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為一種半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
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涉及整個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後發生。
本病病因不明,現代西醫學對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採用對症治療,但效果均欠理想。
採用深刺久留針法,只針健側不針患側的繆刺法等,我使用穴位注射於抽搐最明顯之處,亦有一定效果。但總的來說實踐還是較少,面肌痙攣的治療始得到針灸界較廣泛的重視,不僅僅是病人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對刺灸法的多方面探索,從而出現了一些比較獨特的刺法,如叢刺法,刺激面神經幹法,淺刺皮部法及行氣法等等。當應用傳統的刺灸法難以取效時,選用上述刺法往往能奏效。
目前,各種刺灸之法治療本病,有效率一般在80%左右。有人曾比較針灸行氣法與一般針灸法或其他中西醫藥療法,發現無論近遠期療效,均以行氣法為優[2]。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面肌痙攣是一種頑固且易復發的疾病,要求患者耐心治療,而醫者也應在一種方法未取效時,及時改用另一種穴位刺激法。
【治療】
神經幹刺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眼輪匝肌痙攣加魚腰、四白,面肌痙攣加迎香、夾承漿。
阿是穴位置:患側耳垂前耳輪切跡與耳垂根連線之中點,或乳突尖前緣下5毫米處。其下為面神經交義點最近處,約在下頜支後緣後約0.5釐米。
(二)治法
每次僅取主穴和合谷穴,餘穴據症酌選。先在阿是穴消毒並以2%普魯卡因局麻,取28號2.5~4釐米左右長的毫針(1~1.5寸)2根,分別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經幹。當刺中時,患者有強烈的觸電感或耳深部疼痛,術者手中有軔性感。此時,將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電針儀,開始時電流不宜過大,頻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現規律性抽動為宜。當採用提插手法或電針刺激使面神經損傷後,表情肌可出現鬆弛(面癱)。其餘配穴應使針下有酸脹或麻電感。每次針20~30分鐘,每隔5~7日針刺1次。一般針2~3次。如損傷淺表血管,針後可能出現腫脹,數日消退。針後如出現眩暈,嘔吐等併發症,休息1~2小時即恢復。
體針
主穴:夾承漿透承漿、承漿透地倉,地倉透迎香,顴髎(或太陽)透下關,四白(或攢竹)透睛明。
配穴:風寒滯留:合谷透勞宮、太沖透湧泉;陰虛陽亢:復溜透跗陽,神闕。
主穴均取,配穴據症酌加。以28~30號毫針透刺,進針後捻轉1分鐘,留針1~2小時,每20分鐘行針1次;神闕用隔鹽灸3~5壯。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日。
溫針加拔罐
主穴:地倉(或阿是穴)、後溪、四白。
配穴:迎香、人中、承漿、頰車。
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動起點(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匯合點旁開2cm處)。
用毫針以30度角從主穴地倉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側內眼角,進針2.5~3.5寸;地倉向頰車方向透刺2~3寸;從地倉透人中,從地倉透承漿。後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過3/4手掌部分。留針1.5~2小時,用衛生香施灸針尾。
取口徑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麵糰並搓成麵條轉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將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也可以配合中藥治療,囑咐保持心情愉快,平衡膳食,不要熬夜,修身養性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為一種半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
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涉及整個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後發生。
本病病因不明,現代西醫學對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採用對症治療,但效果均欠理想。
採用深刺久留針法,只針健側不針患側的繆刺法等,我使用穴位注射於抽搐最明顯之處,亦有一定效果。但總的來說實踐還是較少,面肌痙攣的治療始得到針灸界較廣泛的重視,不僅僅是病人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對刺灸法的多方面探索,從而出現了一些比較獨特的刺法,如叢刺法,刺激面神經幹法,淺刺皮部法及行氣法等等。當應用傳統的刺灸法難以取效時,選用上述刺法往往能奏效。
目前,各種刺灸之法治療本病,有效率一般在80%左右。有人曾比較針灸行氣法與一般針灸法或其他中西醫藥療法,發現無論近遠期療效,均以行氣法為優[2]。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面肌痙攣是一種頑固且易復發的疾病,要求患者耐心治療,而醫者也應在一種方法未取效時,及時改用另一種穴位刺激法。
【治療】
神經幹刺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眼輪匝肌痙攣加魚腰、四白,面肌痙攣加迎香、夾承漿。
阿是穴位置:患側耳垂前耳輪切跡與耳垂根連線之中點,或乳突尖前緣下5毫米處。其下為面神經交義點最近處,約在下頜支後緣後約0.5釐米。
(二)治法
每次僅取主穴和合谷穴,餘穴據症酌選。先在阿是穴消毒並以2%普魯卡因局麻,取28號2.5~4釐米左右長的毫針(1~1.5寸)2根,分別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經幹。當刺中時,患者有強烈的觸電感或耳深部疼痛,術者手中有軔性感。此時,將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電針儀,開始時電流不宜過大,頻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現規律性抽動為宜。當採用提插手法或電針刺激使面神經損傷後,表情肌可出現鬆弛(面癱)。其餘配穴應使針下有酸脹或麻電感。每次針20~30分鐘,每隔5~7日針刺1次。一般針2~3次。如損傷淺表血管,針後可能出現腫脹,數日消退。針後如出現眩暈,嘔吐等併發症,休息1~2小時即恢復。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夾承漿透承漿、承漿透地倉,地倉透迎香,顴髎(或太陽)透下關,四白(或攢竹)透睛明。
配穴:風寒滯留:合谷透勞宮、太沖透湧泉;陰虛陽亢:復溜透跗陽,神闕。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據症酌加。以28~30號毫針透刺,進針後捻轉1分鐘,留針1~2小時,每20分鐘行針1次;神闕用隔鹽灸3~5壯。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日。
溫針加拔罐
(一)取穴
主穴:地倉(或阿是穴)、後溪、四白。
配穴:迎香、人中、承漿、頰車。
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動起點(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匯合點旁開2cm處)。
(二)治法
用毫針以30度角從主穴地倉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側內眼角,進針2.5~3.5寸;地倉向頰車方向透刺2~3寸;從地倉透人中,從地倉透承漿。後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過3/4手掌部分。留針1.5~2小時,用衛生香施灸針尾。
取口徑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麵糰並搓成麵條轉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將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也可以配合中藥治療,囑咐保持心情愉快,平衡膳食,不要熬夜,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