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社會歷史觀

    如果是單單拼支援力量的話,肅親王豪格是要強一些的,因為他是皇長子,得到的是皇太極率領的兩紅旗的絕對支援。

    但是我認為多爾袞和豪格的實際競爭優劣是勢均力敵的。

    多爾袞的優勢在於他戰功顯赫和寬廣的人脈。他早年就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建立了卓越功勳,深受軍士的愛戴。在此期間,多爾袞主要掌握的是兩白旗的軍隊,得到的事是兩紅旗部分將士的支援。

    在戰爭勝利後,皇太極讓他掌管六部中的吏部,就是管理下面眾官的部門,這讓他積累了大量的人脈,獲得了大量的能人。

    豪格也曾跟隨皇太極打仗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和人脈,但是他所建立的功勳遠沒有多爾袞多。但是他是皇長子,可以得到的是皇太極的兩紅旗的全力支援,這就是他的優勢。

    除此之外,他還取得了正藍旗的支援,此外還有禮親王代善等人支援豪格,有了三旗的支援,豪格想要爭奪帝位應該是有這個實力的。

    但是,在此期間有很多的政治人物是搖擺不定的。比如說索尼,他在肅親王豪格和多爾袞之間一直沒有表示出明確的態度,所以這股政治力量一直沒有被利用起來。

    所以雙方是僵持不下的,無論哪一方,想成為這個皇帝,必定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而且是滿族人民內部的鬥爭,對這個剛剛建立的政權顯然是有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表面上劍拔弩張的二者實際上在處於一個制衡的局面,誰也不想當千古罪人。這才在權衡之下,有了提出立福臨為下一任皇帝的計劃。

  • 2 # 錢君史話

    皇太極突然死了,多爾袞與豪格兩大集團對壘,由於豪格皇子身份,實力似乎稍強一些,多爾袞攢足勁擺出撕咬的架子,骨頭丟下來,必定兩敗俱傷。永福宮莊妃,懷抱福臨,一上場,背後大佬又是孝端文皇后,此時的二虎相鬥,轉變成三國殺,自然強強一聯合,弱者出局。多爾袞自願加入莊妃派,被迫出局的自然是豪格。

    一般認為他們勢均力敵,那只是看到後來多爾袞誇張地表相,當時豪格雖然實力稍強,但是投鼠忌器。

  • 3 # 百花爭豔只為你

    明顯是多爾袞的正白旗更強一點,豪格的正藍旗根本不是對手,但是豪格有正藍旗在內的六旗支援,而多爾袞只有兩旗支援。

    但是多爾袞的兩白旗對於多爾袞是絕對忠誠,豪格只有正藍旗是自己的嫡系,其他五旗並不是全力支援。兩黃旗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兩紅旗持觀望態度,鑲藍旗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誰有優勢就支援誰。

    多爾袞

    豪格

    多爾袞的兩白旗原本是努爾哈赤時的兩黃旗,後來皇太極把自己手中的兩白旗和多爾袞兄弟的兩黃旗對換,但是隻是換了名字而已,兩旗的人口並沒有太大的削弱。所以多爾袞兄弟的兩白旗實力遠遠超過豪格的正藍旗,所以一旦開戰,豪格必敗無疑。

    所以多爾袞兄弟的實力遠遠超過豪格,已經當時的每一位旗主,是皇太極死後最強的旗主。

  • 4 # 未濟

    豪格比多爾袞大三歲,雖然多爾袞是豪格的叔叔,但是豪格的資歷比多爾袞還老。多爾袞的能力是較強的,功勳卓著。多爾袞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豪格,而是那些忠於皇太極,或者與多爾袞敵對,支援父死子繼的人。豪格只是這群人推出的代表。要是多爾袞實力碾壓,那也不至於最後便宜了順治。

    豪格本身是正藍旗旗主,兩黃旗由皇帝親領,在皇太極去世後,兩皇旗支援豪格。但是畢竟豪格不是兩黃旗的旗主,兩黃旗支援的是皇太極的兒子這個身份,所以後來順治也可以即位。多爾袞三兄弟掌握兩白旗。

    代善早就被努爾哈赤剝奪了繼承權,兩紅旗也只能支援他人,不能自己當皇帝。代善年紀也大了,也不會去爭奪皇位。但是代善的兩紅旗,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可代善一般選擇中立。當初嶽託(代善兒子)勸代善擁立皇太極,代善對皇太極的繼位是有功的,但是仍然被皇太極打壓。既然當初都選擇了擁立皇太極,這時候再改成支援多爾袞那就沒意思 了。代善比較傾向於豪格。但是沒想到的是,自家孩子裡有支援多爾袞的。

    還有一股力量往往容易被忽略,就是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他是舒爾哈齊的兒子,皇太極的堂弟,和皇太極是一夥的,濟爾哈朗自然是傾向於豪格,或者說怎麼也得是皇太極的兒子,總之不能支援多爾袞。但是濟爾哈朗更想維持穩定,他也知道想擺平兩白旗有些麻煩。

    按照軍事實力的對比,豪格是佔優勢的。但大家還沒到刀兵相見的地步。能協商解決還是不要內鬥。何況多爾袞是實實在在的有兩白旗,而豪格只是正藍旗旗主,其他的支援是來自他是皇太極兒子的身份,換句話說,換個皇子,他們也支援,還沒到為了豪格真刀真槍地拼命的地步。所以只要多爾袞兩白旗不鬆口,那這事就沒個結果。

    兩黃旗的大臣佩劍上殿,一定要立皇太極的兒子即位。豪格一句"德小福薄"徹底葬送了自己即位的機會。多爾袞抓住了這句話,那你就被即位了,反正先帝兒子也不只你一個,支援豪格的大臣們也很失望。由誰提出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即位有些爭議。有說法是濟爾哈朗,也有說是多爾袞自己提出的。總之多爾袞也認清了形勢,他即位阻力太大,只能暫時放棄。

    而在即位這個問題上,福臨和豪格同樣是有資格的。既然多爾袞可以答應由福臨即位,那麼豪格就徹底被拋棄了。前面已經反覆說了,其他人支援的是皇太極兒子的這個身份。那麼豪格一下子就只剩下自己所領的正藍旗了,勢力便弱於多爾袞。從處理政務的能力來看,多爾袞也強於豪格。要是豪格真的有當皇帝的才能,皇太極也不至於一直沒立他為太子。皇太極去世的時候,豪格都35歲了,就是說,皇太極都不看好他。所以多爾袞成了攝政王。而豪格爭鬥失敗,註定了悲慘的命運。

    單純論兩方實力,多爾袞綜合來講更強一些。而豪格所代表的皇太極兒子的這一股勢力是完全強於多爾袞的。所以爭鬥的結果就是讓順治撿便宜了。

  • 5 # 大基本原理

    表面上豪格強,自己手握正藍旗、又有皇太極親將的兩黃旗支援,還有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支援,兩紅旗的代善雖然保持中立但傾向於豪格,而多爾袞只有兩白旗的支援。

    實際上多爾袞佔優勢。兩黃旗支援的只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而不是肅親王豪格(換句話說隨時可能支援其他皇子)。而兩白旗從旗主到將卒都堅定地支援多爾袞。更可況松錦大戰後多爾袞的軍功、威望都遠遠超過豪格。

  • 6 # 千年歷史千面遊

    在滿洲的“后皇太極時代”,要想說清楚多爾袞和豪格誰的實力更強是比較難的,錯綜複雜的因素很多。應該說,單以紙面算賬的方式來看,豪格不僅佔優勢,而且優勢還不小。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豪格慘敗,多爾袞用地位換來了權力,成為了攝政王代行國政。為何會如此呢?除了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一些看似豪格支持者的人力度和忠誠度也都值得研究。下面我們不妨從滿清初期的滿、蒙、漢三族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多爾袞和豪格到底誰的實力更強。

    滿族的情況

    滿族是當時滿洲國的強勢民族,而且八旗制度壁壘森嚴,所以這一筆賬可以算得最清楚。

    我們先來看看多爾袞的支持者:明確的支持者一共是三個人:多爾袞自己、多鐸、阿濟格,他們手裡掌握著兩白旗和一部分黃旗,一共有98個牛錄的兵力;還有一個曖昧的支持者: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他手中有一部分紅旗的兵力,但是並不可靠,因為兩紅旗的旗主代善是阿達禮的爺爺,阿達禮做什麼事必須經過代善同意。

    我們再來看看豪格的支持者:明確的支持者也是三個人:豪格自己、代善、濟爾哈朗。其中豪格自己的正藍旗有23個牛錄,代善和濟爾哈朗兩人合起來有96個牛錄。此外,還有兩黃旗和一部分其他勢力共94個牛錄,他們的代表索尼和鰲拜給出了明確的支援資訊:立皇子!但是皇子具體是不是豪格,他們卻沒有表態。所以這一部分力量是絕對不會支援多爾袞的。

    由此可見,以兵力多少來看,豪格如果再算上兩黃旗則是213比98,佔據著絕對優勢。

    蒙古的情況

    蒙古對滿族內部事務的影響,主要是透過聯姻來實現的。我們看下此時多爾袞、豪格以及皇太極的後宮,就能很明顯地看出這一點:皇太極的後宮,幾乎清一色是蒙古后妃。而多爾袞和豪格的妻子,也都是來自蒙古科爾沁部的博爾濟吉特氏。而豪格的妻子,還是孝莊皇后的親妹妹。所以,蒙古的勢力也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大力支援多爾袞的。

    漢人的情況

    滿族中的那些漢人將領,比如後來大名鼎鼎的佟家兄弟、重臣范文程、降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疇、祖大壽等人,雖然手裡沒有正經的軍事實力,但是影響力卻是非常巨大的。而這些人,編入了兩黃旗和正紅、鑲藍旗(范文程、佟養正鑲黃旗;祖大壽為正黃旗;洪承疇為正紅旗,尚可喜為漢軍鑲藍旗,手中握有炮兵的孔有德為漢軍正紅旗),從面上看,漢臣沒有一家隸屬於兩白旗,也就是說沒有一家漢臣會幫助多爾袞。在兩雄相爭時,豪格也很容易將這些漢臣劃為自己的支持者。

    如此多力量的支援,已經徹底拉開了豪格和多爾袞的實力差距。不管怎麼算,豪格的支援力量都遠大於多爾袞,他認為自己登基為帝應該說沒有太大懸念。然而,他卻沒有仔細分析這些自己的支持者,到底支援力度有多大。

    首先說滿族人的八旗。其實,實力強大的兩黃旗從來沒有明確表示要支援豪格,而是一直說的“立皇子”,至於立哪個皇子,卻沒有明確說明;代善、濟爾哈朗兩人,其實是兩隻老狐狸,真要是打起來,是否能和豪格站在一起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後宮中的蒙古力量,也是一鍋溫吞水,她們的支援方向,也是皇太極的孩子,也不一定是豪格;至於漢人,他們在滿洲身份尷尬,在事到臨頭的時候,只會選擇明哲保身。所以,真正支援豪格的鐵桿力量,也就是他的正藍旗。如果這麼一算,他比多爾袞要差得很遠。

    但是,豪格顯然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他才會在皇帝的選舉會議上,以勝利者的姿態來“假客氣”,說自己“無才無德”,難以擔此大任。可沒想到多爾袞借力打力,直接就以叔叔的身份否決了豪格的繼承人資格,同時自己也退出爭奪,將皇帝的人選鎖定在皇太極那些年幼的皇子身上。

    而此時,那些豪格的支持者就顯露出來了成色:居然沒有一個人為他說話!實際上,這些豪格自以為的支援力量,所支援的不過是皇太極的皇子。至於是哪個皇子,實際上並不重要。也就是說,這些都都不是豪格的鐵桿,忠誠度有50%就已經不錯了。而反觀多爾袞,他的兩個兄弟則是他堅定的支持者,忠誠度是100%!這也就是後來豪格在爭奪皇位失敗後,很輕易地就被多爾袞收拾掉的原因。

  • 7 # 壹吥鎦鉮

    “兩黃旗擁立豪格”,

    兩黃旗並沒有明確要擁立豪格,只是說必須擁立皇子,何況豪格雖是皇太極的長子,但他的母親被皇太極休棄了。

    《清史稿·列傳三十六》:

    太宗崩後五日,睿親王多爾袞詣三官廟,召索尼議冊立。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是夕,巴牙喇纛章京圖賴詣索尼,告以定立皇子。黎明,兩黃旗大臣盟於大清門,令兩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率以詣崇政殿。

    《滿文老檔》:

    又車爾格宜之妹豪格之母,來往其父家時,乘拖床經大阿哥、阿濟格之門,也乘拖床進我之門。因其輕漫之惡行,以致獲罪,被其夫棄之。

    而福臨雖然年幼,卻是皇太極皇后的侄女所出,其出身比幾個哥哥都要尊貴。

    “兩白旗擁立多爾袞”,

    多爾袞受寵程度不如阿濟格、多鐸,努爾哈赤死時只有他不是旗主,皇太極重用多爾袞本就有藉此打壓阿濟格、多鐸之意。

    《清史稿·列傳五》:

    四年五月,上御崇政殿,召多鐸戒諭之,數其罪,下諸王、貝勒、大臣議,削爵,奪所屬入官。上命降貝勒,罰銀萬,奪其奴僕、牲畜三之一,予睿親王多爾袞。

    而阿濟格、多鐸也不是多麼忠心於多爾袞,我記得多鐸曾跳出來說自己也可以......

    “順治元年四月,豪格因得罪多爾袞,被廢為庶人,他的親信都被多爾袞殺死”,

    豪格只是被削爵,十月定都北京後,又被恢復為和碩肅親王,此後帶兵征戰川陝,順治五年二月才被下獄。

    《清史稿·列傳六》:

    三年,命為靖遠大將軍,偕衍禧郡王羅洛渾、貝勒尼堪等西征。

    《清史稿·列傳五》:

    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勸王自立,王發其謀,誅阿達禮、碩託。

    當時多爾袞還殺死了勸自己篡位的阿達禮、碩託,算是向各方保證自己不會篡位。

    “濟爾哈朗不如多爾袞,為何拉上濟爾哈朗輔政”,

    因為濟爾哈朗不是努爾哈赤的子孫,對於皇位沒有宣稱權,但又是八旗之一的鑲藍旗旗主。

    有說法是濟爾哈朗提出了福臨繼位這一方案。

    至於多爾袞為什麼不篡位,因為多爾袞在入關前並不是“唯我獨尊的攝政王”,在入關後又因為其剃髮等暴政引發民眾的強烈反抗,在墜馬而死前沒有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 8 # 葫蘆島那些年那些事

    當然了,也不能因此就說,努爾哈赤就認為多爾袞比皇太極厲害,因為這還有一個喜愛的問題。由於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現任大妃,而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哲哲只是努爾哈赤的前任大妃,因此,努爾哈赤顯然更偏心於多爾袞一點。而且,因為最終努爾哈赤對阿巴亥不太滿意,因此也沒有明確說明,他就是要把汗位給多爾袞。這也就造成了最終皇太極聯合代善等三大貝勒,逼死阿巴亥,奪取了後金的汗位。

    (皇太極)

    那麼,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皇太極和多爾袞,究竟誰最厲害呢?

    這兩個人似乎很難分個高下。不過我們可以試著做個比較。

    一、政治上。

    兩人都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尤其是在奪位上,皇太極當時聯合代善等三大貝勒,假借努爾哈赤的遺囑,逼迫阿巴亥自殺,從而奪取了本該屬於多爾袞的皇位。後來,皇太極死後,多爾袞雖然沒能完全奪取皇位,但是他打敗了皇太子的長子豪格,扶持才九歲的福臨上位,而自己也順利地當上了攝政王。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他們雖然都實現了奪權,不過都沒有造成整個清朝皇室大的動盪,這就是他們有高超政治智慧的表現。

    除了政治智慧外,他們對清朝初期的政治建設,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皇太極的政治功績,主要體現他對皇權制的確立。這是後金政權能夠從一個部落聯盟,成長為一個封建制國家,最終順利地對接中國古代的王朝,成為中國古代王朝鏈條上重要一環的根本原因。

    多爾袞的政治功績,則是雖然他是攝政王,但是他並沒有恢復之前努爾哈赤確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依然堅持皇權制。只不過他堅持的皇權制,不是以順治皇帝為主,而是以他自己為主。雖然以他自己為主,卻又沒有奪位。這就確保了皇權制的平穩發展。所以,多爾袞更不容易。

    當然了,畢竟多爾袞的做法是皇太極做法的延續,所以比較而言,皇太極的政治功績,應該比多爾袞更大一些。

    (努爾哈赤)

    二、軍事上。

    皇太極在軍事上,是延續努爾哈赤的政策,不斷嚮明朝發動衝擊,蠶食明朝的國土,招攬明朝的將士,對於最終打敗明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爾袞在軍事上,是實現了很大突破的。他帶領八旗軍闖進關來,打敗了李自成政權,基本消滅了南明政權,同時把國都遷到中原地區,坐鎮中原,讓清朝成為了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

    就這一點來說,多爾袞的軍事功績,是比皇太極更大的,意義也是比皇太極更深遠的。

    不過,皇太極是給多爾袞打基礎的,如果沒有皇太極這個基礎,多爾袞也不會有那麼大的發展。還有,多爾袞入主中原後,也是存在問題的,就是他過於依賴用明朝的舊將消滅南明政權,沒有有效地節制他們的權力,最終造成了三藩割據,給後來的康熙留下了麻煩。

    (多爾袞)

    三、外交上。

    作為外交問題,主要是和蒙古的關係問題。在這一點上,皇太極的貢獻顯然是非常大的。皇太極充分利用林丹汗去世的機會,把整個蒙古政權收納己有。同時採用通婚的形式,和蒙古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關係。皇太極的女人,幾乎都來自於蒙古部落,他透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蒙古不再成為一個障礙,為後來整個清政府一心一意攻打南明,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多爾袞則主要是延續皇太極的政策,這方面的功績並不大。

    四、文化上。

    在文化方面,這一點上,皇太極和多爾袞都差不多。為了順利入主中原,都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了漢化。

    當年皇太極正是採用了這樣的政策,才讓非常多的明朝將領,以及一些漢人知識分子,投奔到滿清的帳下,為多爾袞順利入關,在中原坐鎮奠定了基礎。

    多爾袞入關的時候,雖然做了不少屠城的事情,看起來野蠻習性不改。不過相較於當年蒙古人的做法,多爾袞的手段稍微要溫和一些。同時,多爾袞一邊實行剃髮易服等強制措施,一邊又允許漢人在朝廷中當官,這顯然也比蒙古人更溫和一些,更容易激起漢人的文化認同。

    幾個方面比較,皇太極勝了兩場敗了一場,還有一場和多爾袞打成平手。因此,顯然皇太極比多爾袞要更厲害一點。

  • 9 # 一半風采

    當然是多爾袞

    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孝莊依靠多爾袞才讓順治順利登基。

    我們看一下清王朝的歷代君主: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大汗)

    愛新覺羅·皇太極(後金天聰大汗改國號為清朝後年號崇德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皇帝)

    愛新覺羅·顒琰(嘉慶皇帝)

    愛新覺羅·旻寧(道光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咸豐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同治皇帝)

    愛新覺羅·載湉(光緒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宣統皇帝)

  • 10 # 閱讀和生活

    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因為皇太極是猝死,所以沒有指定繼承人,而且關外時期的清朝制度上並沒有那麼完善,所以出現了14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長子豪格爭奪皇位之舉。

    多爾袞擁有兩白旗支援,豪格掌握著正藍旗,再加上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等於擁有三旗支援,還有掌握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和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支援,等於擁有六旗支援。

    以此來看,多爾袞很明顯擁有劣勢,但豪格的優勢也並非絕對的,因為多爾袞有著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鼎力支援,他們三兄弟掌握的兩白旗可謂是鐵板一塊。

    除此之外,多爾袞身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又有足夠的軍功和威望,在兩白旗之外,還有著不少宗室親貴和文臣武將支援他。

    豪格除去掌握的正藍旗,對於其他旗可以說沒有控制力,兩黃旗只是因為他是皇太極長子才支援他,以此保住自己是天子親衛的超然地位,兩黃旗的底線說白了只要是皇太極兒子繼位就可以。

    至於代善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只是因為傾向於皇太子子嗣繼位,因為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所以支援他的,但只限於支援,不會因此與多爾袞撕破臉皮。

    從這裡可以看出豪格最大

    的優勢在於他是皇太極長子,並非在於他的個人能力,所以這也是他的最大劣勢。

    因此認真來說多爾袞與豪格兩人是半斤八兩,以實力,個人能力、威望方面,多爾袞完勝豪格,但是豪格擁有皇太極長子身份的巨大加成,所以支持者甚多。

    失去身份加成優勢的豪格輸得一塌糊塗:

    兩黃旗的底線是皇太極子嗣必須當皇帝,至於兩紅旗和鑲藍旗也是出於支援皇帝兒子而非皇帝弟弟想法支援豪格。

    豪格的個人能力太差,最終竟與多爾袞僵持不下,在這種情況下,濟爾哈朗(另一說是多爾袞)提議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繼位,多爾袞也知道反對者太多,自己登上帝位不太現實,於是同意這個提議,畢竟福臨才6歲,沒有親政能力,自己可以退而求其次掌握實權就好。

    這樣一來,兩黃旗、兩紅旗、鑲藍旗都不再支援豪格,轉而支援福臨,失去巨大身份加成優勢的豪格,如同被拋棄了一般,即使內心有萬千不甘,也只能認命。

    可以說這場帝位爭奪戰,多爾袞和豪格是打成了平手,誰也不是贏家。

    再具體來說,按照正常繼承順序,父死子繼,皇太極猝死,豪格身為長子是最有資格繼承一切的,結果多爾袞非要出來爭奪,結果是雖然多爾袞沒能如願,但他本來也沒有繼承資格,卻使得豪格這個最有繼承資格之人出局。

    所以豪格是敗得很慘,可以看出個人能力很重要,不然再有好的身份加成也沒用。

  • 11 # 怪怪看世界4n5x

    多爾袞實力強些,他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豪格是皇太極長子,皇太極死後,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即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爾袞輔政,後來,經過激烈鬥爭,流過多少人鮮血,成為皇父,因剛上任的皇帝受多爾袞控制,所以將豪格幽禁而死,又將豪格之妻納為福晉。所以多爾袞的實力比豪格強。

  • 12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當然是多爾袞一派強,也正因為如此,豪格才會在接下來的皇位爭奪戰中失利,所謂的推辭不受只是失敗後的一種藉口,因為比拼實力的話,豪格根本就無法對抗這位叔叔,他也只能透過推辭來躲避多爾袞兄弟的咄咄逼人。

    儘管滿洲有八旗,前兩黃旗是隸屬於皇太極的嫡系部隊,但除了多爾袞兄弟手中的兩白旗,以及豪格手中的正藍旗之外,其他五旗的態度都是一致的:只要皇太極的後代能夠上位就行,豪格只是他們的目標之一,倘若擁立其他的皇子,那他們也不是不能接受。

    正因為如此,即便豪格掛了一個長子的身份,但由於他只是候選人之一,那五旗不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那自己只能用手中的正藍旗來對抗多爾袞手中的兩黃旗。

    可這樣的PK 一看就知道結果:多爾袞兄弟勝出,豪格慘敗!

    正黃旗,25個牛錄,鑲黃旗,15個牛錄,正紅旗,25個牛錄,鑲紅旗,26個牛錄,正藍旗,21個牛錄,鑲藍旗,33個牛錄,正白旗,30個牛錄,鑲白旗,35個牛錄。

    以上是皇太極時期,滿洲八旗的實力分佈情況,由於最忠誠且最嫡系的兩黃旗只站在皇太極的兒子這邊,但他們不一定站在豪格這邊,所以豪哥的手中沒有這兩張底牌,他也只剩下一個擁有21個牛錄的正藍旗。即便在滿編狀態下,正藍旗的總兵力也不過6300人。

    可多爾袞兄弟手中的兩白旗擁有足足65個牛錄,滿編狀態下是19500人,力量超過豪格整整三倍以上,甭管是武力壓制還是戰場對決,勝利的天平根本不站在豪格這裡。

    尤其是比拼忠誠度和實戰性的話,相比較兩白旗,正藍旗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檔次上。

    早在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就明確將兩白旗交給了多爾袞三兄弟(當時還叫兩黃旗),到了皇太極駕崩的那一年,兩旗的將士已經跟隨多爾袞等人長達17年,忠誠度極高。而在公元1635年,豪格才成為正藍旗的旗主,到父親死時,他掌權的時間也才不過八年。

    尤其正藍旗是原隸屬於莽古爾泰、德格類兩兄弟的勢力,他們二人死後,皇太極利用大汗的身份將這筆財產奪了過來,他曾以正藍旗涉嫌謀反為理由,對該旗展開了血腥的屠殺,共有2000多人被殺,儘管隨後又補充了旗丁,但正藍旗早已元氣大傷。尤其是帶著對正藍旗的不信任,以及防止正藍旗在未來繼續造反,皇太極將兩黃旗與正藍旗進行了混編拆分,繼續打壓正藍旗剩下的殘餘勢力,到了豪格掌控的時期,正藍旗對待豪格乃至皇太極的忠誠度都存在問題。

    至少皇太極駕崩後,對比兩白旗的將士不顧一切地擁立多爾袞,正藍旗的反應卻相對一般,因為甭管誰當權,正藍旗都是不受待見的那一類。

    而從實戰的角度,正藍旗的戰鬥力更是不值一提,在這個環節上,比較一下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履歷就清楚了。

    公元1635年,多爾袞首次擔任獨立統帥,率領八旗官兵萬餘人征討青海黃河河套地區,消滅了林丹汗最後的殘餘勢力。

    1636年,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統領滿洲、蒙古和漢軍近十萬人,第三次繞過蒙古對中原地區展開劫掠。同年,在征討北韓的戰役中,多爾袞又成為了分戰場的統帥,其率部攻佔江華島,並俘虜了北南韓王的家屬。

    1638年,多爾袞再次成為獨立統帥,其率領清軍十萬人,對明朝中原地區展開了第四次劫掠,兩年後,在圍攻錦州的松錦之戰前期戰役中,多爾袞也成為了清軍在前線的一號統帥。

    光是這份履歷表,你就不難發現,在這一系列的重要戰爭中,多爾袞和阿濟格曾長時間擔任統帥,這自然也意味著,他們麾下的兩白旗也是這一系列戰爭中的絕對主力,可同一時間的豪格又在幹什麼?

    別說是皇太極去世,在清朝入關之前,豪格的身份也僅僅是一員悍將,他從來沒有以統帥的身份指揮過任何一場戰役。直到入關後的平定大西政權的戰役中,豪格才第一次體驗到統帥的滋味。當統帥的時間玩了這麼多年,也只能意味著兩件事:一是他的能力有限,二是他手中的嫡系軍事力量有限。

    個人能力不行,手中的武裝力量還不行,當兩個重要的關鍵點都抓不住的時候,豪格在對抗中處於弱勢地位,甚至在未來慘遭冤死,這就不難理解了。

  • 13 # 北楓之葉

    其實,按照當時情況來說,豪格實力更勝一籌,因為皇位的繼承大多是父死子繼,所以還有好多支援這個觀念的人,這就間接幫助了豪格,因此多爾袞並沒有把握,而後來多爾袞與豪格妥協了,最後立了福臨,這雖然對大清來說是一種好結局,但多爾袞及其家人的下場卻不妙!

  • 14 # 渣渣輝善若水

    我個人認為:豪格是皇太極的親生兒子,而睿親王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接皇位繼承人來說應該是豪格繼承大統王位,而不是睿親王多兒袞。可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豪格被親叔叔多兒袞設計害死,多兒袞成了統一大清的皇帝(名義上)!多兒袞本身也要一情種,為了嫂子孝莊的美色,硬生生把皇位讓給孝莊太后的兒子一一順治!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要美人不要江山!

    現在再回過頭來說說這叔侄倆誰的勢力更大?皇大極猝然長逝後,馬上出現了兩派勢力,一派是以睿親王多兒袞以及多爾袞的幾個親弟弟,一派就是皇太極的兒子豪格,豪格內心也急著繼承皇位,可他親叔多兒袞也想當皇帝,於是出現了八王議政,鰲拜當時是一個功勞極高的武將,他支援豪格,無耐的是在關鍵時刻發言的時候,說了一句謙虛的話!說福薄命低,被多兒袞抓住了藉口,在以後的各場戰爭中,被議政王多兒袞找藉口以莫須有的罪名,一舉拿下住牢被害!從此以後,大清王權被多兒袞牢牢把握控制!孝莊皇后為了自己的兒子以後能繼承皇位,違心下嫁多兒袞,受盡了委屈,這也是後來的順治鞭屍多兒袞的一大原因!

    以上觀點!僅屬個人拙見,如有冒犯,敬請諒解!

  • 15 # 才高八斗小貓wh

    皇太極死後,豪格跟多爾袞實力不相上下,為何多爾袞成了攝政王?

    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因為沒有定下皇位繼承人,所以造成了長子豪格和十四弟多爾袞爭奪皇位,最後自然是兩敗俱傷,誰也沒有登上皇位,折中之下是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事實上,準確地說,並不是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而是皇太極的舊部鰲拜、索尼等人,想要擁戴皇太極的兒子為皇帝,與多爾袞競爭。皇太極的兒子很多,當時鰲拜、索尼等人之所以要擁戴豪格,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當時最年長的兒子,同時也是成年的皇子,擁戴他,把握性最大。但是,沒過多久,實際上鰲拜、索尼等大臣們已經放棄了對豪格的擁戴。

    豪格是絕不會讓多爾袞當上皇帝,朝中的大臣也不是傻子,多爾袞當了皇帝,正黃、鑲黃、正藍三旗都不會好過,可能會面臨大換血。旗主可能都會成為多爾袞的人,自此大清朝不久後便會成為多爾袞的天下。攝政王是沒有更換旗主的權利的,所以豪格才會退出這場政治鬥爭,不過其結局並不好過,依舊被多爾袞想方設法地殺死。

    很多人只知道多爾袞,卻不知道濟爾哈朗,而濟爾哈朗身為支援福臨這方的攝政王,最初試圖遏制多爾袞並平衡局勢,這也是豪格不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原因之一,結果,由於就是豪格是典型的有勇無謀,並沒有什麼政治能力,所以當時並沒有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否則,他就不會被多爾袞陷害致死,他的妻子也不會被多爾袞搶走。

  • 16 # 小默默啊

    按照正統傳承的話應該是豪格實力更強一些,畢竟他是皇太極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但是多爾袞是自己一拳一拳打出來的,多爾袞年少時就跟隨皇太極上戰場殺敵,用軍功積累的人脈和地位是豪格所不能比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異有孩子的女人,男人願意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