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戀上賢魚的貓

    孔子,姓孔,名丘,子仲尼。春秋時期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

    政治思想:提出“仁”的思想,主張“為政以德”。主張用高尚的道德來治理國家,君主應該減輕人民的負擔,注重高尚道德感化人民,進而形成一套以德治國的理論體系。

    教育思想:教育主張很多,包含因材施教、踏實的學習態度、善於複習和學習,教師應該對學生有愛心、耐心。他的主張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理論,被後世所沿用。

    道德思想:主張“禮樂”。春秋以來“禮崩樂壞”, “禮樂”是西周時期維護統治的制度,孔子主張恢復西周時期的制度。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奴隸制度應該得到保護。

    史學思想:相傳孔子編《春秋》。現代研究史學的人都知道“春秋筆法”,孔子主張秉筆直書,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夠回答完的。這只是簡單的概括幾點,僅供瞭解。

  • 2 # 手機使用者10323150083

    個人觀點:孔子時代儒家還很弱,法家,墨家,縱橫家,

    現在好多人一提到儒家思想就好像聞到醋味?孔子的書我確實沒讀好!教育管教孩子我真著急呀!如今社會科技的進步我承認!時代在改變我承認!人的思想也變了!而這種變讓很多先輩們擔尤,這時我才發現國學有作用!

  • 3 # 擺渡天堂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回答的問題。

    我們終日孜孜以求的人生成功,"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這是得失價值體系下共同的欲求、共同的選擇,無可厚非。問題是總經理位置只有一個、白富美的名額也相當有限。以應屆畢業生為例,每年大概900萬人要走向社會,而900萬人可能只有900人能木秀於林、夢想成真,站在競爭系統的頂端。而剩下的99.9%的人因得不到而淪為失敗者,接受失敗帶來的痛苦折磨、自甘墮落、甚至喪失人性。

    得之產生相關的情緒、行為習慣,比如縱慾、貪婪、驕傲、霸道。失之也會產生相關的情緒、習慣,比如痛苦、沉淪、懶惰、厭世。無論得失,都會產生不好的情緒、習慣,而這些情緒、習慣又是引發人性惡的原因,人性惡引發苦果,可是誰願意吃苦果呢?知道苦瓜苦還吃,那是快樂的苦,不知苦而吃苦,那是折磨,這是造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原因。

    我們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活得都是不開心、不自在,用孔子的話說叫: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其根源是處於"得失價值系統"下行為不斷的輪迴。聖經上有一句話:太陽底下無新事,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為什麼?因為人性不變,人的價值觀難以改變,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而孔子的價值體系呢?叫"半部論語治天下"、"內聖外王"、"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這不正是我們做夢都在追求的人生成功嗎?

    先來說一說孔子的思想是什麼?"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不是跟我們"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相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我們呢"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一簞食,一瓢飲中也快樂"我們是"窮奢極欲還沒到頭"。再來看與人相處"仁者愛人也,幫助別人,給別人溫暖、快樂",而我們呢"利益高於一切,利用別人、損害別人、控制、奴役別人"……。

    我們普通人的行為、習慣,剛好和他相反。我們的行為被刻在聖經上,成為了上帝拯救的物件。而孔子成為了活生生的上帝,千百年來,他的學說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君子"、"內聖外王"的大人,他們秉持"仁愛"給世界帶來了無數的感動、幸福、快樂。他們就像太陽一樣日夜都照耀著這個世界。

    孔子的思想、成就來源於他把人生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都琢磨得本末清晰,《大學》上有一句話是最好的說明。"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的行為習慣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不斷地輪迴?為什麼會痛苦?這些都是人性的弱點,是什麼產生了人性的弱點?孔子為什麼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為什麼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為什麼能在一簞食,一瓢飲中快樂?……

    這是一個龐大、複雜的話題,詳細論述請到我個人空間細讀《內聖外王是怎樣煉成的》。

    我們透過學習、瞭解,可以燒好飯菜、可以種好莊稼、同樣也可以成就自己的人生。

    孔子思想的意義是世界村的基礎,他的思想高度是天下大同,他的一生致力於探求事物本末,為人類找到了通往人間天堂的路。他的學說讓我們努力去探索這個世界、認識世界、探索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成為"天地人"的人。

    我們內心渴望無一日之憂,渴望成就自己的人生,渴望成為世界的主人。我們絕大多數人忙忙碌碌、患得患失、孜孜以求,卻擺脫不了平凡的命運。於是如陳勝般疾呼:王候將相寧有種乎?

    去思考本末而無惑者,將成為揮舞鞭子的人,而牛羊只在乎山頂的那一叢鮮美而嬌嫩的仙草……

  • 4 # 猛哥厲史

    孔子本身“述而不作”,他並未提出什麼理論,只是闡述前人的觀點。

    孔子的日常教學活動,及其弟子們的思想,都集中在《論語》中了。

    但《論語》裡也只是隻言片語,雞零狗碎的大雜燴,缺乏系統性和體系化特徵,各種說法的內在邏輯並不明顯,未能構建互相支撐的理論大廈。

    比如《論語·泰伯十三》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既然無道則隱,可為什麼“禮崩樂壞、無義戰”的亂世,孔子不但不隱,反而跑官要官十四年,甚至不惜走“淫婦”

    南子的後門,連反臣們給他官做,他都是欣然欲往呢?

    孔子編《春秋》倒是真提出了一個理論:“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地位高的人做了壞事就要被隱諱出來,於是秦檜就代替趙構跪了,使中國先秦歷史再無真相可言。

    對比為維護真相而被殺頭的史官,孔老匹夫何顏寫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遊期間想拍些好看的、有紀念性的照片,是用手機拍好呢?還是買個相機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