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仰望xingchen
-
2 # 看點兒歷史
戰國四大戰神之――李牧。和白起一樣,被封武安君。但是結局卻也很相似,都是被王賜死,李牧鎮守北方,殺匈奴十萬,使之十年不敢來犯。
現實就是如此的巧合,長平之戰。白起殺趙卒四十五萬,趙國打不起了,所以利用反間計除掉了白起,報了長平之仇。
秦國滅趙之時,屢次敗給李牧帶領的趙軍,使得秦軍聞李牧繞道而行。所以用了相同的技法,離間趙王和李牧,所以李牧被賜死,結果趙國迅速被滅,給李牧陪葬了。
-
3 # 朱言文史history
李牧其人,是趙國的名將,與廉頗、白起、王翦合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然而可惜的是,這四大名將中,除了王翦以外最後的結局都不能算太好,其中尤其以李牧的結果最為悽愴。李牧的傳,見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之中。有關李牧之死,太史公是如此記載的: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趙王遷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29年,李牧與他的老對手、另一位名將王翦展開了宿命的對決。同為四大名將,說不上倆人誰的軍事才能就比誰差一截。換句話說,如果真的在戰場上硬碰硬的來一下,秦趙之間到底鹿死誰手還不好說。對此非常瞭解的秦國,自然也不會僅僅侷限於沙場之上的博弈,他們把戰略中心橫移到了戰場之外、尤其是趙國的朝堂之上。
趙王的寵臣郭開成了秦華人重點攻略的物件,而他也繼承了歷朝歷代寵臣的優良傳統——毫無國家概念,收誰錢給誰辦事。在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他發揮了奸臣的一貫本性,似乎也沒有多少對國家危亡的緊迫感,老老實實地成為了秦人反間計的最佳棋子。
郭開在朝堂上進言,說手下重兵雲集的李牧以及其副手司馬尚有造反的念頭。而趙王則似乎和兩千年後的那個滿州葉赫那拉氏老太太一樣,抱著“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想法,派了另一位將領趙蔥以及齊國的降將顏聚去替代李牧。
這邊仗打得正如火如荼的李牧哪裡能走得開?他不僅不服從命令,還拒絕交出兵權。可惜身為武將的他在這個時候卻犯下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前提是君主對將軍有足夠的信任。這個時候國君都開始懷疑你了,你還抱著兵權不撒手,不是坐實了你要謀反嗎?
打仗治國不行的趙王,搞特務統治還是有一手的。既然李牧不來,那就休怪我不客氣了。他派特務摸到前線,突然逮捕了李牧。很快,李牧的項上人頭就被趙華人自己砍了下來。
李牧被斬首以後,郭開笑了,因為錢拿得不燙手了;趙王心平氣和了,一場“叛亂”被扼殺在搖籃裡面了;最開心的是秦始皇和王翦,因為此時廉頗已經離開了趙國,李牧又被他們自己玩死了,阻礙秦人滅掉趙國的兩大阻礙,已經不復存在了。
“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李牧死後三個月,王翦就發動了對趙國的總攻。那個接任李牧的趙蔥被擊殺,那個齊國的降將顏聚又投降了一把。至於殺掉李牧的趙王,也乖乖的當了俘虜。
趙國,也就成了歷史中的一縷歷史中的雲煙。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陳牧宇撰稿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生平未打過一次敗仗,是名副其實的戰神。但這樣一位半生征戰、叱吒風雲的大將,他既不是死於敵國刺客的暗殺,也不是被自己的部下謀害,更不是壽終正寢無疾而終,那麼,他究竟是怎樣死的呢?又是因為什麼而死的呢?
回覆列表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績,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尤其是破匈奴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
就是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良將,打了一輩子仗,殺敵無數。但要把他殺死,也不費什麼勁兒。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上北部地區地震,發生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奉王贏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出戰攻打趙國。趙王則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之力抵抗入侵的秦軍。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基本上沒有勝算。於是,他利用了老招數反間計。他們先是派奸細進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國奸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李牧和副將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昏庸的趙王一聽到這些謠言立刻慌了神,來不及加以調查證實,便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
李牧有一句著名的話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樣的思想這一次卻害慘了他。可想而知,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生計自然不會服從。趙王看到這樣的情形,更加認為李牧對自己不忠。於是,趙王布好局,命李牧自殺。而這位韜略在胸的大將,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口銜寶劍撞柱而亡。
李牧死後,趙國上下包括黎民百姓都十分悲痛,而秦國的上上下下卻都暗暗欣喜。王翦更是十分得意,他們了卻了阻礙攻打趙國的最大麻煩。沒有了李牧,秦軍所向披靡,如人無人之境,僅僅三個月就踏平了趙國,攻克了邯鄲城,將敗家誤國的趙王拉下了馬。
李牧在,趙國就在,李牧亡,趙國就走向了滅亡,李牧的作用。在趙國是無可取代的,他是名副其實的中流低柱,卻稀裡糊塗地送了命。在此之後,趙王只能規規矩矩地把邯鄲地圖和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高高舉過頭頂,跪在了贏政的腳下,徹底稱臣了。後來,他被贏政流放到了房陵,下場十分悽諒。不過趙遷的羞恥之心未泯,據說,他整天在他的流放之地以淚洗面。這時的他,可能終於幡然悔悟,趙國沒有了李牧的守衛,他的大好江山也就沒有了,這句“使李牧在此,秦人豈得食吾邯鄲之採耶?“道盡了萬般悔恨。然而,李牧得到如此下場,趙王難辭其咎。他每天只能在異同他鄉面對房陵的石室和流水,懺悔悲鳴:“良臣淹沒兮,社稷淪亡。餘不聽聰兮,敢怨秦王!”此時,淪為亡國政治犯的趙王。終於徹底醒悟了,亡國之事不能怪秦王,只能怪自己的昏庸無道。但這世上沒有有賣後悔藥的,沒過多久,趙王就因抑鬱過度,一命歸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