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五年多,前三年為完全的借錢消費模式,月光族甚至於負債,後續的近三年時間因為學習投資理財,完全變成了計劃消費的堅決倡導者。又因為從小深處的兩邊家族的消費模式大相徑庭,感觸較深。
一、兩種消費模式的對比
奶奶家完全的勤儉節約模式,節儉到極致,喜歡存錢,樂善好施;
姥姥家相反的享受模式,一直奉行享受到的就是賺到的,幾乎零存款。
兒時一直覺得姥姥家的消費模式才是享受人生的,姥姥一家都是奉行在能力範圍之內用最好的、吃最好的,堅持揚言吃到的就是賺到的,人生是種偶然,誰知道還有沒有未來。所以幾乎全部奉行花光政策,無存款。
奶奶家一直很摳門,奶奶一家包括叔叔、嬸嬸們都是極度勤儉之人,衣服舍不得買,偶爾出去吃頓大餐改善生活。但是有大量存款,後續買房、買車及做生意總是自己就夠本金,境況越來越好。家人之間有困難,都可以互相幫助,根本不用向外人尋求幫助。
13~15年完全的月光族,甚至刷信用卡,剛開始信用卡可以一次性還款,後續就開始分期付款。15年底開始焦慮,因為零存款,而且信用卡有負債。焦慮、失眠,思量一週之後才明白從小深受姥姥家的影響,並堅信人生就該享受的消費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學習投資理財後,徹底轉變了消費模式。
15年至今就是計劃消費模式,每天記賬,記錄一年時間自己的收支情況,年底進行財務總結及分析。
定期儲蓄,設定三個賬戶(應急賬戶、投資理財賬戶、日常生活賬戶),三個賬戶互不干擾,相互獨立。
關於每年的大額開支,提前進行準備。額外的支出從日常生活賬戶中出,每月一發工資就將資金分配到三個賬戶,因為應急賬戶早已準備好,所以現在只將資金分配到兩個賬戶。
二、兩種消費模式的體驗
借錢消費:
剛參加工作時奉行“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人生理念,更是將“讀書and旅行,身體及靈魂都要在路上”奉為圭臬。
發工資第一件事就是買衣服、買書,買化妝品更是不會心疼,好多不適合自己的護膚品就束之高閣,每次去國外看到幾十刀的護膚品就像不要錢一樣收入囊中,回國換算一下價錢心疼到極致。但是思量著女人就要對自己好一點,所以也就不了了之樂。
一有假期就自動切換,變成說走就走的旅行,家人、朋友都羨慕著我的狀態,只有我自己清楚其中的苦楚。因為零存款、因為略微負債,所以內心沒有安全感。
說走就走的旅行帶來的新鮮感完全泯滅不了不健康的財務狀況帶來的焦慮,偶爾的不安全感,不時出現的對於未來的擔心等等。
這種消費模式只適合無牽掛的年輕人,雖然灑脫,但是不免有朝不保夕的可能性,焦慮及不安全感是必然,不是長久之計。
計劃消費:
記賬,明白自己的收支情況,對於接下來的消費有個大致的心理預期。
應急賬戶健全,所以對於未來比較堅定。
投資理財賬戶是必需存在的,每個月收入的50%劃入其中,定投指數基金之餘買賣股票。
根據記賬情況,分析並設定一個月度生活開支額度,並留有一定餘度。每個月給自己這個額度的生活開支費用。
年初就計劃好年內的大額開支,超出預算部分從日常生活支出。
現在的我更多的感受是對於生活的從容及遊刃有餘,對於未來比較有安全感,不怕黑天鵝的出現。
很多時候都沒有購物的慾望,很喜歡延遲享受。節約一點,將省下的資金充到投資理財賬戶,期待著我的金鵝產出金蛋。
三、不建議使用信用卡
看過網上一些透過管理多張信用卡實現中產生活的人,但是自詡本人的能力較低,無法實現這樣子的高難度操作。
信用卡有30天的免息期,但是於我而言這個意義不是很大,或許對於生意人意義非凡。
深切體會過在消費面前,信用卡完全就是促進消費的潤滑劑。幾千塊、上萬塊的東西,分期12個月就可以月均幾百上千塊。但是從來不會思量這不是最後一次,這個分期還沒結束就會有下一個分期,分期無限制的疊加就不會是月均幾百塊的情況了。
工資一到手,連還款都不夠,更別提接下來的生活。無線往復,應還款越積越多,直到最後壓的自己喘不上氣來。開始動了歪心思,神馬拍照給小信貸公司,直到深淵。
覺得國內現在將奢侈品對於女性的意義解讀的過分了。
女人你至少要有一個名牌包包,那是身份的象徵;
女人你至少要有一雙紅底鞋,那是身份的象徵;
女人你一定要對自己好一點,借錢消費更是一種投資。
為嘛這些消費都是在渲染讓你儘快偷錢呢?因為這是商家的廣告,是商家的密謀。
穿著幾百塊的衣服,背個幾萬塊甚至幾十萬的包包,就會變成白富美嗎?
穿著幾百塊的衣服,穿一雙紅底鞋,就會變成貴婦嗎?
月收入幾千塊,拿著好幾張信用卡來回刷,只為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個有錢人?
滿是logo的奢侈品包包或許價格不菲,無 logo的純手工包包也是很淡雅、高貴的,配上安靜、典雅的女士,效果更佳;
一雙恨天高的紅底鞋或許精緻無比,但是對於收入不匹配的姑娘來說,它就是一雙不切實際的水晶鞋,總會變成南瓜;
借錢消費或許很流行,但是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
別人怎麼想重要嗎?所有的感受及壓力不都是自己承受嗎?
別人一時的羨慕帶來的虛榮感焉能完全覆蓋對於無腦負債的壓力及焦慮感?
女人不光要有漂亮的外在,還要有充實的內在及不笨的腦袋,不要被無良商家洗腦,更不要整天與身邊的小姐妹攀比。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任何時候給自己留有一定餘地。
未來不可測,因為還未來。
合理使用信用卡,用計劃消費替代借錢消費才可以消除對於未來的焦慮感。
工作五年多,前三年為完全的借錢消費模式,月光族甚至於負債,後續的近三年時間因為學習投資理財,完全變成了計劃消費的堅決倡導者。又因為從小深處的兩邊家族的消費模式大相徑庭,感觸較深。
一、兩種消費模式的對比
奶奶家完全的勤儉節約模式,節儉到極致,喜歡存錢,樂善好施;
姥姥家相反的享受模式,一直奉行享受到的就是賺到的,幾乎零存款。
兒時一直覺得姥姥家的消費模式才是享受人生的,姥姥一家都是奉行在能力範圍之內用最好的、吃最好的,堅持揚言吃到的就是賺到的,人生是種偶然,誰知道還有沒有未來。所以幾乎全部奉行花光政策,無存款。
奶奶家一直很摳門,奶奶一家包括叔叔、嬸嬸們都是極度勤儉之人,衣服舍不得買,偶爾出去吃頓大餐改善生活。但是有大量存款,後續買房、買車及做生意總是自己就夠本金,境況越來越好。家人之間有困難,都可以互相幫助,根本不用向外人尋求幫助。
13~15年完全的月光族,甚至刷信用卡,剛開始信用卡可以一次性還款,後續就開始分期付款。15年底開始焦慮,因為零存款,而且信用卡有負債。焦慮、失眠,思量一週之後才明白從小深受姥姥家的影響,並堅信人生就該享受的消費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學習投資理財後,徹底轉變了消費模式。
15年至今就是計劃消費模式,每天記賬,記錄一年時間自己的收支情況,年底進行財務總結及分析。
定期儲蓄,設定三個賬戶(應急賬戶、投資理財賬戶、日常生活賬戶),三個賬戶互不干擾,相互獨立。
關於每年的大額開支,提前進行準備。額外的支出從日常生活賬戶中出,每月一發工資就將資金分配到三個賬戶,因為應急賬戶早已準備好,所以現在只將資金分配到兩個賬戶。
二、兩種消費模式的體驗
借錢消費:
剛參加工作時奉行“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人生理念,更是將“讀書and旅行,身體及靈魂都要在路上”奉為圭臬。
發工資第一件事就是買衣服、買書,買化妝品更是不會心疼,好多不適合自己的護膚品就束之高閣,每次去國外看到幾十刀的護膚品就像不要錢一樣收入囊中,回國換算一下價錢心疼到極致。但是思量著女人就要對自己好一點,所以也就不了了之樂。
一有假期就自動切換,變成說走就走的旅行,家人、朋友都羨慕著我的狀態,只有我自己清楚其中的苦楚。因為零存款、因為略微負債,所以內心沒有安全感。
說走就走的旅行帶來的新鮮感完全泯滅不了不健康的財務狀況帶來的焦慮,偶爾的不安全感,不時出現的對於未來的擔心等等。
這種消費模式只適合無牽掛的年輕人,雖然灑脫,但是不免有朝不保夕的可能性,焦慮及不安全感是必然,不是長久之計。
計劃消費:
記賬,明白自己的收支情況,對於接下來的消費有個大致的心理預期。
應急賬戶健全,所以對於未來比較堅定。
投資理財賬戶是必需存在的,每個月收入的50%劃入其中,定投指數基金之餘買賣股票。
根據記賬情況,分析並設定一個月度生活開支額度,並留有一定餘度。每個月給自己這個額度的生活開支費用。
年初就計劃好年內的大額開支,超出預算部分從日常生活支出。
現在的我更多的感受是對於生活的從容及遊刃有餘,對於未來比較有安全感,不怕黑天鵝的出現。
很多時候都沒有購物的慾望,很喜歡延遲享受。節約一點,將省下的資金充到投資理財賬戶,期待著我的金鵝產出金蛋。
三、不建議使用信用卡
看過網上一些透過管理多張信用卡實現中產生活的人,但是自詡本人的能力較低,無法實現這樣子的高難度操作。
信用卡有30天的免息期,但是於我而言這個意義不是很大,或許對於生意人意義非凡。
深切體會過在消費面前,信用卡完全就是促進消費的潤滑劑。幾千塊、上萬塊的東西,分期12個月就可以月均幾百上千塊。但是從來不會思量這不是最後一次,這個分期還沒結束就會有下一個分期,分期無限制的疊加就不會是月均幾百塊的情況了。
工資一到手,連還款都不夠,更別提接下來的生活。無線往復,應還款越積越多,直到最後壓的自己喘不上氣來。開始動了歪心思,神馬拍照給小信貸公司,直到深淵。
覺得國內現在將奢侈品對於女性的意義解讀的過分了。
女人你至少要有一個名牌包包,那是身份的象徵;
女人你至少要有一雙紅底鞋,那是身份的象徵;
女人你一定要對自己好一點,借錢消費更是一種投資。
為嘛這些消費都是在渲染讓你儘快偷錢呢?因為這是商家的廣告,是商家的密謀。
穿著幾百塊的衣服,背個幾萬塊甚至幾十萬的包包,就會變成白富美嗎?
穿著幾百塊的衣服,穿一雙紅底鞋,就會變成貴婦嗎?
月收入幾千塊,拿著好幾張信用卡來回刷,只為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個有錢人?
滿是logo的奢侈品包包或許價格不菲,無 logo的純手工包包也是很淡雅、高貴的,配上安靜、典雅的女士,效果更佳;
一雙恨天高的紅底鞋或許精緻無比,但是對於收入不匹配的姑娘來說,它就是一雙不切實際的水晶鞋,總會變成南瓜;
借錢消費或許很流行,但是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
別人怎麼想重要嗎?所有的感受及壓力不都是自己承受嗎?
別人一時的羨慕帶來的虛榮感焉能完全覆蓋對於無腦負債的壓力及焦慮感?
女人不光要有漂亮的外在,還要有充實的內在及不笨的腦袋,不要被無良商家洗腦,更不要整天與身邊的小姐妹攀比。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任何時候給自己留有一定餘地。
未來不可測,因為還未來。
合理使用信用卡,用計劃消費替代借錢消費才可以消除對於未來的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