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地處湖南中部偏北,資水中游,雪峰山脈北端。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佔82%。轄18個鎮、5個鄉。縣總人口95.1萬,有漢、土家、苗、蒙古等26個民族。縣城位於資水中游北岸東坪鎮,隸屬益陽市,東距省會長沙240公里。 行政區劃 安化下轄18個鎮、5個鄉:東坪鎮、清塘鋪鎮、梅城鎮、仙溪鎮、大福鎮、長塘鎮、羊角塘鎮、冷市鎮、小淹鎮、江南鎮、柘溪鎮、馬路口鎮、奎溪鎮、煙溪鎮、渠江鎮、平口鎮、樂安鎮、滔溪鎮、高明鄉、龍塘鄉、田莊鄉、南金鄉、古樓鄉等鄉鎮,總人口95.1萬。 歷史沿革 安化古稱“梅山蠻地”,土著多為瑤族,是名聞遐邇的梅山文化發祥地,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縣,有近千年歷史。 安化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境內東周古村落與舊石器遺址的相繼發現,證明距今1.5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為古梅山之域,漢屬益陽縣地。唐僖宗光啟二年(886),梅山峒蠻斷邵州道,不與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收復梅山,置安化縣。據史料統計,自宋到清,安化透過科舉考中進士以上14人,舉人117人。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饒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20世紀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參加華興會、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成為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從大革命到解放戰爭的幾十年革命鬥爭中,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後繼,共有389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代偉人毛澤東先後於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進行社會調查和開展農民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安化英才輩出,胡吉主、譚望初被先後評為全國林業勞動模範,世界羽毛冠軍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就是從這裡走向世界。 自然資源 安化地形地貌多樣,各類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年平均氣 溫16.2°C,無霜期長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地勢從西向東傾斜,西部高峰九龍池,海拔1622米,東部善溪口,海拔57米,相對高差1565米。境內高山疊嶂,峰巒挺拔,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63座。資水橫貫縣境中部,境內幹流長度大於5公里的溪河170條。1961年柘溪電站關閘蓄水,形成柘溪水庫境內水面達85平方公里。安化盛產松、杉、竹、果、茶葉、油茶、油桐、棕、藥材等,有木本藥材103科,1022種;鎢、金、銻、釩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39種;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蓄積量150萬千瓦,除柘溪電站外,還建有中小電站142處,總裝機2萬多千瓦。 旅遊資源 安化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名勝古蹟頗多,風景迷人。近千年來,安化這塊湘中寶地之名勝曾引得四方騷客,遊蹤廣佈,詩賦聯翩,佳篇層出。清代兩江總督陶澍在《東坪道中望熊山詩》中雲:“何群山之莽蒼兮,突一支以高仰。岸然奇偉不可幹,空中一落九千丈。嵯峨從古少人行,支擱日月如燈檠。六月寒氣豎毛髮,白晝放出雄雷聲。上有蹲虎立豹之雄關,下有崩虹裂帛之潺湲。野猿山狖欲上而無路,往往啼嘯懸巖間。” . 安化的風景名勝有位於縣城北8公里的紅巖省級自然保護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人工湖面、遊艇飛馳;群山環抱,古木參天;峽谷中,索橋飛架;叢林中,亭閣隱現。位於柘溪庫區的柘溪省級森林公園,從省內外引進樹種67科358種,其中珍貴樹種15科25種,被稱為亞熱帶的植物園,是旅遊的勝地。六步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域面積12250公頃,核心區有數百公頃儲存較好的原生植被。有木本植物103科、1022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香果樹等23種。有野生動物100餘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云豹、金錢豹、黃腹角雉等40種。自然景觀還有奇石如林、奇洞遍佈的思遊景區,洞中有洞,洞內分層、層層有景的馬路溶洞群等。古蹟亦多,有安化一中校園保護完好的文廟、武廟;有石人石馬、陵墓享堂、御書御撰扁牌一應俱全的陶儔陵園等等。 安化茶馬古道——中國南方最後一支馬幫——,安化,歷史上作為世界黑茶的生產中心,安化山山種茶,四季運茶。前鄉的茶,經過初制後,要運到後鄉的資江邊八大茶葉鎮再加工,大都要走二三百華里山路。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昇華, 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將幻化成華夏子孫崇高的民族開拓創業精神. 安化九龍池位於雪峰山北麓,南京鄉與新化縣大熊山接壤,海拔1622米,為湘中第一高峰。峰頂有一池,九股清泉從池底湧出,池水甘甜清洌,清澈見底,咕咚之聲清雅悅耳。相傳遠古其主峰有九座峰巒,盡得天地之靈氣,黃帝登熊山時,將其點化成九條金龍,從池中循入東海,九龍池因故得名。自此,池中溢位的清泉,自山巔飛流直下,進密林、穿亂石、入深潭,至山下匯成四十八條山溪澗流,縱橫交錯,迂迴曲折。時而急流穿澗,懸瀑奔濺,含珠吐玉,轟隆叮咚之聲及於遐邇;時而平水繞林,碧波盪漾,鱗光閃閃,霞霧生煙之狀悠然可見。
安化,地處湖南中部偏北,資水中游,雪峰山脈北端。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佔82%。轄18個鎮、5個鄉。縣總人口95.1萬,有漢、土家、苗、蒙古等26個民族。縣城位於資水中游北岸東坪鎮,隸屬益陽市,東距省會長沙240公里。 行政區劃 安化下轄18個鎮、5個鄉:東坪鎮、清塘鋪鎮、梅城鎮、仙溪鎮、大福鎮、長塘鎮、羊角塘鎮、冷市鎮、小淹鎮、江南鎮、柘溪鎮、馬路口鎮、奎溪鎮、煙溪鎮、渠江鎮、平口鎮、樂安鎮、滔溪鎮、高明鄉、龍塘鄉、田莊鄉、南金鄉、古樓鄉等鄉鎮,總人口95.1萬。 歷史沿革 安化古稱“梅山蠻地”,土著多為瑤族,是名聞遐邇的梅山文化發祥地,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縣,有近千年歷史。 安化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境內東周古村落與舊石器遺址的相繼發現,證明距今1.5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為古梅山之域,漢屬益陽縣地。唐僖宗光啟二年(886),梅山峒蠻斷邵州道,不與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收復梅山,置安化縣。據史料統計,自宋到清,安化透過科舉考中進士以上14人,舉人117人。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饒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20世紀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參加華興會、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成為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從大革命到解放戰爭的幾十年革命鬥爭中,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後繼,共有389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代偉人毛澤東先後於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進行社會調查和開展農民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安化英才輩出,胡吉主、譚望初被先後評為全國林業勞動模範,世界羽毛冠軍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就是從這裡走向世界。 自然資源 安化地形地貌多樣,各類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年平均氣 溫16.2°C,無霜期長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地勢從西向東傾斜,西部高峰九龍池,海拔1622米,東部善溪口,海拔57米,相對高差1565米。境內高山疊嶂,峰巒挺拔,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63座。資水橫貫縣境中部,境內幹流長度大於5公里的溪河170條。1961年柘溪電站關閘蓄水,形成柘溪水庫境內水面達85平方公里。安化盛產松、杉、竹、果、茶葉、油茶、油桐、棕、藥材等,有木本藥材103科,1022種;鎢、金、銻、釩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39種;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蓄積量150萬千瓦,除柘溪電站外,還建有中小電站142處,總裝機2萬多千瓦。 旅遊資源 安化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名勝古蹟頗多,風景迷人。近千年來,安化這塊湘中寶地之名勝曾引得四方騷客,遊蹤廣佈,詩賦聯翩,佳篇層出。清代兩江總督陶澍在《東坪道中望熊山詩》中雲:“何群山之莽蒼兮,突一支以高仰。岸然奇偉不可幹,空中一落九千丈。嵯峨從古少人行,支擱日月如燈檠。六月寒氣豎毛髮,白晝放出雄雷聲。上有蹲虎立豹之雄關,下有崩虹裂帛之潺湲。野猿山狖欲上而無路,往往啼嘯懸巖間。” . 安化的風景名勝有位於縣城北8公里的紅巖省級自然保護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人工湖面、遊艇飛馳;群山環抱,古木參天;峽谷中,索橋飛架;叢林中,亭閣隱現。位於柘溪庫區的柘溪省級森林公園,從省內外引進樹種67科358種,其中珍貴樹種15科25種,被稱為亞熱帶的植物園,是旅遊的勝地。六步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域面積12250公頃,核心區有數百公頃儲存較好的原生植被。有木本植物103科、1022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香果樹等23種。有野生動物100餘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云豹、金錢豹、黃腹角雉等40種。自然景觀還有奇石如林、奇洞遍佈的思遊景區,洞中有洞,洞內分層、層層有景的馬路溶洞群等。古蹟亦多,有安化一中校園保護完好的文廟、武廟;有石人石馬、陵墓享堂、御書御撰扁牌一應俱全的陶儔陵園等等。 安化茶馬古道——中國南方最後一支馬幫——,安化,歷史上作為世界黑茶的生產中心,安化山山種茶,四季運茶。前鄉的茶,經過初制後,要運到後鄉的資江邊八大茶葉鎮再加工,大都要走二三百華里山路。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昇華, 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將幻化成華夏子孫崇高的民族開拓創業精神. 安化九龍池位於雪峰山北麓,南京鄉與新化縣大熊山接壤,海拔1622米,為湘中第一高峰。峰頂有一池,九股清泉從池底湧出,池水甘甜清洌,清澈見底,咕咚之聲清雅悅耳。相傳遠古其主峰有九座峰巒,盡得天地之靈氣,黃帝登熊山時,將其點化成九條金龍,從池中循入東海,九龍池因故得名。自此,池中溢位的清泉,自山巔飛流直下,進密林、穿亂石、入深潭,至山下匯成四十八條山溪澗流,縱橫交錯,迂迴曲折。時而急流穿澗,懸瀑奔濺,含珠吐玉,轟隆叮咚之聲及於遐邇;時而平水繞林,碧波盪漾,鱗光閃閃,霞霧生煙之狀悠然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