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漂泊城裡的莊稼漢老九
-
2 # 山野新農人
貧困線的界定是按收入劃分,是定值。但是收入的計算莫衷一是。徘徊在貧困線上下的家庭怎麼脫貧?淺談如下:
一是堅持國家政策導向。國家對扶貧支援力度空前之大,可以說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論在哪裡,都可能沾上大政策環境下的支援。所以,必須做扶貧政策引導和支援的方面的事或者工作。
二是充分認知自我,揚長避短。很多人在對自己不瞭解的情況下,隨波逐流,這不可取。必須瞭解自己可以幹什麼?有沒有優勢?能不能幹好等等。從家庭實際出發,從自己特長出發,將力量集中在有可能使收入進一步增長的種養方面。
三是運用創新思維,突破固化思想。家庭經營延續幾千年,不可能一下子顛覆這種思維方式,但在移動網際網路大背景下,只要動腦筋,求突破,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走出去,相信會越來越好。
四是尋找平臺,搭車前進。可以透過扶貧工作隊,親朋好友介紹,就近加入平臺、組織,如合作社等等,報團取暖曾收入,相互扶持邁小康!
-
3 # 雲南嬌小梅
我們有了困難不要原地踏步,勤勞是致富的前提,哪怕出去幫人一天也100元,如果天天只想著吃好的,又不想勞動,那就真的困難了。就像村裡有的低保戶,天天就想等政府的救助,自己有時間天天閒,拿著政府給的錢還打麻將,比誰都過得好,就是好吃懶做,這樣的人政府再怎麼扶持也不會富裕。勤勞的人,無論在哪裡,都閒不下來,都找事情做,有時間進廠裡也呆的住,反正機會多,致富沒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
4 # 如是我聞釋迦牟尼
略高於貧困標準的人就是說還不適貧困戶的救助範圍!牽扯到脫貧消耗的問題,與勞動力的合理分配有直接關係組建家庭農場,發展苗木種植,林下養殖的路會好走一些!
-
5 # 獵股宗師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且看誕中酒,杯杯敬給有錢人。這是古人留下來的對人性的思考,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私下認為,現在的社會不是也如此嗎?各位,你沒什麼都可以,但千萬別沒錢。
在大都市,燈紅酒綠,車水馬龍,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賓館呀、商場呀遍地是,……!新聞聯播,每天看到的都是正能量的安居樂業的溫馨畫面!所有這一切,告訴我們,城市已經富裕了,市民已經在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然而,農村的發展有些滯後!
在農村,大部分村民已經走出了貧窮,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不可諱言,有一部分入靠低保過日子。另外,有一部分家庭,沒評上底保,但家庭也確實窮,他們該怎麼才能過上脫貧的好日子呢?
在這裡舉個例子,與大家一起探討,希望大家能舉一反三!
老王家有7個小孩,5男2女。轉眼間,女兒嫁了,這幾兄弟都長得虎背熊腰了,而且都是務農的好手。但老王家窮出名了,兒子們也大了,老大都三十多了,一個都沒討到老婆!眾所周知,農村的紅娘是不會幫這種家庭牽線搭橋的,怎麼辦?
這幾兄弟沒法在家混了!幾畝薄田,改變不了他們的貧窮!沒辦法,左借右湊了車票錢,幾兄弟坐上了南下的火車,外出打工!而打工,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一年多以後,老大、老二在打工地認識了貴州的女孩子,後來帶她們回家結婚了,而當時,他們的婚房是以前在生產隊分到的地主家的破房子。幾年之後,他們各自回家建了三層的小洋樓!老大、老二的老婆又介紹了表妹給老三、老四,同樣打工的老三、老四也在去年建了三層的小洋樓!最小的老五呢,也娶了個外地女子,也去了外地打工!
從這家人脫貧的實踐中,總結了三點:
一、在農村種田,如果確實賺不了錢,就去城市打拼;
二、家裡窮,娶不到本地媳婦,不要放棄,必須去城市混水摸魚;
三、娶了老婆的男人,才更有動力。
最後,對那些暫時還不富裕的窮人說幾句,也是自勉:
咱家窮,當老闆又沒資金,種田又賺不了錢,也沒有當官的爹,……唉,貧窮已經限制了咱窮人的想象力,沒有辦法了,就去北上廣深打拼幾年吧,萬一理想實現了呢!而且生活,不但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詩與遠方!無論如何,切記,貧賤不能移,男人當自強!
回覆列表
貧困無外乎一是地處偏遠山區,交通受侷限,以農耕為主人均土地面積少,可利用資源少,僅夠解決溫飽問題,二是因自身天生殘疾,天災人禍返貧,年齡大喪失勞動力等主要原因。當然,也有極個別的懶漢好吃懶做之人,好吃懶做好逸惡勞這個神仙也難辦,因為確實沒有搖錢樹,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
針對不同型別的貧困戶政府也採取了黨員,幹部包戶,包片,精準扶貧等有效措施。我個人認為都是在輸血不是造血。發放救濟金也好,定位特困戶也吧,錢花沒了解決了一時的困難和花銷,但沒有真正的脫貧。這種國家給錢補助的辦法不能視為良性迴圈,這是救急不是救貧,根本問題解決不了,還是代代受貧。
解決貧困問題要從分地域,分年齡段等處著手,首先考慮的是貧困地區的資源人均數,本身資源枯竭的地區一個人能吃飽飯,十個人要餓死,資源的產出和價值決定了生存的人口數量和經濟收入。把中青年以下的人群要重點加強技術專業類的輔導培訓,提高他們利用技術和文化尋找致富的思路和能力。老年人,殘疾人要加大政府的財政補助資金和醫療保障體制,讓這部分人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不能再因病返貧。
根據前有的成功先例,可考慮人口搬遷集中到城郊,或者設立中心村鎮,一塊解決山林水田路的問題,人口集中,養老院,醫療機構,就學等都好解決。搬遷後的資源可依原有資源擁有的戶數,政府引導組成合作社型別的組織,集中經營。這樣既解決了勞動力薄弱分散,老人殘疾人無法耕種經營的問題。鼓勵年輕一代和下一代走出去,發展起來回報家鄉等措施。
總之,解決貧困問題雖然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但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共同的負擔和課題。這就需要國家,社會,特別是貧困者本人的共同努力來解決,要因地施策,因人施教,因情施助。
本人山區農民,有失之處忘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