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季文史

    劉備夷陵慘敗後,諸葛亮為何讓法正“背鍋”?

    因為諸葛亮玩了一招“太極”。夷陵之戰勝負未卜,很難料定輸贏。諸葛亮沒有參與此次大戰,所以才把戰略失策歸咎於已故的法正。

    一、諸葛亮對夷陵大戰的認識。

    夷陵大戰明著劉備是為了替關羽報仇,而暗地裡是為了奪取軍事要地荊州。

    此戰勝負不好妄加揣測,但諸葛亮是清楚劉備真實想法的。諸葛亮沒有正面阻止劉備,而是保持著中立的態度。一來他不想冒險去跟劉備翻臉,二來他也不想去趟這渾水。因為對於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諸葛亮向來不輕易去參與意見。

    二、法正地下也喊冤。

    夷陵大戰的時候,法正已經去世。諸葛亮把戰爭歸咎於法正,是因為在劉備眼裡,法正比諸葛亮更受劉備垂愛,也就是說法正更加受劉備器重。

    《三國志•法正傳》記載,劉備親率大軍討伐東吳,沒想到卻遭遇了慘敗;有趣的是諸葛亮在聽到這個訊息後,卻感嘆道:“若是法正還活著,必然能阻止主公的東征啊;哪怕是法正隨軍出行,主公又怎麼會落得如此境地!”

    諸葛亮這麼感慨一說,讓文武百官也覺得,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確實不如法正。所以諸葛亮把夷陵大戰失敗佯架在法正頭上,把自己宰相失職一事很容易給規避了。法正的“鍋”也就背得順理成章了,而且死人的嘴是不會開口說話的。你說法正在下面冤不冤?估計已經不能自己了。

    三、聰明一生,更要明哲保身。

    要說諸葛亮的謀略確實很多人難以企及。法正屬於“掏心窩子”的軍師,而諸葛亮則算是剛柔相濟、正反手都是行家裡手的睿智戰略家。夷陵大戰充分顯示出諸葛亮的太極底牌。自己在觀望的同時,還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失職之罪安插在別人頭上,法正在九泉之下是不會說話,否則也會跳出來跟諸葛亮理論一番。

    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法正就是活著,也照樣在“太極”玩法上遜於臥龍。

  • 2 # 鄭火炎焱燚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諸葛亮為何讓法正背鍋?

    因為諸葛亮他太不甘心劉備就這樣失敗了!雖然失去了荊州,但諸葛亮知道劉備此時並沒有失去翻盤的機會。因為失去荊州和關羽雖然有違隆中對的設想,但是此時曹丕篡漢自立,劉備承繼漢室,如果揮師北上伐魏,那麼響應的人肯定很多,伐吳則會讓劉備正義之師大打折扣。

    法正在劉備奪取西川和漢中時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劉備後期依賴法正勝於諸葛亮,只可惜法正在劉備稱帝伐吳之前就去世了。雖然眾多蜀漢大臣反對伐吳,劉備依然選擇伐吳。如果法正在,以法正瞭解和理解劉備的程度,定會有說服劉備的說辭。即使出戰東吳,只要法正在,劉備也定會全身而退。

  • 3 # 季駑風

    劉備夷陵慘敗後,諸葛亮為什麼讓法正“背鍋”?

    鑑於提問者在背鍋二字上打了雙引號,可以理解為“為什麼諸葛亮說只有法正能勸阻劉備,即便不能勸阻,只要法正同去也不會敗亡?”

    這個說法見於《三國志-法正傳》: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而這個觀點的論據陳壽沒給出,而是裴松之在這句話後面的注給了出來: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三國志-法正傳》引裴松之注

    劉備與曹操爭漢中時,有一場戰鬥失利,應當撤退。而劉備大怒不肯撤退,沒人敢勸諫。箭如雨下,法正於是到劉備前面為其擋箭。劉備喊:“孝直避箭”,法正說:“明公親自冒著箭矢戰鬥,何況小人呢?”劉備說:“孝直,我與你一起撤退”,於是撤軍。

    正是有了這次眾人不敢勸諫,法正卻成功勸阻劉備的經歷,諸葛亮才說“法孝直若在,則能止主上令不東行。”

    因為法正在劉備心中地位很高。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劉備時代,法正是謀主,是唯一有諡號的人,也是諸葛亮看重的人。至於為什麼有此待遇,那就是諸葛亮說第二句話(就復東行,必不傾危也)的原因:那就是法正善於出謀劃策智術高超。在劉備攻取益州,特別是後來的漢中大戰中立有大功。是能改變戰爭勝負的人。

    建安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三國志-法正傳》

    法正提出攻取漢中的建議,並隨軍出征,出謀劃策。取得了陣斬夏侯淵,攻取漢中的勝利。雖然後來曹操率軍親自來爭漢中,也被劉備擊退。這也是劉備單獨對曹操的第一次勝利。連曹操都誇法正:

    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三國志-法正傳》

    總結:法正為劉備立下大功,尤其是漢中大戰。所以法正在劉備心中地位很高。他是唯一一個可能阻止劉備東征之人,也是有能力改變戰爭勝負的人。如果不是他早死,他就可能阻止劉備東征,就算東征,也能為劉備出謀劃策,使劉備大軍不至於打敗而歸。

    所以夷陵之戰慘敗後,諸葛亮才讓法正“背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謝謝你沒有你是哪首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