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1點心理學

    首先內向和不主動沒有必然聯絡。

    內向最近討論的很多了,現在是個很火的詞,雖然都說內向是個氣質型別和外向一樣本身並沒有好壞,就是因為氣質型別只是心理活動的一個特點,在某些場合它可能不利於你發展,也就變成了你的劣勢,比如內向的不適應太需要與人交流的工作,而外向的人不適合沉悶單調的工作,但如果二者交換一下工作環境,內向和外向就會變成優勢。

    再來說不主動。一般我們認為不主動是個消極的詞,不主動意味著退縮、膽怯、無能。但不主動這個詞需要一定的語境,不主動是別人對你的看法,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呢?

    如果是別人對你的看法,認為在某件事情上你應該主動一點,而你自己對這些事情並不在意,那麼你的不主動沒有問題。

    如果你自己明明很想得到一樣東西,卻不主動去爭取,導致自己錯失了很多機會,由此給自己的評價為不主動。那麼,你的不主動就是你糾纏自己的心結,當然會變成你的劣勢,它會讓你縛手縛腳,步履維艱,並且每錯失一次機會,你對自己的消極評價就會多一層,最終認定自己什麼都不配擁有。

    所以如果你認為內向且不主動影響你的工作或者追求,想一想是因為環境不適應你的內向氣質,還是你非常想要得到卻不敢主動爭取。

    如果你不敢主動,那就要制定計劃,一步步克服自己的恐懼,變得更主動積極一些。

  • 2 # 假裝好認真

    我認為對於當今的社會,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劣勢,用一句話總結得很好: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能說的人,有口才的人,相對於內向的人都是更容易成功。所以內向卻不主動劣勢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找工作還是交友,能說會道的都是更具優勢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儘量的改變內向且不主動的性格。能改則改,改不了,那也沒有辦法,也不必強求。當今是一個多元化的是社會。無論幹什麼,只要你能精通一行,你都能生存下去,如果你很內向,卻不主動,但是你過得非常快樂,這就可以了。如果你認為內向卻不主動,並不能使自己高興快樂的生活。那麼你就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儘量的改變,向著你認為幸福的方向去努力。

  • 3 # 愛拓生涯

    當你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估摸著你最近受到了很多“不常見資訊的刺激”。

    我想,你已經思考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改變?

    如果是這樣,問題就清晰多了。

    收到這個問題很久了,一直沒回復,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其實有很多的解法。也正是因為解法太多,所以不知何處下口。在日常諮詢中,當來詢者丟擲這麼一句時,諮詢師大多會旁敲側擊的找到問題癥結所在,然後才是確認來意。所以也希望以後能描述具體些,方便交流。

    不管怎樣,我就順著這個思路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認可自己,選擇將來

    不管是你自己認為“內向”(他人認為,才導致你開始了質問自己),還是你就是內向,這都不重要,因為經過這麼多年,已經這樣了。

    其實我不喜歡用“內向”這個詞,它已經被我們賦予了感情色彩,但用其它詞又怕難理解。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沒必要丟棄曾經的自己,事實上你也很難丟棄。

    任何問題,當我們開始正視它的時候,內心就已經開始了正迴圈。當開始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意識層面就已經開始了自我思考:“我是怎樣的人?”、“為什麼是這樣的呢?”、“什麼樣的性格適合我呢?”。與其逃避,不如用Sunny的心態回視過往,從你那熟悉的記憶中尋找答案。

    人的本性使我們一出生就對周邊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沒有人一出生就內向、不主動。

    有人說,性格受基因影響,那其實是從你還是胎兒的第4個月起,你就已經開始吸收外部的各種資訊。直到3歲的時候,為了提高行事效率,你才不得不開始切斷某些你不常用的腦細胞連線。(更詳細的科學解釋,後期將在第二大板塊“思維邏輯”上貨,有興趣瞭解的可以關注。)

    非得要說基因對我們性格有什麼影響,那就是基因制定了思維、行為的基本準則。就如國家的法律,只要在法律的範圍類,你們完全可以自由發揮,結果當然就是性格千差萬別。也就是說,“自我”是“本我”在“超我”的干預下形成的。

    白話就是:每個人都是按照本能成長的,但現實中的各種期望、規矩、道德、法律會制約你的本性,為尋求利益最大化的最優解,你會做出眼下的“部分犧牲”,從而確保後續的更大利益。至於為什麼有些人會鋌而走險,有機會再做分享。

    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在“趨利避害”的準則中,逐漸豐富自己的性格色彩。

    如此,關於內向就有了如下的思考方向:

    一)趨利

    1.因為覺得身邊的人“層級”不如自己,沒有必要多言,不如安靜的思考。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安靜。

    2.悶悶不樂的時候,總會招來關注,經過長期的疊加,你都不知道自己是因為生悶氣招來的關注,還是安靜招來的關注。

    3.應對日常瑣事的時候,柔柔弱弱的悶葫蘆能獲得各種“照顧”,省不少麻煩。

    二)避害

    1.因為曾經受到過欺負,從此不願與人多言,害怕再次受到傷害。

    2.因為自卑,總感覺自己不夠好、有缺點,多參與一次與外界交流就多曝光一次缺點,這不符合本性。

    3.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敢輕易做出選擇,只能猶豫不前,失敗對你來說不能接受。

    漸漸地,你自己都很難區分自己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選擇了“內向”

    有必要去刨根問底嗎?而且很多事情,回憶本身就是一種傷害。我們得正視曾經發生的一切,它已經發生了,感謝它帶來的多樣體驗。曾經被“本我”牽著走的那不是你,“超我”才是你該追求的。

    二、沒人缺行動力,缺的是對事情的判斷力

    “唯利是圖”是我們的本能,就沒有消極怠工的基因。就像執行力的培訓一樣,如果只是打雞血,往往事與願違。“不主動”只源每個人對利的評判標準不同,是一個相對的描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現在孩子補課的問題你怎麼看?是必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