫進行孵化.

    四孵卵時期

    在所選用的泡沫箱底部鋪襯一層約一寸厚的細沙,經驗告訴我們如鋪襯細泥的話,在高溫高溼的環境裡容易發黴,而且在過飽和溼度狀態下,細泥會形成粘稠的泥漿狀,小秧子會被它粘住六爪形成爪尖結泥球,最嚴重的後果是小秧子被粘住不能動而死亡.用細泥不及用細沙的好.孵化白蟲用的卵床可用黃沙,黑沙,細泥等分別做成不同顏色的卵床,這樣做的意義在後面說明.再在細沙表面上把選出的蟲卵均勻地鋪開,最後在蟲卵上鋪約1-2毫米厚的細沙.這層沙不能過厚,不然孵化出的小秧子不易鑽出沙層而死亡,而如不鋪這層沙,蟲卵直接暴露在熱氣的烘烤下會燙死的.一隻長80*寬50*高60釐米的有蓋泡沫箱,大約可孵化300-500只蟋蟀(雌雄都算在內). 不管是用熱水或電熱器加熱,都要有一個架子,把熱源與細沙層隔離開來.最簡單的是用一隻倒扣的蟋蟀盆做架子.加熱器擱置在其上即可.如用白炙燈加熱的,要給燈外罩一個多層的遮光散熱罩,把光遮蔽起來方可. 孵卵的沙層之上要多放一些給小蟋蟀做窩用的紙筒或竹筒,不過經驗得出紙筒比竹筒好,竹筒易發黴,而紙桶不易出現這個問題. 用熱水加熱可不用去補充溼度,把熱水容器的蓋子卸開一條縫,讓熱氣散發出來就能達到給溼的目的;而用電加熱器的,要隨時觀察溫溼度表的資料,如溼度低於65%時,要及時給泡沫箱內用噴霧器噴水霧,增加箱內溼度.

    蟋蟀卵人工孵化時的溫度要控制在:20-25度之間,或:25-30度之間.溼度控制在:65%-75%之間.

    出蟲期約20-30天左右;選擇溫度高的孵蟲方法,出蟲期要比溫度低的方法少一些天數.高溫高溼能略略縮短蟋蟀卵孵化出小秧子的時間,但不會很多.

    我知道的蟋蟀卵孵化出小秧子的最短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天!

    這裡有必要把蟋蟀卵從開始加溫到孵化出小秧子的時間過程說一說.

    蟋蟀卵的孵化有二種情況:

    一,完整孵化時間---休眠期蟋蟀卵的孵化

    秋天蟋蟀卵從三尾肚腹中產出開始,到明年五月之間因溫度溼度等自然因素,蟋蟀卵是處於休眠狀態,即:休眠期!這是蟋蟀在長期的野外生活條件下自然形成的生長規律,目的是對蟋蟀卵及後代的保護.處於休眠期的蟋蟀卵因新陳代謝低及幾丁質外殼和泥土的保護,大量的蟋蟀卵能抵抗住這段時期的嚴酷的自然環境對蟋蟀卵的傷害,如果這時候不是蟲卵而是蛻變出來的小秧子的話,那後果就不妙了,小秧子絕大部分會死去,只有極少量的秧子能渡過嚴冬活到明年.蟋蟀卵在明年的五六月時,因自然界最低溫度在15度以上溼度在75%以上,開始自然進行孵化,到小秧子出殼所花時間約30天左右.這段時間是不會縮短的!

    對處於休眠期的蟋蟀卵人工加溫加溼進行孵化,所花時間也是30天左右.

    二,不完整孵化時間---孵化期蟋蟀卵的孵化

    如果在六月份以後,蟋蟀卵已經自然孵化了一段時間;或者一部分蟋蟀卵已經蛻化出小秧子一部分蟋蟀卵還未蛻變,而把未蛻變的蟋蟀卵收集起來冷藏的;再或者對休眠期的蟋蟀卵進行人工孵化了一段時期,又因各種原因不再加溫加溼進行孵化而冷藏儲存的.以後再對這些已經孵化過但未育出小秧子的蟋蟀卵進行人工孵化,所花時間就會大大縮短,這就是不完整孵化時間---處於孵化期蟋蟀卵的孵化,所需孵化時間視原來孵化過的時間而定,原來孵化過的時間越長,再一次孵化需要的時間就越短!也就是30天減去原有的孵化時間後的剩餘孵化時間了.

    2012年6月2日,在閘北小洪家,網友給了我一盆蟋蟀卵,要我不要開啟,說裡面已經出小秧子了.回家後在臉盆裡開啟盆蓋,挑出約近五十隻小秧子,進行孵化白蟲.未出小秧子的蟋蟀卵收集起來放入冰箱冷藏,到同年9月9日晚加溫加溼進行孵化,9月13日看見大量的小秧子出土了,所花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天!

    所以大家可以把要孵化的蟋蟀卵先進行一段時間的加溫加溼孵化,未出小秧子前把它們收集起來放入冰箱冷藏,等以後再要對它們進行孵化時,可以縮短很多等待蛻出小秧子的時間.

    但對要長期儲存的蟋蟀卵不能這樣做!所以在養蟋蟀時,對選出來長期留種的好蟋蟀蟲卵應早日收集起來放入冰箱內冷藏.

    短時期內就要孵化白蟲的蟋蟀卵可以這樣去做.

    五,孵育若蟲

    自小秧子出殼後,就要加食餵養蟋蟀的若蟲.次數一天二次,投食量視若蟲多少而定,如用熱水加溫的,同時可更換已冷卻的熱水;用電熱器加溫的,要看溼度如何,決定噴霧與否.飼料放置的地點要固定放在養箱的四隻角落旁,蟋蟀會養成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取食的習慣.多放幾處能使小蟋蟀不因食物過少而發生打鬥.若蟲在四齡前時千萬不要放水盂,不然會淹死嫩小的若蟲的.若蟲四齡後可加水盂或不加水盂,不加水盂的話飼料中水份要多一些.放入新食時要取出剩餘的舊食,勿使養箱內發生黴變現象.飼料以玉米粉,小米粉為主,輔助新增大江雞飼料或小雞飼料(在花鳥市場的鳥食攤有賣的,沒有大江牌的,也可用其它牌子的小雞飼料),因其含有激素,能促使蟋蟀個體長大.用水把它們調合成厚漿糊狀,挖取一小勺放在青菜葉子上,菜葉與飼料一起平放在養箱的固定地方,供若蟲食用.

    飼料配比:

    一份葷腥飼料(蝦肉,蟹肉,蛋,肝粉,血粉等).葷腥飼料是每頓都放還是隔頓或隔一段時間再放,看個人喜好或蟲情而定.

    一份果蔬食物.

    二份大江雞飼料,

    六份玉米粉小米粉.

    轉一文網友"小狐狸"的迴文:裡面有關食物和喂法及孵養方法與選雌的內容非常好,可作參考!

    "您好,和您一樣也是蟋蟀發燒友,看您的帖很喜歡,其中有一些和天津暖房不一樣的地方,飼料和子粒,斤:黃豆100,玉米麵30,黑豆5,綠豆5,紅豆5,高粱5,糙米5。羊肝,白鰱魚,小河蝦,三種動物性飼料佔二成每天換,小秧子剛出放在暖房架子最高處,30度多,隨個體成長向下放,一般架子3~4層,最底層也有25度,幾家暖房都一樣,他們留子的三尾大的嚇人。"

    解釋一下天津份房的做法:

    一,飼料配方:黃豆100,玉米粉30,黑豆5,綠豆5,紅豆5,高梁5,糙米5.(羊肝,白鰱魚,小河蝦)2.

    二,餵養方法:各種豆類,雜糧磨成粉,按比例混合均勻,煮熟,與動物性飼料羊肝粉,白鰱魚,小河蝦粉三者選一燒熟後拌勻.喂之!動物性飼料一天喂一種,三天內輪換一遍!

    三,孵化要點:小秧子剛蛻出殼時,要放在暖房架子最高處,那裡溫度有30多度.隨著個體長大逐層下移.一般架子3~4層,最底層的溫度也有25度.

    四,選雌重點:留種的三尾要選色純,體格超大的三尾,來保證孵化的蟋蟀後代色絡,體格達標!

    小秧子在剛出殼時置於高溫處孵化,這就像人的嬰兒剛出生時放在暖箱裡一樣,使其在生長的最初時期就能得到良好的發育,為以後秧子生長壯大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我試過,剛出殼的小秧子沒長足,以後再加溫加食,想促使小秧子長成大體格的蟋蟀是不可能的!小秧子最初階段的溫溼度是非常重要的,,高溫高溼是關鍵!

    食料要煮熟,特別是玉米,小米,要煮得粉狀顆粒完全糊化,小雞飼料要用水浸泡軟化後搗爛,所有的飼料配齊後滴入一滴激素藥水,拌和均勻,儲存在冰箱內待用.可配製一~三天的食料.

    關於秧子長成蟋蟀後,牙齒大小問題,與食物是否有關?

    我說一個事件供參考:一次,一位蟲友把許多蟲卵一分為二,一半給了一位孵化白蟲的份家,一半給了另一位孵化白蟲的份家.可等蟲份出來後,大小沒問題,都差不多大,可就是牙齒有區別,一家份的特別大,而另一家份的就是小!可見,蟲的牙齒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但與後天的孵化關係更大!孵化的溫溼度控制,食物種類與配方,餵養食物的顆粒大小及乾溼度,食物新增劑,換餵食物的次數,舊食的留存時間長短,等等,這些俗稱的孵化時的手勢,決定了所孵化出來的成蟲許多關鍵問題!

    根據生物運動器官功能進化:用則進,廢則退!的規律,生物的某個器官不斷使用,就會進化和特化.蟋蟀的牙也一樣,從小時候就讓它不斷地強化,到秧子成蟲後,它的牙會比沒有經過強化的秧子的牙要強大.強化的方法可用乾硬的食物讓小秧子啃食,一來會強化牙肌,二來可使牙齒強大.

    我孵化白蟲時,發覺四齡以後的秧子會啃食泡沫箱的箱壁,是那些長大了一點的秧子沒食物吃嗎?!應該不是,因為我每天要放二頓食物,在放第二頓食物時,發現第一頓的食物剩餘了許多!

    猜想:

    一是長大後的秧子某些微量元素可能缺乏了?!食物中已不夠它們吸收了?!

    二是長大了的秧子也要磨牙?!練練牙口?!不得而知.

    可用冷開水,或清潔無汙染的自然水,人工制的礦化水和瓶裝水別用! 水裡可用避孕藥化開後備用,在拌飼料時把此約水加進去調和.它也是激素,能刺激秧子蟲體長大.養黃蟮的就是用它來使黃蟮長得又快又大的.如再放一些能增加肌肉力量的激素藥:甾體類固醇及其它類似運動員用的激素藥等,一種成分一粒,都投入一瓶水中,配成一瓶激素藥的混合水,那效果就更佳了.在調食物時把藥水滴一小滴進去即可.

    書上說若蟲養到七齡時,大多開始蛻化為成蟲.實際在孵化白蟲時發覺蟋蟀若蟲要蛻化為成蟲,約要經過一十三蛻左右.不知書上的說法是怎樣得出來的.也不知蟋蟀在人工孵化的狀態下,是否會改變它的生物規律,由書上的七蛻變為一十三蛻了?!在若蟲蛻變為成蟲時,就要把成蟲捉出分盆餵養了.過晚起蟲會發生這種情況:二三尾碰頭就帖蛉,二尾會因剛出殼體弱就交尾而死亡.這個時間要掌握好.也可以在能辨別出二尾和三尾時,把二尾若蟲捉出單養,就如同養秋蟲那樣.這樣養大的秧子個體更易孵化的大!(但有人說:單養不會比群養大!我因沒比較過,只是在孵化過程中自我感覺單養大一些.)

    六,孵化溫溼度

    孵化的溫溼度其實有三種模式.

    1,恆高溫模式;即孵化時的溫度控制在25-30度之間,這種模式容易孵化出體格較大的成蟲.因 溫度高,蟋蟀新陳代謝快,食量大,吸收的多,故蟲體易大.

    2,恆中溫模式;即孵化溫度控制在20-25度之間.

    3,大溫差法:可用溫控器調節或熱水加溫方式辦到,孵化溫度在15~40之間.而用熱水加溫這種模式孵化的溫度變化極大,溼度較高,優點是加溫加溼的費用低,簡單易行.但孵化出來的成蟲個體不及恆高溫模式大.然而因其溫度變化與早秋自然環境最為接近,並且有冷熱溫度的刺激,能激發出蟲的鬥性.就鬥性而言,這種模式孵化出來的蟲鬥性較高.

    三種溫度的孵化模式相比,恆中溫模式各項資料都居中.

    區別:

    買來的一些白蟲有時在氣溫低時,如15度左右,還十分活絡;而有時買來的一些白蟲在同樣的氣溫下,卻木瞪瞪的,呈現受冷凍僵狀態,弄不好還會凍死.它們實質上就是低溫孵化和高溫孵化所造成的.孵化時常期餵養溫度及蛻殼時的氣溫是造成這種後果的直接原因.

    以15~20度低溫孵化的白蟲,在13~15度的低溫時,仍很活絡;而在高溫如30度及以上時,會受不了,也會出現木瞪瞪的狀態,這就像大伏天人中暑似的感覺;而以25~30度高溫孵化出來的白蟲,在15度及以下時,即會出現受凍現象.

    冬季購買白蟲時,千萬不要誤認為那些動態活絡的白蟲是底板好,而把它們作為大將委以重任!其實在溫度20~25度區間內,通常情況下二類白蟲一般性的竟鬥能力是差不多的!特殊情況例外,如多吃它蟲的皮蛻等.在20~25度氣溫之間,二類白蟲都能很好地活著和竟鬥.所以白蟲最適宜的溫度是在20~25度區間內.

    七,孵化環境

    孵蟲泡沫箱內的色彩環境對所孵化的蟲也有輕微的影響.深黑色品種蟲的後代,孵蟲時最好選用黑色或灰色的材料,如黑沙或黑色細泥等;淡色品種蟲的後代,孵蟲時最好選用淡色或淺色的材料,如黃沙,白沙或黃泥等.做窩的材料也一樣.這樣做的目的是有利於蟲色的配正.蟋蟀是經過四億多年進化而來的生靈,它繼承和遺傳了要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生物特性.目的是為了躲避天敵,提高生存的機率.曾有人在出產煤碳的地裡捉蟋蟀,出土的蟋蟀幾乎個個都是真黑,真青.我們不妨利用蟋蟀的這個生物特性,來提高我們孵出蟋蟀的蟲色配正程度.飼料的顏色,色素新增劑,植物的營養素如花青素,胡羅卜素等也對蟋蟀的體色也有影響.

    八,注意事項

    孵蟲掌握:一要有窩,二要有食,三要安靜,四要避光,五供給熱量等原則.

    經驗得知孵化個體大的蟋蟀,熱量的供給是一個關鍵.孵化白蟲有一句話說的好:孵大蟲要高溫,孵強蟲要溫差!溫差的理解應是一天內在大部分時間段保持高溫,有一小段時間逐漸降溫有10-15度的差距,但最低溫度不能低於15度以下,然後再升溫至常高溫.周而復始,迴圈往復.

    強調一點:這裡提到孵強蟲要溫差,這溫差是指從秧子開始,也就是從幼蟲開始!而卵在孵化為秧子以前要保持高溫高溼,促使卵儘快蛻變為秧子即幼蟲!據我所知卵孵化為小秧子所化時間最短的是一星期(7天!),長的要35天!一般人總是願意早點把卵孵化為小秧子的!從卵孵化為小秧子這段時間長短對以後的成蟲的鬥性影響不大.

    至於對卵的溫差處理,應是在卵的儲存期裡進行,如上面說到的那瓶(有照片)07年的秋蟲卵,正放在冰箱裡進行低溫處理,不過蟲卵不能放進冷凍箱裡,應放在冷藏格里,那裡溫度不應低於-0.5度以下!極限最低溫度不能低於如山東最冷時溫度以下!

    孵蟲時做窩的紙筒等物品不要隨意地去翻動,一但翻動過,蟲就要發生重新爭窩而打鬥的行為,極易給蟲造成不必要的傷殘.一般蟲都有自己固定的窩及領地,它蟲一但走錯路靠近時,窩裡的蟲須抖一抖,叫幾聲,走錯路的蟲會別頭走掉,不會發生爭鬥事件.就是有爭鬥,佔窩的蟲底氣足,走錯路的蟲底氣虛,嘴一碰彈開後,走錯路的蟲也就走了,不會像在鬥柵內那樣拼死相鬥的.

    多翻動也會造成小秧子生活規律紊亂,翻箱太過頻繁,會影響到秧子蟲的生長,使秧子蟲受驚,情況嚴重的更會使所孵化的秧子蟲損失很大,直接後果就是成蟲少了和成蟲小了!

    泡沫箱頂口的外邊緣,也要用玻璃膠帶粘一圈,是用來防止害蟲爬進去,不至於到頭來養肥了幾條無用的害蟲.

    經驗得知:三尾總是先蛻變出來,二尾要延後許多天才會蛻變為成蟲.由於蟋蟀的天性,成蟲就要帖蛉,而在同一個暖箱裡三尾早已成熟,剛蛻變的二尾由於體弱,一帖蛉就會死亡,所以要在能分辨出二三尾時,把秧子分箱孵化為好!分箱後的秧子,在蛻變為蟋蟀一個星期左右起蟲最佳!或者不分箱混合孵化.一旦有成蟲蛻變出來就要及時捉出,單獨餵養.剛蛻變的成蟲機體較弱,這時就入盆單養,不易養足!另外此法就是要多費心思觀察,不然一條滿意的二尾,因沒及時起出,帖蛉而死,那是非常可惜的事!

    孵化白蟲還要注意:

    一,病菌害.

    1,吃剩的舊食,要及時取出.時間長了在孵化箱裡極易發生黴變,對小秧子不利.

    2,孵化用的材料,如泥土,做的窩,使用的時間長了,小秧子拉屎撒尿都在上面,在高溫高溼的環境內,也極易滋生病菌,影響到小秧子的正常生長,甚至死亡.孵化一箱白蟲後要處理後再能回用.如:洗,煮,晒!

    3,孵化白蟲的孵房,要定時用石灰水刷牆消毒,或孵化一年就更換孵房.據說天津人孵化白蟲就是一年換一次(當然是借的房子)

    二,天敵害.

    三,儘量少用或不用泥土之類難以消毒的孵化材料,或者用泥土孵化蟲卵,等孵出小秧子後再捉出放入不用泥土的孵化養殖箱裡進行養殖.養殖箱是隻有泡沫箱和窩二種東西組成.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小病蟲害!

    給小秧子吃的飼料要拌的像厚漿糊,表面要幹,不能太溼,不然小秧子會淹死在裡面的.

  • 2 # 王哥專輯

    蛋白蟲是線蟲,細長、無關節,蛋白蟲的體型較小,雌雄同型,不好分辨。,水族飼養中,不論是飼養龍魚,蛋白蟲的爆發往往都會給飼主帶來困擾,觀賞度大幅降低,對缸中的魚只有害,都讓人焦躁不安,蛋白蟲的身體外部被一層角質層包裹,導致蛋白蟲要依附在其它物體上才可以生存,飼主可看到缸壁內有大量蛋白蟲,加之蛋白蟲爆發速度驚人,如果沒有及時清理魚只糞便和餌料殘渣、長期沒有更換或清洗濾棉,也會造成蛋白蟲大量爆發,濾棉上的各種殘渣為蛋白蟲提供了滋生條件和營養,水體流經濾棉,就會把蛋白蟲帶入缸中汙染水體,蟲體會粘附在魚體身上,輕微會導致龍魚蹭缸、厭食、縮鰭等症狀,從而引發更多龍魚疾病。

  • 3 # 壯鄉小李哥

    用中美史克腸蟲清(2.5元/2片),千萬別過量了,1米的缸放一片或一片半(或者200l水),手捏住放在缸的出水口處讓自然溶解成細小顆粒流入水中。次日,蛋白蟲應該全消滅了,剩下的2-5天裡,每天換水1/4或1/5來稀釋藥力。下藥前,把所有過濾棉清洗,開水過燙,困水降溫後放回過濾槽。此方法最快的解決蛋白蟲方法,我剛搞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推薦的宿舍神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