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精神分析師青山
-
2 # 農人悅讀
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如何定義“太過善良”?
善良是美德,就怕善良的人自己沒有原則,會被很多人利用,變成爛好人。自己也苦不堪言。
希望每個善良的人都守住自己的底線,有底線的善良是對自己的善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要不要的,會很痛苦,人首先需要把自己照顧好,這個世界第一個需要呵護的是你自己的心靈。
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如何定義“太過善良”?
善良是美德,就怕善良的人自己沒有原則,會被很多人利用,變成爛好人。自己也苦不堪言。
希望每個善良的人都守住自己的底線,有底線的善良是對自己的善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要不要的,會很痛苦,人首先需要把自己照顧好,這個世界第一個需要呵護的是你自己的心靈。
太過“善良”,不知道你是怎麼定義的,一般大眾觀點可能把過於忍讓,遷就別人,甚至遷就別人的惡行,當作太過“善良”。所謂“以德報怨”就是如此。但是孔子還有下半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壞人的惡行不加懲罰,期待人家自行悔改,自然是不可行,而且鼓勵了惡行的泛濫。
精神分析並不從“善惡”角度來看待問題。這樣有克萊因所說的“偏執分裂”的感覺。過於“善良”的人,可能是非常壓抑自我的人,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前面,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壓抑自己的需求。生活中不以滿足自己需求為意,而是可以滿足他人的需求。比如,他總會允許別人插隊,容忍別人佔自己便宜,總是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他也有自己的難處”,“算了”。通俗地說,是“討好型”。
如果他是“討好型”,顯然是一種自我壓抑,如果他堅定地感覺這樣是對的,對別人好就是心情愉快,自己“吃虧是福”,也沒什麼不好,他也就內心平衡了。不過這樣的狀態,跟現實並不一致,可能經受不起現實檢驗,或許並不能持久。
如果,他一面行為過於“善良”,一面糾結痛苦,憋得難受,這樣日積月累,就容易變成激烈的內心衝突,遲早會呈現神經症性心理問題,抑鬱,焦慮,強迫等等,甚至出現軀體病變。這樣的狀態下,內心難免會有“扭曲”的感覺。