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棄常則妖興
-
2 # 槓精大叔
孔子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孔子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天子同步,而不僅僅是遵守規矩啊。。孔子曰,非禮勿動,非禮勿視。。
-
3 # 良究然
先直接說結論,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超理性,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那種理性,對交易的指導意義體現在,情感的正確性,慾望的正確性,以及思維的正確性上。
1.先說從心的意思,心是指人的情感,從心的意思就是跟隨自己的情感,可能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跟隨自己的情感是一種很容易的事情,那你是否考慮過你的情感使用的是否正確?因為情感本身就是一種非理性的存在,可以作為我們行動背後的初衷,但不能在行動的時候來干擾我們的理性思維!會導致我們的判斷不夠客觀,從而把事情做失敗!
2.再說所欲,所欲 顧名思義就是滿足自身的慾望,滿足自身的慾望是每個人天生的本能,但是如何實現滿足自己的慾望,卻是每個人都渴望達到的境界,可以這樣說,滿足慾望絕對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用錯誤的方式去滿足慾望,導致的結果就是滿足不了慾望。
3.再說不逾矩,所謂不逾矩就是不違反規則,不犯法,不犯錯,這句話講就是把事情做正確。
4.現在結合來講,從心是一種非理性,非理性很有可能導致我們做事判斷出問題,從而結果也會出問題,所欲是滿足自身慾望,人的慾望具有無限變大,無法填滿的特性,非理性的填充自己的慾望,會導致貪婪,而貪婪是失敗的誘因。
5.那麼問題來了,前面兩個,從心所欲都並不好駕馭,怎麼在此基礎上還能做到不逾矩?這時候我們引入心理學的一個概念。
就是理性的劃分,理性代表著客觀正確判斷,我們人的理性當中可以劃分為:
前理性:此時期是嬰兒還未學會理性思考的階段
理性:人學會的邏輯理性思考的階段
超理性:不需要自我頭腦意識的思考,直接判斷正確與否,這就是老子說的無為,無為就是無意識而為之,現代人叫條件反射,習慣的慣性。
簡言之就是孔子把做正確的事,練成了習慣行為,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慾望依然能夠做到正確,而這也是人類最高的境界。孔子到了70歲才做到。
交易當中我們要警惕自己的情感慾望,是否在干擾自己的理性,自己的理性當中是否摻雜著情感與貪婪?倒不是說情感有問題不好,是因為情感是作為人的一種美好的初心,是我們做事的動機,而不是讓情感參與到我們做事當中來,要想把事情做到正確,就要有理性的判斷和持久的行動。
-
4 # 左右有序
我認為從總體講孔子這話是正確的、普適的。人不是普通生物(孟子講人異於禽獸,《易經》講人是萬物之靈),人的重點特點是具有社會性,有價值判斷能力與選擇,選擇的心理驅動便是欲。人之慾除溫飽及生育等生理方面當然還有更多、更重要的其它方面,如物質利益、情感需要及精神追求等,此正所謂”人各有志”、”各取所需”等,因而應有必有差別,不可能也不需強行劃一,這就是”從心所欲”,不然的話哪還有林林總總、眾生芸芸、萬紫千紅的大千世界?哪還有人的能動性發揮?哪還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但欲之起,欲之發,欲之擴亦不能如出林的猛獸、爆發的洪水,完全任其自然,所以孔子說的是”從心所欲”,而不是”遂心所欲”。”從”者乃指”欲”發起是應有所遵循的,依孔子思想,這個遵循,這個原點應該是仁、禮、義等道,這限制自然現在看來確是有些太嚴格,太死板,因為還應有現代社會所需的人的自我解放,人的全面發展等,但不論怎樣,還是應有較為利己、利人、利社會的慾望出發點的。而有此,便有了下半句的”不逾軌”。”軌”是什麼?孔子自然有他思想學說及其它政治道德觀的特定要求,這些要求不一定全對,有的甚至有損人性本質及社會發展,應予揚棄。但不管怎麼說,我認為都應有個節制,有個底線的。猛虎出山了,就應有個疏散、導引、防範措施,使其不傷人毀舍;洪水爆發了,就應有抗災減災以及事後的興修水利等措施。人類社會的治理更是這些,不能誰欲殺人就任其殺,誰欲欺人騙人就任逞,必須有社會德治、法治、禮治等各種方面不可逾的”矩”。談到”交易”,這更具有社會性,更一已之”我”的事。交易起碼應有買賣兩方,你若只想”從己之心所欲”(獲最多最大利益),而絲毫不作換位考慮,絲毫無有誠信觀念,全不考慮國法行規,這”交易”能成嗎?即使有時偶然冒險成功了,能持之以恆嗎?
文中多有漏字、增字,請諒。
-
5 # 詩驀詩書畫
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顯然不是理性說辭。所謂的“從心所欲”是指,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為所欲為的意思。“不逾矩”是指合理、合規、合法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一個為所欲為的人還能合乎常理,這顯然自相矛盾,不合邏輯。從人性出發點來說,無論多大歲數,人的慾望都是無極限的,有求生欲、求財欲、佔有慾等等。慾望牽動著人的思想,並進一步推動著人的行為與行動,人的一切行為活動,都會受制於思想,受控於慾望。所謂的慾望是人性之天然,最典型的就是對食與性的佔有慾望最為強烈,前者是為了生命的存續,後者是為了繁衍後代。當然,人類法理講究合理,重規則。合理的“理”是人類根據社會的需要,而制定的道德說詞及法律法規,是維護公平公正而制定的理論依據。和諧社會講究的是合理合法,遵規守法,違規即錯。因此,為人處世講求法、理、情;道德面前講求情、理、法。所以,你想“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可能的,當然,對交易的指導也起不到作用體現。這就是: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大家謹記!
-
6 # 毛彥民
心合於道,然後從心所欲,自然也就不會逾矩了。對於交易來說,你的交易心態合乎於道,你的交易行為就不會背離交易的規矩。
回覆列表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天人合一的大圓滿境界。做到了不論何時何地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從心性中自然的流露並隨順性德,不違背“道與自然”。這是聖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境界。一般人要透過努力精進的長時學習修行大徹大悟後才能達到,這個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