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杉
-
2 # 拙言說
不會,孫權無意招攬,而曹操招攬不到。
諸葛亮,徐州琅琊陽都人(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後隨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在此之前,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為報殺父之仇,徵陶謙,屠徐州。
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後漢書·劉虞公公孫瓚陶謙列傳》老家被曹操搞了場徐州大屠殺,諸葛亮還有可能輔助曹操嗎?
孫權掌權是在建安五年(200年),諸葛亮兄長諸葛瑾已經為孫權效力。
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人也。漢末避亂江東。值孫策卒,孫權姊婿曲阿弘諮見而異之,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後為權長史,轉中司馬。《三國志》所以孫權完全是有渠道知道諸葛亮的,我們可以猜測一下,孫權的秘書長諸葛瑾舉薦這個待業在家的弟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這七年間(三顧茅廬--公元207年)諸葛亮一直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
這個時人有沒有孫權呢?
-
3 # 江琯
這種歷史假設是很有意思的。聊聊吧。
首先一個問題是,劉備、孫權以及曹操會不會三顧茅廬?
孫權年少繼承父兄基業,紮紮實實的官二代,又有張昭主內,周瑜主外。而且縱觀東吳之歷史,明哲保身,以護江東是其一貫政策,即便吳蜀聯盟,二分天下,也是虛與委蛇,否則就不會襲荊州,破隆中對。
曹操能不能三顧,地理環境上不允許,地位上也不允許。曹操其時已經是加九錫的漢丞相,去三顧茅廬,與禮制不符,最多是徵召諸葛亮很多次而已。而曹操的謀士除了最初跟隨起兵的以外,大多數是自動來投靠的,或者有一部分是降服的。
劉備的性格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有敘述“善下士”。,從身份(依附劉表)和性格上具備三顧茅廬的動機和條件。
其次一個問題是,三國取謀士,必須要與理念相符合。諸葛亮從其知識結構以及對天下的認知來看,要成帝王業,並且自比管仲樂毅,雖然有法家思想,但偏於荀儒。
曹操自傳中,其志向不過是徵西將軍而已。而且曹操是堅定的法家思想繼承人,嚴刑峻法,其謀士集團大部分是偏儒潁川學派。而曹操身邊謀士如雲,荀彧作為統治思想的精神領袖,忠實執行曹操集團的政策,作為智囊選擇的最終決定人,即便諸葛亮來到曹操集團,是否能脫穎而出,取代荀彧,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孫權,江東治理全靠地方宗族勢力,用四大家族支撐其政治體系。又沒有一統中原的想法和魄力,即便孫權去,也未必能得到諸葛亮。
而劉備,雖然師從盧植,屬於楊球一脈的經儒體系,但盧植更多的才能體現在軍事領導力上。劉備在其師門下學習時間也不是太長,思想體系也沒有那麼嚴密和固執,從其遺詔中可以看到他讓兒子學習的書籍,除了流行的經學外,還要他兼顧諸子百家。又有想匡扶漢室的想法,換言之,我要做皇帝。而其麾下謀士,也不過爾爾。諸葛亮根據公司的智力結構,很容易成為曹操之荀彧的地位。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所以,也只有劉備三顧茅廬才能爭取諸葛亮的入股行為。否則,諸葛亮早就進入東漢八駿劉表的麾下,成為一個謀臣而已。
-
4 # 天蟲崽
這個問題有意思,既然是假設性的問題,那我們就不必較真,就從問題假設出發來探討一下。
1.倘若三顧茅廬的是曹操,而不是劉備。這時諸葛亮會拒絕嗎?我想不會,首先諸葛亮心心念唸的正統皇叔劉備沒來,說明劉備並不在意諸葛亮,他難道還能上趕的找劉備嗎,顯然不可能。而這時北方政權的董事長曹操親自來請他,還是三顧茅廬,足見其意之誠,志之堅。在曹操手下任職,雖說不能做總經理,但發揮其才能,當個副總還是沒問題的。與其獨居草廬,何不一展身手。這樣的話曹魏統一天下將會加快幾十年。
2.倘若來的是孫權,又當如何。諸葛亮應該不去,為啥呢。因為他哥諸葛瑾在江東,去了和自己哥哥共職,乾的好了,讓自己哥哥多沒面子。而且江東一統天下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很難,去了恐怕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
5 # 水一白聊歷史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曹操有郭嘉,孫權有周瑜,我們來看一下那個時候郭嘉和周瑜的官職。
郭嘉任職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軍師祭酒是曹操為了郭嘉特意設定的職位,名義上是首席軍師、幕僚,實際上因為曹操位置是丞相,軍師祭酒也就相當於諸葛亮後來的軍師。
周瑜作為孫策託孤重臣,官拜中護軍與張昭共掌政務,後拜大都督,軍事重臣。
可見,無論是去東吳還是曹魏,諸葛亮都不會得到他想要的軍師的實際位置和權利。而在當時的條件下,即使曹操和孫權三顧茅廬,不能給諸葛亮想要的東西,也很難打動諸葛亮的芳心。實際上這是一個反招聘,歷史上曾經劉表招募過諸葛亮,有諸葛瑾的舉薦,孫權應該也是有機會招納諸葛亮的,可最後的結果是諸葛亮選擇了更有發展前景的新興企業,而沒有選擇成型的老企業,一方面新企業新思維,新人事新作風,適合諸葛亮掌控全域性,另一方面,新企業的發展壯大更能滿足諸葛孔明的遠大抱負和決心。
回覆列表
選誰是諸葛亮決定的,不是他們決定的。諸葛亮自己需要適合自己的老闆。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有抱負的人,他要出將入相,他和劉備之間,他更需要劉備多一點,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曹孫兩方當時文武方面並不缺人才,諸葛當時也並不是太出名,而且才26歲,他們不會想到這樣一個年輕人是個少年天才。就算他們知道,去三顧諸葛了。諸葛或許也不一定跟他們出山,俗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他認定劉備最適合他。不然憑他當時的關係找個勢力效力還是非常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