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雛前期( 0-2 周齡)
育雛前期(0-2周齡)是雛雞出殼後的轉變期,包括體溫調節從變溫到恆溫的轉變、從內源性營養(卵黃囊)逐漸過渡到外源性營養(飼料)的轉變等。
育雛前期的雛雞生長速度非常快,代謝旺盛,心跳每分鐘高達250~350次,安靜時單位體重的耗氧量與排出的二氧化碳量要比家畜高一倍以上,所以單位體重對營養物質需求量更高。
但由於其採食量和消化能力不足,所以在飼料營養上要透過飼餵高能量、高蛋白、易消化的全價營養配合飼料滿足其營養需要。
育雛後期( 3-6 周齡)
育雛後期(3-6周齡)是雛雞的快速生長期。雛雞3-6周齡仍然處於增重速度逐漸增加的階段。6周齡末體重可以達到出殼重的12.5倍左右。
這一階段雛雞已經完全適應了營養方式上的轉變,胃腸道發育程度基本可以滿足其對營養物質攝入、消化、吸收的需求。
育成前期( 7-12 周齡)
育成前期(7-12周齡)是骨骼-肌肉發育期,同時也是體重增加最快的階段。8周齡蛋雞骨架已經發育到全程的75%。由於體重基數小,營養素用於維持需要比例少,用於增重的比例高,所以對蛋白質和礦物質及維生素較為敏感。育成前期蛋雞採食量調節能力很微弱,所以仍需要較高的能量和維生素,以及稍低的粗蛋白能量比,充分發揮其生長優勢,又要避免引起性早熟。
育成後期( 13-16 周齡)
育成後期(13-16周齡):雞體脂肪細胞的容積開始增大,身體幹物質增多,體脂增加約4倍,所含能量增加,所以後半期對能量較為敏感。生長後期體重較大,維持需要的淨能增加,增重需要的淨能比例相對減少。
此階段應該降低能量濃度。除了能量蛋白的營養控制外,還應該注意氨基酸和維生素的需要。賴氨酸是蛋雞生長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與增重有線性關係,蛋氨酸雖與蛋雞增重的關係不像賴氨酸呈直線性關係,但滿足蛋氨酸需要量也是重要的。
維生素的需要量,因應激大小,生長速度快慢,環境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情況下脂溶性維生素在生長階段都是一樣的濃度,B族維生素初期需要量高,後期較低。
預產蛋期( 17 周齡 - 開產)
在此階段可以適當提高蛋白水平以促進生殖器官發育。另外預產蛋期骨鈣沉積顯著加快,骨骼重量增加15克~20克,其中4克~5克為髓骨鈣。
產蛋初期飼料
產蛋初期是開產後到產蛋率大於80%的階段,一般不超過4周。這個時期產蛋率增長很快,大概每週以20%左右的幅度上升。體重平均每週仍可增長30~40克,蛋重每週增加1.2克左右。一般採用營養指標與產蛋高峰期完全相同。
但需要控制採食量,避免出現超大蛋,減少啄肛引起的死淘。產蛋高峰期是平均產蛋率大於85%的階段,現代高產蛋雞品種一般25周就可以進入產蛋高峰期。
通常3~6周便可升到92%~95%,最高峰值通常在32周齡前後。峰值以後,產蛋率緩慢下降(每週一般不超過0.5%)。
由於平均蛋重的緩慢提高(每週增加約0.05克),隻日產蛋量最高峰一般要比產蛋率峰值出現較晚,並在峰值附近經歷更長的穩定期後才會緩慢下降。
產蛋平穩期
產蛋平穩期:產蛋率從85%降低到80%的階段,一般約為8-12周。這一階段產蛋率每週降低0.5%,平均蛋重每週增加約0.02克。
所以,隻日產蛋量下降速度較快(每週約0.4-0.7克)。為了避免產蛋率和產蛋量下降更快,一般對營養物質隻日攝入量不做大的調整。產蛋平穩期蛋雞體重增加或降低幅度過大均會導致生產效能下降速率。
產蛋後期
產蛋後期:平均產蛋率降到不足80%起,至雞群淘汰。在產蛋後期周平均產蛋率下降幅度比高峰期下降幅度大一些,正常情況下應在1%左右。
此階段的產蛋率明顯下降,蛋重達最大,消化吸收能力減弱而脂肪沉積能力增強。此時母雞利用鈣質的機能下降,蛋殼的質量有所降低。
育雛前期( 0-2 周齡)
育雛前期(0-2周齡)是雛雞出殼後的轉變期,包括體溫調節從變溫到恆溫的轉變、從內源性營養(卵黃囊)逐漸過渡到外源性營養(飼料)的轉變等。
育雛前期的雛雞生長速度非常快,代謝旺盛,心跳每分鐘高達250~350次,安靜時單位體重的耗氧量與排出的二氧化碳量要比家畜高一倍以上,所以單位體重對營養物質需求量更高。
但由於其採食量和消化能力不足,所以在飼料營養上要透過飼餵高能量、高蛋白、易消化的全價營養配合飼料滿足其營養需要。
育雛後期( 3-6 周齡)
育雛後期(3-6周齡)是雛雞的快速生長期。雛雞3-6周齡仍然處於增重速度逐漸增加的階段。6周齡末體重可以達到出殼重的12.5倍左右。
這一階段雛雞已經完全適應了營養方式上的轉變,胃腸道發育程度基本可以滿足其對營養物質攝入、消化、吸收的需求。
育成前期( 7-12 周齡)
育成前期(7-12周齡)是骨骼-肌肉發育期,同時也是體重增加最快的階段。8周齡蛋雞骨架已經發育到全程的75%。由於體重基數小,營養素用於維持需要比例少,用於增重的比例高,所以對蛋白質和礦物質及維生素較為敏感。育成前期蛋雞採食量調節能力很微弱,所以仍需要較高的能量和維生素,以及稍低的粗蛋白能量比,充分發揮其生長優勢,又要避免引起性早熟。
育成後期( 13-16 周齡)
育成後期(13-16周齡):雞體脂肪細胞的容積開始增大,身體幹物質增多,體脂增加約4倍,所含能量增加,所以後半期對能量較為敏感。生長後期體重較大,維持需要的淨能增加,增重需要的淨能比例相對減少。
此階段應該降低能量濃度。除了能量蛋白的營養控制外,還應該注意氨基酸和維生素的需要。賴氨酸是蛋雞生長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與增重有線性關係,蛋氨酸雖與蛋雞增重的關係不像賴氨酸呈直線性關係,但滿足蛋氨酸需要量也是重要的。
維生素的需要量,因應激大小,生長速度快慢,環境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情況下脂溶性維生素在生長階段都是一樣的濃度,B族維生素初期需要量高,後期較低。
預產蛋期( 17 周齡 - 開產)
在此階段可以適當提高蛋白水平以促進生殖器官發育。另外預產蛋期骨鈣沉積顯著加快,骨骼重量增加15克~20克,其中4克~5克為髓骨鈣。
產蛋初期飼料
產蛋初期是開產後到產蛋率大於80%的階段,一般不超過4周。這個時期產蛋率增長很快,大概每週以20%左右的幅度上升。體重平均每週仍可增長30~40克,蛋重每週增加1.2克左右。一般採用營養指標與產蛋高峰期完全相同。
但需要控制採食量,避免出現超大蛋,減少啄肛引起的死淘。產蛋高峰期是平均產蛋率大於85%的階段,現代高產蛋雞品種一般25周就可以進入產蛋高峰期。
通常3~6周便可升到92%~95%,最高峰值通常在32周齡前後。峰值以後,產蛋率緩慢下降(每週一般不超過0.5%)。
由於平均蛋重的緩慢提高(每週增加約0.05克),隻日產蛋量最高峰一般要比產蛋率峰值出現較晚,並在峰值附近經歷更長的穩定期後才會緩慢下降。
產蛋平穩期
產蛋平穩期:產蛋率從85%降低到80%的階段,一般約為8-12周。這一階段產蛋率每週降低0.5%,平均蛋重每週增加約0.02克。
所以,隻日產蛋量下降速度較快(每週約0.4-0.7克)。為了避免產蛋率和產蛋量下降更快,一般對營養物質隻日攝入量不做大的調整。產蛋平穩期蛋雞體重增加或降低幅度過大均會導致生產效能下降速率。
產蛋後期
產蛋後期:平均產蛋率降到不足80%起,至雞群淘汰。在產蛋後期周平均產蛋率下降幅度比高峰期下降幅度大一些,正常情況下應在1%左右。
此階段的產蛋率明顯下降,蛋重達最大,消化吸收能力減弱而脂肪沉積能力增強。此時母雞利用鈣質的機能下降,蛋殼的質量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