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被稱為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他的一支子孫襲召公爵位,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後加邑改為邵姓。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出自居邑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邵陵,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邵陵,古稱召(音shào)陵,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區。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實,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傳》中早就被稱作為“召陵”。戰國時期,魏國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改召陵為縣,屬陳郡。漢朝時期,召陵縣改屬於汝南郡。三國時期屬曹魏,仍沿漢制。到了兩晉時期,召陵屬潁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召氏,後在晉朝時期因避晉諱,召陵改稱為邵陵,召氏亦改稱邵氏。 出自羋姓 楚昭王之後有邵姓。楚昭王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漢化 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邵姓。另外北韓半島亦有邵姓的分佈,多是古代從中國內地遷徙過去
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被稱為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他的一支子孫襲召公爵位,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後加邑改為邵姓。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出自居邑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邵陵,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邵陵,古稱召(音shào)陵,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區。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實,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傳》中早就被稱作為“召陵”。戰國時期,魏國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改召陵為縣,屬陳郡。漢朝時期,召陵縣改屬於汝南郡。三國時期屬曹魏,仍沿漢制。到了兩晉時期,召陵屬潁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召氏,後在晉朝時期因避晉諱,召陵改稱為邵陵,召氏亦改稱邵氏。 出自羋姓 楚昭王之後有邵姓。楚昭王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漢化 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邵姓。另外北韓半島亦有邵姓的分佈,多是古代從中國內地遷徙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