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姚雷書畫藝術

    歐陽詢書法用筆方正,略帶隸書味道,筆力剛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其書法作品多為中楷,故多數人臨顏真卿楷,臨其人少。

  • 2 # 德珍陶藝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官至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早期也書學王羲之字,後逐漸自行一體。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

    自古先入為主,歐陽詢早期書學王羲之,後才有自己風格,而王羲之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 3 # 素里布衣楊半

    歐陽詢的【離騷】這個書法作品為什麼很少有人學習?

    一:一個書法字帖能夠被大家接受並用來學習,首先

    這個字帖要具備一定的知名度,歐陽詢為後世留下了

    大量的作品遺蹟,如果收集齊備,恐怕將近百種,不同

    時期,不同風格,但像【離騷】這樣的作品的名聲並

    不是特別響亮,知道的人比較少,所以傳播的面不太廣,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人數的數量。

    二:【離騷】的風格屬於二王時期的小楷書法,

    這種風格並不代表歐陽詢楷書的特有風格,也就是說

    【離騷】的字帖並不能體現歐字的本義,這對歐楷的

    學習者來說顯然不適合,因為此理由而不被大家採用,

    也 應該比較容易理解。

    三:越不能被傳播,就越會被邊緣化,學的人少,那

    傳授此帖的人也必定少。

    四:越是知名度高的書法大師,他們留給後世的作品

    相對比較多,像趙孟頫大概留世作品將近二百種,所以

    像這樣的大家只能有代表性的作品被大家熟知,其餘

    作品會逐漸離開人們的視線,不是特別專業的人一般

    能接觸研究的字帖數量有限,所以【離騷】很少有人

    學習是存在如上原因的,情況也屬正常。

    五:實際上像【離騷】這樣的字帖更珍貴,一是出於

    名家,二是此帖有很完整的文學性,直接書寫就可以

    具備展示性,這是許多古字帖不具備的特點和優勢,

    在此,算做是我特意做一個提示吧。

    附圖照片:明代書法家陸深【芣苢詩冊】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明代卷)

  • 4 # 互書法初學108

    1.歐陽詢的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2.他的許多作品被後人臨習,其中,《歐陽詢九成宮》是一本規範的書法範本,多為後人效仿,且在眾多的碑刻中,風貌強烈,格調方樸古拙,臨摹九成宮的人數多,也是造成臨摹歐陽詢其他作品人數少的一個原因。

    3.歐陽詢的《離騷》書法作品字數較多,約2500字,要想系統的臨摹學習有一定的困難,另外,該作品的書寫風格與九成宮等作品有所不同,不易掌握,這也是很少有人臨習的重要原因。

  • 5 # 楊炳升66

    以上幾位老師囬答的都非常好,分析的也十分透徹,我完全贊成,本人在此先道一聲受教了!

    歐陽詢的楷書書法作品以《九成宣醴泉銘》最為規整。

    《離騷》中的字雖然很多,可大多都是在臨習王羲之的《黃庭經》且又很不到位,再加入自己的意識,從整體上形不成完整的體系,讓人臨之會有無所適從之感。

    過去的人不臨,今人不臨,後人最好也別臨,看看罷了。

    如果誰非要硬去臨習,初期可能還行,長時間的臨習,搞不好會弄得自己不知道東西南北的。

    我這是不寫楷書的人在胡侃呢,別聽我的,權當一樂,聽其他老師的。

  • 6 # 孫伯倫草書

    歐陽詢是楷書唐四大家之一,《九成宮醴泉銘》是他的代表作,其書歷來印刷成冊多,宣傳廣,影響深,習而廣,而他的楷書《離騷》卻較《九成宮醴泉銘》知者卻知之者甚少,這與學書習名作有關,也與老師輔導引路亦有關。因為學書上手練名作難度大,效果慢;不如上手先熟悉名作之前的書作,待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初步掌握一些名作的初期或中期的基本點畫和結構特徵,再接觸其成名作就容易上手,然後再不斷反覆透過對臨、意臨和背臨更易掌握名作的精髓。譬如欲臨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先臨其《大唐聖教集序》,再臨《蘭亭序》。如果楷書欲臨《九成宮醴泉銘》,先臨《離騷》後再臨《九成宮醴泉銘》就容易上手和深入其形神。

    下為本人多幅書作。

  • 7 # 狂喜淡墨a

    歐陽詢的作品“離騷”為何很少有人學習?

    歐陽詢作品“離騷”筆意全與“九歌”相類,今刻入《戲鴻堂》,《玉煙堂》等帖,刻工不精,全失歐陽詢書健勁之筆致。

    以上從書史找到的資料記述。說明此貼不是優秀帖,同時留世不是很廣泛,很多書家的書帖同樣道理,因為經過後人刻工粗製,失卻原來書墨筆畫的特點。

    因此在選擇書帖一定要選擇接近書家的風格,作為臨帖首選。看來歐陽詢的“離騷”學習臨摹少的主要原因,是書帖失味失色,同時因為有“九成宮”優秀的帖子,自然都會擇優而學習。

    歐陽詢的“千字文”片段。

    另外古帖都是由一代一代的相傳承的,前人不擇把玩,如此越來越少,到了現在也就不了了之,對於書法專業者有可能尋覓“玉煙堂”刻本或許欣賞一番,對於一般愛好者幾乎沒有聽說過這幅書帖。自然無人知曉。更不要說臨摹觀瞻了。

    歐陽詢的“心經”片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早餐吃大米粥好還是小米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