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瑞心楊安
-
2 # 林奎成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之強,直追歐美。甲午一戰,清朝慘敗,促使中國知識分子思考,認為中日“同文同種”,而又近在咫尺,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所以興起了一股留學日本風潮,這對華人認識世界,引進新思想新文化和反對清朝獨裁統治,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
3 # 歷史點亮現實
首先,日本透過明治二維新迅速的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且打敗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沙俄。
其次,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中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第三,以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代表推行的"百日維新″被舊勢力頑固派的強力鎮壓。
綜上所述,由於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危機的加重,促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放眼看世界,東渡留學日本!
-
4 # 背後有光的人
首先,日本透過明治二維新迅速的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且打敗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沙俄。
其次,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中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第三,以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代表推行的"百日維新″被舊勢力頑固派的強力鎮壓。
綜上所述,由於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危機的加重,促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放眼看世界,東渡留學日本!
-
5 # 讀史自省
1.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在制度和文化和中國非常接近,有種天然的親近感。
2.由於地緣的原因,中國古代一直對西方國家存在警惕感,而對於日本這個同是東亞國家且來往比較密切的國家,感到比較放心。
3.日本與中國的政治體制比較相近,而西方與中國的政治體制差距較大,留學日本比較方便更好的學習日本,以便改造國家。
4.日本崛起後,把目標瞄準中國,為了方便侵入中國,於是日本大力支援中國留日,以便培養親日分子。
-
6 # 拉姆醬1
說簡單點就是清末被彈丸之地的日本打敗了,割地賠款,人們開始重視和了解日本起來了,發現日本以前也是一個弱國,也被西方的洋人欺負,但是人家船小好調頭,透過上下一心的改革迅速成農業國家轉型成工業強國了,於是就有很多人想著我們能不能也學人家日本的,透過學習他們的模式來改變羸弱的大清。
回覆列表
他們是對於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抱著憧憬,希望自己的祖國能夠也像日本一樣,所以才選擇到日本留學。而且清末的時候,有一些清朝朝廷派遣的公派留學生到日本,想讓他們學成之後能夠為自己服務。
還有日本在贏得日俄戰爭之後,亞洲國家打敗了歐洲的強國,這件事情讓許多中國國內的學生為之一振,他們更加想透過到日本留學,摸索並找到那時中國應該走的道路。
關注甲午戰爭是中日國運的轉折點,自此之後大清最後的一點牌面也被日本無情撕碎,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割地賠款,按理說戰後兩國應該是形同水火的,但是卻掀起了一股日本留學熱,日本為何願意讓華人去學習呢,是想討好中國嗎
甲午戰爭前,中國已經有了官派留學生,大都是去歐美等國家。如著名的留美幼童就是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後來,又出現了赴歐留學生。這個時期的留學生都是官派,政府出錢讓他們去國外學本事,回來後要為清廷效力的,因為洋務運動需要大量的人才。洋務運動,就是向歐美學習,但學習的不是制度文化,而是器物製造。
甲午一戰,華人被揍醒。赫然發現,身邊就有一個好老師。同樣是向歐美學習,中日兩國幾乎在一個起跑線上,但日本學得更快、更好。中國學習器物製造,而日本更注重制度文化的學習。日本迅速脫胎換骨,步入君主立憲制國家。華人扭頭一看,日本不得了,都是向歐美學習,日本複製得不錯,我們乾脆直接向日本學習就行了,何必費盡艱辛去路途遙遠的歐美。最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為了改善兩國關係,主動敞開了懷抱,邀請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學習。此舉正合華人之意,於是,赴日留學逐漸風行。
1896年始,華人開始赴日留學。真正讓清廷做出鼓勵並形成風潮的則是在義和團運動後。清廷意識到,日本留學好處多多,短時可迅速解決用人之急。說白了,清廷沒有那麼多耐心,需要快速複製人才。
赴日本留學的各種好處顯而易見。最明顯的是路途近,去歐美坐船需要一個月左右,而且海上顛簸嚴重,有些人根本適應不了。去日本坐船幾天即可,路途近,路費就少,比如去日本長崎最便宜的三等艙船票只要六銀元。不管是政府出錢,還是個人出錢,省錢終歸都是好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簽證容易。那時出國同樣需要簽證,簽證難度不會比今天容易,但日本不同。今天去日本,簽證還比較難,但一百年前,日本簽證直接免籤。從天津坐船去日本,與到上海差不多,很方便。另外就是文化相近。去歐美留學,無論語言、飲食都很難適應,這對當時的華人來說是個極大的考驗。而日本不同,本來日本就是中國的“衍生品”,華人在日本根本沒有陌生感,漢字滿大街都是。
再者,日本學習歐美,已經有了諸多成功經驗,中國直接向日本學習,省去了摸索的時間。直接拿來主義,少走彎路。
張之洞對赴日留學非常推崇,他為此總結道:“遊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費省,可多譴;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一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
以上幾點原因是很容易想到的,但背後還有其他諸多因素推動。比如,清政府的鼓勵。清政府特別出臺政策,赴日本留學回來即可做官。這就相當於現在的包分配,直接當公務員。此招吸引力極大。1903年,張之洞曾特別規定,日本回國後,透過國內考試後,直接授予進士或舉人資格。
真正去日本留學井噴的時間是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後,華人深造需要一個出口,去日本留學便成了首選。此時,自費生開始大量湧現。據統計,在1906年底,中國在日本的留學生高達17860人。
與歐美相比,日本留學學費也相當便宜。以1905年的早稻田大學為例,預科學費每年12.5兩,本科學費16.8兩。大學高等預科每年學費13兩,大學部學費為11.6兩,大學學費可分三期支付。沒有對比就不知道日本學費的便宜,同時期歐美的學費,每月就要20兩銀子,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對比最初的留美幼童,留美的學費更是高得讓人咋舌。學費20兩,另外還要80兩的食宿費用。每年每人最少1200兩,甚至達到2000兩。雖然是政府出錢,政府財政也吃緊。
中國年輕人蜂擁湧入日本,這是日本沒想到的。這與今天大量遊客去日本購物很相似,令日本大小商場賺個盆滿缽滿。當時的日本學校也打起了相同的主意,蘿蔔快了不洗泥嘛。日本教育部門為了賺錢,紛紛開設速成班,最快的三兩個月就畢業。很多去日本的中國年輕人,根本沒有心思學習,只是隨大流出國,長長見識,混個文憑而已。大學速成班正好迎合了這部分人。還有年輕人只會吃喝嫖賭,丟盡了華人的臉。
大量年輕人在日本被速成班忽悠,回國後發現根本沒有真才實學。有人發現苗頭不對,立即奏報朝廷。湖廣總督端方認為,去日本留學雖然便宜,但日本教學更多是敷衍。去歐美的人少,教學質量更高,想要真才實學,必須去歐美。端方很有遠見,不惜花大錢在治下的湖北每年選派二十名年輕人去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留學。
清廷後來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在日本的留學生漸漸出現了革命思潮,並迅速成為了反清的革命搖籃與根據地。這也是清廷最為驚恐的。清廷萬萬沒想到,好心讓你們去日本學習,回來建設大清,你們卻吃大清的飯砸大清的鍋。
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在日“砸鍋黨”反過來又吸引了很多有志革命的青年,“砸鍋風暴”愈釀愈大,風起雲湧,最後直接要了清廷的老命。
說半天,清廷就是給自己挖了個坑,派學生去日本留學本來是想少走彎路、省點錢,沒想到,等於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